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背景故事

中國北極黃河站,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親歷者說

講述人:楊惠根,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黃河站站長

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

北極和南極有很大不同。北極的主體是北冰洋,也有一些島嶼,但所有島嶼都有主權歸屬。中國的北極科考也是以北冰洋考察為主,主要是以船基為依託的海洋調查。但是,為完整認識北極氣候和環境變化,只做北冰洋考察是不夠的,還需開展北極地質、冰川、凍土、陸地生態調查,以及以陸基支撐的大氣科學、空間科學等學科的觀測研究。

黃河站為什麼選址挪威新奧爾松?

首先,中國是《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的締約國,擁有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開展包括科學考察等活動的條約權利,這是我國在該地區建立科學考察站的法律依據。挪威政府制定政策將新奧爾松作為一個綠色科考站來開發,使當地擁有不受汙染與幹擾的原生自然環境和便捷的交通、通信條件,提供完善、專業的後勤保障,便於廣泛的國際合作,這些都為我國在此建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黃河站如何建成,長什麼樣?

黃河站建設本身相對容易,對一棟租賃的建築按照科考站功能改造,設立觀測設備和建設分析實驗室。

黃河站是一座二層小樓,包括實驗室、辦公室、閱覽休息室、宿舍、儲藏室等。在小樓的頂部有五個小「閣樓」,是北極科學考察中重要的設施——極光光學觀測平臺。每年春天到秋天,不同學科的科考隊員根據任務需要輪流上站開展考察;當極夜來臨,黃河站上會有1至2名極光觀測隊員上站考察;其他時間,站上沒有考察隊員,但有設備自動觀測。

黃河站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北極黃河站是一座綜合科考站,開展的主要科考項目包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氣象觀測站建立、GPS衛星跟蹤站建立、地球生態環境演變考察、近岸海洋環境監測、冰川長期監測的可行性調查和大氣化學採樣等。

「建站的最大難題在於,中國作為後來者,如何建立和擁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項目,而不是重複其他北極考察站的項目,對北極研究做出中國獨特的貢獻。」楊惠根說。

「當時我們已經建了南極中山站。中山站和黃河站的磁緯都在75度左右,基本上處在地球同一根磁力線的南北兩端。因此,中國科學家能在南、北兩極對極光進行共軛研究。」楊惠根說,黃河站將日地相互作用作為主要研究內容,找到了自己的「中國特色」。

黃河站以及周邊科考站,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不能鎖門,且門全部是朝外開的。「當地有北極熊出沒,這些是防熊的措施。一旦熊來,任何人隨時都能迅速跑進樓裡避難,北極熊只會推門,不會拉門,所以門要朝外開。」楊惠根說。

2019年將迎來黃河站建站15周年。經過中國科學家十幾年的努力,黃河站已經成為一座具有世界影響的北極考察站,擔負起了這一地區日地相互作用觀測的國際責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成果。「近兩年,我國進一步加強了北極地區的研究,在黃河站實施了北極環境變化業務化觀測,這種連續的、長期的觀測,將對全球北極監測做出新的中國貢獻。」楊惠根說。

參觀貼士

位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內的極地科普館,由上海市科委、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籌辦,是全國科普基地。在這裡可以回顧我國極地考察的艱辛歷史和巨大發展,領略極地的神秘靜美。科普館同時收藏展示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藏品,如極地考察的工具用品(如雪地車、考察服、採雪器)、極地標本樣本(南極隕石、冰川水、企鵝、海豹、風蝕石)等,能讓觀眾對極地科考有更直接的感受。極地科普館位於上海,已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前需致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021—58718663)預約。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官網(http://chinare.mnr.gov.cn/)極地影像欄目,每日更新長城站、黃河站拍攝的極地影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北極科考:我們為什麼要在北極呆上一年?
    北極:一個不歡迎人類的大冰原  在有關極地科考的新聞裡,我們通常聽到的大多是南極科考的項目,不止是因為南極有可愛的企鵝而北極只有兇猛的北極熊,而是因為南極是比北極更容易抵達和進行科考的地區。    (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要知道我們在南極大陸就有五個科考站,而我們在北極地區則只有一個科考站——黃河站,建在在北極圈內的斯瓦巴爾群島當中最大的西斯劈刺卑爾根島上。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全國唯一一名同時參加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的科考人員。
  •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成立 北極北京同升五星紅旗
    本報北極朗伊爾賓30日專電 北極朗伊爾賓鎮接近零度的低溫,擋不住中國人北極建立科考站的熱情。  科考隊之所以與天安門同步升國旗,是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北極的科考事業與祖國的興盛緊密相連,選擇這一時間升旗最具意義。「祖國強大了,我們才有機會到北極開展考察活動;我們到北極科考的目的,是想為祖國的極地研究工作做點事。」在儀式開始前,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彤說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 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公映
    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就建在那裡。影片中的主角劉楊是一名「85後」空間物理學專業科研人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武漢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作為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考察隊員,劉楊獨自駐守黃河站,在這座看不到太陽的「永夜城」裡度過了120天。沒有白天,只有24小時的黑夜,劉楊對時間已經不再敏感,「錶盤上的時間一直在走,但外面的光線沒有一點變化。
  • 「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距離由東風日產、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海洋局共同主辦的「一路向北登峰造極」———東風日產奇駿北極之旅活動啟動15天之後,奇駿作為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後勤保障用車,在科考期間到達了北極核心地帶,為科考隊員提供後勤保障,甚至有科考隊員表示「回國之後考慮買一輛奇駿」。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大名鼎鼎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的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雪龍2」號此次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呢?讓我們先一睹為快!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齊魯網10月8日訊「中國極地科考第一人」「最早進入南極圈的中國人之一」 「中國首次北極科考隊的總領隊」 「在北極工作和生活時間最長的科學家」……這些標籤全部集成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位夢華,老家在青島平度,今年已經79歲。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但是相比南極,我們對北極的探索卻晚得可憐。是因為它不值得探索嗎?「黃河」滾滾,奔向極地北極和南極雖然都是極區,卻有明顯的不同:北極是陸地包圍海洋,南極則是海洋包圍陸地,兩極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大不一樣。
  • 我國北極科考再創新紀錄
    北京時間9月8日13時,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雪龍2」號,經過近4小時的奮戰,利用重力活塞取樣器,在北冰洋北風海盆(Northwind Basin)內1870米水深處,成功取得柱狀沉積物巖心樣品18.65米,創造了我國北極科考的新紀錄。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是「雪龍2」號的首個北極航次。此次科考主要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進一步在北極領域取得創新性認知。「雪龍2」號目前所在的北冰洋,其海冰和南大洋的海冰都有哪些區別?
  • 南極科考四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
    南極四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僅高點未被某個國家建立科考站。;(南極極夜下的神秘星空;1957年美國人就在南極極點建立了永久性的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二,南極冰點。南極冰點是指南極最冷的地方,也被稱之為「寒極」。1983年7月2日,科考人員在(前蘇聯)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測得零下128華氏度(零下89.2攝氏度)的溫度,由此人們將這裡稱為南極的「寒極」。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
  • 抖音直播北極科考,科學家在線科普極地生態保護
    北極的冰川和大海長什麼樣?人類的行為如何影響著北極動物們的生活?科學家們又是怎樣在冰天雪地的極地進行科考工作的?對於北極這片遙遠的北方大地和棲息於這片冰雪世界中的動物們,人們擁有許多疑問,親眼見過北極科考過程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北極冰川和海洋的變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北極科考的意義與目的
    北極科考意義重大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極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中華民族日益強盛,邁向世紀的今天,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資源己經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變遷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極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己不是十分遙遠的世界。
  • ​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
    原標題:​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 清華大學出版社攜手中國南極北極科考專家位夢華成立科普文學工作室10月15日,清華大學出版社舉辦「宇宙與生命 兩極與未來——位夢華科普文學工作室揭牌儀式暨新書研討會」。
  • 知識梳理——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的黃河站可以看到極光現象13、北極的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位於北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現象)14、南極的科考站   ①長城站此次南極科考總航程預計歷時162天。作為這次南極科考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將進行選址。回答下列小題。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北極寒流凍了個半死後,我們深信不疑——如果讓南極有哪怕一丁點可趁之機,這個地球上溫度最低、風最暴戾、地勢最高的大陸,一口吞掉我們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於是人類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裡,不斷解密地球的原始信息。  中國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經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