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片土地都有獨特的生命力。在冬季寒冷的北極圈,在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上閃爍著,發出獨特的光芒,或閃亮自己,或照亮他人……
12月21日,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全國上映。該片以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考察隊員劉楊為線索,圍繞居住在「極北之城」朗伊爾的人們展開,記錄了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故事,展現了這些極地居民在極夜的惡劣環境中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找光芒、傳遞希望的。
隨著電影的上映,電影本身以及極光、極地成了人們關注的話題。
一個人的極光
從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都處於完全的極夜狀態,最有利於光學的連續觀測。我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就建在那裡。
影片中的主角劉楊是一名「85後」空間物理學專業科研人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武漢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作為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考察隊員,劉楊獨自駐守黃河站,在這座看不到太陽的「永夜城」裡度過了120天。沒有白天,只有24小時的黑夜,劉楊對時間已經不再敏感,「錶盤上的時間一直在走,但外面的光線沒有一點變化。失去了習以為常的參照物,總讓人對時間產生錯覺。」
劉楊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三臺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一臺極光光譜儀的開機關機、數據檢查,以及兩臺磁力計、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維護。「簡單地說,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極光、看極光、看極光,還有維護觀測極光的專業設備。」劉楊說。
很多人一生也許都沒有機會見到極光,但對劉楊來說,極光實在不能算是稀奇的東西——從2014年年底到2016年3月,他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度過了大約500天,「看到了各種顏色和形態的極光」。
見到北極光時,劉楊沒有初見者的激動,反而是更深的痴迷。「在北極的120天,只要有極光,我一定會出去看、拍照,不管天有多寒冷、風颳得有多猛烈,我都會出去。」劉楊說,「我大概是對極光著魔了。」他經常一個人站在荒野中,站在夜空下,靜靜地望著極光在天空中舞動,「只有一直盯著極光,才能感覺到它真的存在,我也真的存在。」
「對了,看極光還有一個小危險。」劉楊神秘地說,「在北極,北極熊才是『土著』。雖然它們冬天大部分時間在冬眠,但偶爾也有餓醒出來覓食的,我們這些人類就小心了。」
雖然身處艱苦、危險的環境中,但他感覺自己「和熱愛的科學與自然更近了」。
一群人的極夜
新奧爾松共有11個國家的科考站,聚集了各國的研究所,二三十名來自德、法、意、瑞典、丹麥等國的科考隊員在那裡為探索自然堅守著。他們在新奧爾松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新社區,好像一個科學部落,隱匿在北極圈的荒野中。
從新奧爾松到距離最近的朗伊爾城需要搭乘半小時的飛機,每周僅有的兩次航班,只有工作人員「有權利」搭乘,遊客只能坐船,並且上岸只能待兩個小時。因此,新奧爾松相對與世隔絕,常年只有30個人左右。
在那裡,國度、膚色、種族、信仰都不重要,大家各自做著自己的科研工作,一起在極端環境中守望相助……「因為跟大家一起吃『食堂』,我解鎖了土豆的100種吃法。」劉楊笑著說,自己的中國胃有些辛苦,「每天都在吃土豆和麵包。」
正是因為新奧爾松相對封閉,那裡成了人們理想中的烏託邦,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密切。「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尊重別人,同時也要有包容性。沒有人會感到被遺忘,所有人都融入彼此,廚師還會寫下我這個唯一的中國人不吃的食物。」劉楊覺得,他在北極完全打開了自己,「比在南極考察站那個全是熟人的環境更放得開了,性格有些改變,人也成長了。」2018年春節,劉楊請大家吃了頓餃子,過了一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
除了中國極地考察隊員,影片還將鏡頭對準了朗伊爾這座世界上最接近北極點的城市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雖然處於居住環境的臨界點,但人們還是會因為各種原因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並開始一段自己的故事。有人從挪威趕來,買下哈士奇狗場,從此和100多隻狗過起了理想中的日子;有人因為全球氣溫升高來到這裡,開展科學研究;有人從德國來到這裡,一住就是50年,直到年逾80不能繼續待在這座不能承受「生」和「死」的城市……
無論是新奧爾松還是朗伊爾城,在經歷了漫長的極夜之後,所有人都在盼望「日出」、盼望著「太陽節」的到來。每當太陽越過朗伊爾城背後的大山時,光線照射到教堂門口的第二級臺階,就表示太陽真正地回歸到這裡……
著名紀錄片導演閆東在看完電影後,感動地說:「我特別喜歡電影中的一句話——『我們活著每一天都是一個奇蹟。』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發是:在自然中認識自然很值得,在自然中認識自己更值得。生命短暫,我們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活給自己,活得精彩。」
一個群體的極地情懷
《光語者》在國內各大影院公映的同時,在遙遠的南極,「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上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員們也同步觀看了此片。這對於受限於網絡信號、平時只能看提前下載的老電影的隊員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尤其影片的主角還是大家熟悉的隊友,這讓隊員們覺得「很親切,也很感動」。
這是總製片人、總策劃盧武送給南極考察隊的一枚「彩蛋」。
盧武是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隊員。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派記者,他在南極待了158天。「南極和考察隊員感動了我,也改變了我,我要做點什麼。」回國後,盧武辭去了央視的「鐵飯碗」,組織團隊拍攝了這部影片。
盧武還為隊員們準備了第二枚「彩蛋」——在電影的最後,出現了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全體隊員的名字。「他們都是我的隊友,我們一起經歷了南極科考,一起感受南極的天高地迥,一起在地球的盡頭感受自然的偉大與力量。」
和隊友們一起在南極的特殊經歷不僅改變了盧武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他的三觀。「我們在北極看到海冰減少,有的峽灣不再結冰。我們也在南大洋發現了微塑料。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影片也關注了這方面的問題,希望可以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愛國、求實、創新、拼搏」,這是被所有南極隊員熟記於心的「南極精神」。盧武說,他能從極地考察隊員身上感受到南極精神,「它已經融入到了極地人的血液中。每個在南北極奮力拼搏的隊員,每天堅守在極夜裡的越冬隊員,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和溫暖傳播著愛和希望,他們都是『光語者』。」
「在極夜之中,光是一群人共同的信仰。影片中將光詮釋為一種符號,讓每一個『光語者』都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傳遞出去。」盧武這樣闡釋道,希望影片能夠傳達這樣一個理念:無論是面對大自然,還是人與人,我們每個人都在獨自完成自己的旅程,從好奇到期待,到麻木與迷茫,嘗試去面對接受,最後改變,找到希望,成為自己的「光語者」。
(記者 吳 瓊 崔鯨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