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首部極地科考記錄電影《光語者》發布了終極預告,以「生命的意義」開篇,以「光明」為結尾。先抑後揚的節奏,盡情展示了隻身駐守北極黃河站的科考隊員與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挑戰大自然的種種感慨與心靈觸動。隨著這支終極預告的發布,也曝光了終極海報,極簡的風格將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極端感受展露無遺。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對於生活在北極的人們而言,可以說「光」是這群人共同的信仰。在《光語者》這部紀錄電影裡「光」被詮釋為一種符號,每一位身處其中的人們就好比「光語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將屬於「光的美好」傳遞出去,而觀眾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則可以感受到從影片中傳遞出來的來自「光」的信仰與希望的力量。
《光語者》以隻身駐守北極黃河站的高空物理學家劉楊為線索,記錄在極夜的惡劣環境下,人們追尋光、傳遞希望的故事,以光與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引發出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為了工作,也為了心中的夢想,2017年10月底至2018年3月,120多個極夜,中國科考隊員劉楊獨自在北極黃河站執行冬季考察任務。2018年2月,他一個人迎接中國的新年,與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們分享中國新年的傳統食物:餃子。在這裡,劉楊也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的朋友,他們相互鼓勵,共同度過孤獨的極地時光,也共同追尋夢中的Aurora女神:極光。
我們終有一天會死去,為什麼不死在一個喜歡的地方
除了劉楊之外,「極北之城」朗伊爾城還有許多常年居住的人們。畫家Olaf擁有自己的畫廊,他經常與飼養雪橇犬的夫婦一起外出採風,尋找創作靈感。在這個暗淡的冬季,他仍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感悟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嘗試用石墨稀石版畫,為即將到來的「太陽節」創作一副名為《光語者》的作品。
Jovna是一位薩米族管風琴音樂家,是當地「太陽節」的組織者,喜歡用音樂迎接極夜後的第一縷陽光,並為「太陽節」創作了一首音樂作品《光語者》。Jovna表示,「我們終有一天會死去,為什麼不死在一個喜歡的地方呢。」不過,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朗伊爾城是一座禁止出生與死亡的城市。
「對我來說,我的光就是讓我發展下去,保持好奇心,嘗試不同的事物,這也是我心中的光,讓我獲得新的體驗,沉思我們的生活。」來自瑞典的Anna如是說,她是一位燈光師。
在朗伊爾城,每個人都在挑戰大自然的窮極未知,而熬過最孤獨的極夜,就將迎來最絢爛的極光。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熱愛自己工作的無限熱情,更可以體會到分享愛就能收穫到更多的愛的正向循環。或許,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包括觀看這部影片的所有觀眾,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光」,而只要心中有光,就終將照見自我,也能照亮他人,《光語者》這部紀錄電影的核心也正於此。就像某位資深影評人對該片的評價:「它將帶給觀眾一種直擊心靈的體會」。
《光語者》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歷經兩年籌備並拍攝製作完成,ARCFOX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辰大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典印象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君合峰創(深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巴夫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距離《光語者》全國公映還有3天,12月21日,全國觀眾將在大銀幕上感受這群在極地生活人們的「直擊心靈」的故事。
聲明:中華娛樂網刊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非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和圖片均源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更多同類文章敬請瀏覽:綜合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