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隕落!江西這位老人走了!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2020-12-05 大江網

那個曾經的放牛娃,

那個曾連續11次挑戰南北極的漢子,

那個為我國極地科考奉獻一生的老人,

走了……

去了比南北極更遙遠的地方

記者今日獲悉,

被譽為「中國極地測繪之父」的

武大教授鄂棟臣,

今晨因病在武大中南醫院逝世,

享年80歲。

鄂老,

是江西廣豐人。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

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曾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地球科學組中國常任代表、湖北省南北極科學考察學會理事長。

武漢大學隊員在北極衛星觀測站前

鄂棟臣

鄂棟臣,出生於1939年7月15日,江西廣豐人

人物履歷

1960.8.—1965.6.武漢測繪學院天文大地測量專業本科學習。

1965.7.—1970.8.武漢測繪學院畢業留校任教。

1984.6.— 2000.7.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工作。

1984.—1985.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任考察隊副書記兼測繪組組長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

1985.—1986.參加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隊赴長城站科考任副隊長副書記等職。

200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

全國唯一一名同時參加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的科考人員。

研究方向

南極大地測量地球動力學。

極地遙感應用。

南極物質平衡與海平面變化。

網際網路極地GIS系統。

主要貢獻

(1) 1988.—1989.參加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創建中國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山站。

(2) 1991.—1992.參加中國第八次南極考察隊赴長城站考察。

(3) 1996,3—96.4.參加香港「北極追蹤」考察隊到達北極點。

(4) 1999.7.-1999.9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

獲獎記錄

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授二等功兩次;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中國科普作協授貢獻突出科普作家; 國務院授全國勞模稱號;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85年 《中國首次南極測繪考察成果》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獲獎者)。

1994年 《南極拉斯曼丘陵小像幅航測成圖研究》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獲獎者)。

1994年 《南極冰蓋考察大剖面衛星影像數字製圖研究》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獲獎者)。

1997年 《南極現代地殼運動和遙感成圖研究》 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一獲獎者)。

1997年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 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8年 《南極現代測繪與遙感應用研究》 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獲獎者)。

2002年 《鄂棟臣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南北兩極——世人眼中的「世界盡頭,冷酷仙境」——在今天,它是人類探索發現的前沿地帶,也因其豐富的能源儲備等戰略意義,成為各國探索發現、爭先較量的前場陣地。

1948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曾發表聲明,全面表述要捍衛在南極地區的國家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也不甘其後,同樣在這一領域苦下功夫。

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極地科考事業起步較晚、專業人才有限,整體發展水平居於第二梯隊,想要成為極地強國,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幸運的是,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人:他肩負家國使命,腳踏實地、穩健前行,讓耀眼的中國紅綻放在世界之巔。

鄂棟臣,是中國極地科考領域教父般的存在,他三十多年的從業經歷細看來便是中國極地科考的發展史。

1999年鄂棟臣在北冰洋考察

放牛娃的遠大抱負

1939年7月,鄂棟臣誕生在江西廣豐山區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中。抗戰年代,家庭異常貧苦,小小年紀的鄂棟臣格沒有條件上學,成了一名放牛娃。

直到解放後的1950年,村裡辦起了小學,11歲的鄂棟臣第一次擁有了念書的機會。他天資聰穎,又肯下功夫,很快就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1954年小學畢業後,鄂棟臣考上了廣豐中學,憑藉優異的成績,他被上饒地區批准作為保送生上了高中。1960年,21歲的鄂棟臣考取了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攻讀天文大地測量專業。

鄂棟臣曾在一次演講中動情地說道:「我十歲時還是放牛娃,父親和祖母都被侵華日軍殺害了,如果沒有共產黨,我可能會在受欺凌的日子裡失去更多的親人,也沒有機會讀書,更不會成為大學教授,那些苦難的日子讓我真切地體會到,只有祖國強大了,炎黃子孫才有尊嚴。」儘管測繪對於這個山裡走出的大學生來說非常陌生,青年鄂棟臣還是勵志,用行動回報祖國。

南極,中國人來了!

20世紀80年代初,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四十多個常年考察基地和一百餘座夏季站,剛剛從「十年浩劫」中抽身的中國人,卻始終沒能有機會踏足南極。1983年9月,加入《南極條約》不久之後,中國首次派出科考代表團,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第12次協商國會議。

1984年11月,年已45歲的鄂棟臣義不容辭地接下了一個艱巨的任務——擔任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副隊長,遠赴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1984年12月30日鄂棟臣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乘登陸艇登陸

當親朋好友紛紛勸阻「都這麼大年紀了,何必將一把骨頭丟到南極」時,生性樂觀豁達的他一笑置之,「我這把骨頭,可沒那麼容易扔!」出徵之前,妻子擔心他會遭遇不測,遲遲未能在「生死狀」上簽字,鄂棟臣拿過筆來穩穩寫下自己的名字,並在一旁的空白處留筆:「我的生死,由我自己全權負責。」

鄂棟臣曾經回憶,「船長說,我船上帶了一些大塑膠袋。我們問他,帶塑膠袋去幹什麼啊,他說準備裝死人的。我們就明白了,那是裝屍袋,如果誰犧牲了,就用塑膠袋一裝,放到船底下的大冰庫裡冷凍起來,然後帶回家。」

危險確實無處不在。當「向陽紅10」行駛到被稱為「沉舟墓地」的德雷克海峽,考察隊遭遇了12級的強風暴。驚濤駭浪中,隊員們翻江倒海地嘔吐。鄂棟臣和同伴連滾帶爬地衝入船艙,下意識緊緊抱住貴重的考察儀器,這是所有人在危急關頭唯一想到要保住的東西。十幾個小時後,他們終於挺了過來。

鄂棟臣在南極

30天的艱難航行過後,我國第一支南極科考隊終於即將到達目的地——喬治王島。鄂棟臣站在甲板上眺望,魂牽夢繞的神秘冰雪世界就在眼前,他和隊員們興奮得歡呼雀躍,站在船頭大喊——「南極,中國人來了!」

隊員們首次登上喬治王島

冰天雪地裡蓋起科考站

要建立中國第一座極地科考站,測繪是最基礎的工作之一。

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勘探工作異常艱難。鄂棟臣帶領組員們踏冰雪、穿山脊,每天都扛著木樁、鐵鍬、鎬和鏟去測繪,依靠簡陋的小平板做大比例尺測圖,用兩條腿去跑水準,稍有不慎就會掉進冰海。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4平方公裡範圍內布設了33個控制點和圖根點,野外測量1665個地形點,僅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站區選址與地形測繪。

1985年2月10日,距離農曆春節不足十日,在新年極光的籠罩下,鄂棟臣測繪完成了我國第一幅南極地形圖。在這幅1:2000的地圖上,他把極具中國特色的名字賦予南極無名的山川湖泊:長城灣、望龍巖、龜山、蛇山、八達嶺……

地點確定後,隊員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建設行動。鄂棟臣和同伴們穿上防水衣、扛起沙袋,爬冰入海,一天之中甚至能工作近二十個小時。多年以後,鄂棟臣的老友、此次科學考察隊隊長郭琨滿懷深情地回憶:「無論你是工程師、講師、教授、博士、工人、記者……攪水泥、擰大螺絲釘、扛鋼梁,每個人都上手幹,修碼頭的就是碼頭工,搬物資的就是搬運工,建房子的就是建築工人……」

1985年2月20日,農曆大年初一,隊員們給當遙遠的祖國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禮:中國第一座極地科學考察站——長城站正式建成!廣袤的南極洲上,首次有了中國人的立足之地。

長城站奠基禮

長城站建成典禮

受邀前來參加典禮的蘇聯站工作人員,得知中國人只用了40天便完成建站工作,紛紛睜大眼睛、高呼「奇蹟」!

下一個目標,北極

3年後,鄂棟臣再赴南極,此次他們在東南極洲大陸上,建立了我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中山站,標誌著中國南極探測進入了更高的水平。

1989年1月鄂棟臣參加創建南極中山站時站在他建立的中山站大地原點旁

1989年鄂棟臣參加創建中山站

「少了北極,就不是完整的極地科考。」在鄂棟臣心中,已經定下下一個目標——巡天遙看極地光,北極!北極!

1996年4月4日鄂棟臣站在北極點上

1999年7月,花甲之年的鄂棟臣參加中國首次北極科考,踏上自己心中潛藏已久的北極尋夢之旅。嚴寒、冰山、暴雪、北極熊,茫茫白雪後藏著各種險境,鄂棟臣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的環境下,為祖國北極勘測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長城」「中山」「黃河」,二十多年裡,從南極到北極,伴隨著這些令人驕傲的名字,鄂棟臣始終奮戰在我國極地測繪科學研究的第一線。

先後7次奔赴南極考察,參與中山站的指導建設工作,並兩次榮獲國家南極考察二等功。此外,他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室內推演測繪南極冰面地形,這在人類對南極的科考史上堪稱首創。由他主持命名的300多個中國南極地名,獲得國際認可,填補了南極自古以來無中國地名的歷史空白;在中山站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自動驗潮站;史無前例地在北冰洋的浮冰上進行絕對重力測量試驗並獲得成功,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極地測繪製圖之路。

對外界讚譽的「極地測繪之父」這一稱號,鄂棟臣曾說:「我做的事很有限,但我的後半生都獻給了極地,可稱我為『極地赤子』。」

晚年做了600場科普報告

退休後的鄂棟臣並沒有遠離他所鍾愛的極地事業。這些年來他筆耕不輟,在理論研究領域孜孜不倦地做研究、帶團隊,工作在極地研究的前線,偶爾也會通過高科技通訊設備為遠赴南北兩極科考的學生後輩們出謀劃策。

這些年,鄂棟臣在全國各地大學、中學做了近600場南北極報告,教育青少年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增強人們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獨具創新特色,每每講到五星紅旗在兩極飄揚時,臺下掌聲雷動。每場報告都掌聲不斷,深受聽眾歡迎。曾被中國科普作協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獲「湖北省科技傳播十大傑出人物」。

鄂棟臣走了,

他的徵程還在繼續。

讓我們一起點亮右下角

為這位老人送行

向他致敬

相關焦點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
  • 走近第一座北極科考站:北極科考與南極有何不同—新聞—科學網
    ,位於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建立的首個北極科考站,落成於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我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後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中國也成為第八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新奧爾松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黃河站的建立,為我國在北極地區開創了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研究平臺,為解開日地相互作用、北極氣候環境變化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係等眾多課題提供了一個窗口。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的「航行動態」顯示,2020年8月12日14時39分,「雪龍2」號位於北冰洋168°45′58″ W、78°59′28″ N,航速
  • 這位太倉老人已走遍南極、北極和珠峰大本營
    自此,74歲的孫忠偉完成了南極(長城站)、北極(黃河站)和青藏高原(珠峰攀登者大本營)「三極」探險遊的壯舉。你想認識一下這位「旅遊達人」嗎?改革開放初期,孫忠偉在村裡創辦企業,第一次出去營銷是到江西,爬上綠皮火車,南昌、井崗山……沿途山水風景目不暇接。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圓滿完成第31次南極科考極地航海保障任務
    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消息,執行第31次南極科考極地航保任務的兩名海事測繪人員陳正偉、裴寧於4月10日順利返滬,圓滿完成南極冰區航標導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掃測及海圖編繪任務。2014年,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的領導和部署下,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集美大學共同籤署了「極地航海保障工程」戰略合作協議,通過整合學研資源、發揮專業優勢,共同推進極地航海保障工作,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陸續編撰出版了全球首部中文版《北極航行指南(東北航道)》、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專題海圖等,為服務國家海洋開發利用、維護國家航運權益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的「航行動態」顯示,2020年8月12日14時39分,「雪龍2」號位於北冰洋168°45′58″ W、78°59′28″ N,航速:3.1節,航向:331.1°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是「雪龍2」號的首個北極航次。此次科考主要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進一步在北極領域取得創新性認知。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1980 年1 ~ 3 月,我和國家海洋局的董兆乾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1980 至1989 年期間,我曾4 次赴南極考察。第一次是倉促上陣,我和董兆乾一起,訪問澳大利亞凱西站,跟隨澳大利亞南極局局長訪問了3 個南極考察站(美國、紐西蘭和法國考察站各一個)。1980 年1 月6 日離京,3 月21 日返回,共計75 天。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雪龍2號開啟南極科考徵程南極大陸總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有95%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知識梳理——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非洲、歐洲B.崑崙站在長城站的西南方C.最適合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的時間是7~9月D.圍繞南極地區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7. 2018年2月7日,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在難言島上舉行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選址奠基儀式。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2017-04「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
  • 第四次"北極科考"考什麼?鎖定兩大科學目標(圖)
    新聞緣起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按照計劃,考察隊將於9月23日返回上海,整個考察活動歷時北極通常指北極地區,即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及其中的島嶼,中心點是北極點,陸地面積800萬km2,北冰洋面面積1400萬 km2,周邊有8個國家:俄羅斯、挪威、丹麥、冰島、加拿大、美國、瑞典和芬蘭。 將新聞進行到底7月1日,我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從廈門國際遊輪碼頭起航遠赴北極,開始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
  • 南極到北極 沒錯!是跑步從南極到北極 歷時433天創造歷史
    加拿大當地時間5月8號上午7點19分,貴州極限運動員白彬(化名)到達加拿大西北地區塔克圖克的北冰洋海面,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挑戰——從南極跑步到北極。2018年3月2日,白斌從南極長城站起跑,歷經阿根廷,智利,巴拿馬,墨西哥,美國,加拿大等14個國家,到達終點北冰洋。歷時433天,總計行程超過24000公裡,單日最高跑步距離133公裡。過程中他三次因病入院、四次受傷,並在墨西哥遭遇綁架風波,最終完成了南極到北極的跑步穿越。
  • 探索南極已有百年 南極科考都在研究什麼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經過10天的晝夜奮戰,於1月15日將「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上1500噸的各類物資和油料,全部卸運到我國南極長城站,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卸貨任務。
  • 籤訂生死協議、把五星紅旗帶到北極點,他是中國北極科考第一人
    「這是鬚鯨的須,這是從北極帶回來的,愛斯基摩人好朋友送給我的,這是火山巖,鵝卵石,北極的,北冰洋裡的。」 在位夢華老人的家裡,他熱情地向記者展示著他從北極、南極科考時帶回來的寶貝,去年他還和愛人又去過了一趟南極。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位老除了繼續著自己的科學研究外,每天的日程安排地滿滿當當。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2」號返航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雪龍2」號最新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2」號於北京時間9月11日5時開始返航。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今年7月15日從上海出發,開啟北極科考之旅。這也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 創造多項歷史紀錄
    原標題: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海洋二所科考隊員講極地故事 10月9日晚上,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抵達位於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   近日,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抵達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這標誌著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