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2020-11-08 科學出版社

我國是南極考察的後來者。從1882 ~ 1883 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 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 1883 年、1932 ~ 1933 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 ~ 1958 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1980 年1 ~ 3 月,我和國家海洋局的董兆乾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1980 至1989 年期間,我曾4 次赴南極考察。

第一次是倉促上陣,我和董兆乾一起,訪問澳大利亞凱西站,跟隨澳大利亞南極局局長訪問了3 個南極考察站(美國、紐西蘭和法國考察站各一個)。1980 年1 月6 日離京,3 月21 日返回,共計75 天。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願,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

■ 1980 年1 月6 日,作者(左4)和董兆乾(右3)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地理所張文全副所長(左3),青藏考察戰友李炳元(左1)、楊逸疇(左5),國家海洋局副處長郭琨(右2)和作者的夫人俞雅珍(左2)、兒子張昊等到機場送行

南極離我是那麼遙遠,又是那樣陌生。南極的氣候多變,大陸內部氣象觀測資料極少,飛行事故時有發生。我自己對首次南極考察是充滿信心的,因為這是國家的需要、人民的希望。我也意識到獲得南極考察的成功,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可能要做出犧牲,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點獻身精神。因此,我在給黨支部的信中表示:

「……此次南極之行,我一定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勝利而歸。萬一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南極大陸,我的墳墓可以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南極考察的標記……」

第二次前往南極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進行我的專業研究——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科考站和管理的經驗。此行收穫多多:採集各類標本樣品8 箱,運回北京後同我所在單位的謝又予、李元芳、金力等及外部專家李家英、藍琇、勾韻嫻、朱之文、劉燕君等合作研究,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南極研究論文集——《南極維斯福爾德丘陵區晚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我的越冬考察報告匯集了戴維斯站的建設和管理經驗,提出在南極半島、拉斯曼丘陵和阿德雷德角等三個地點作為中國建設科考站的選擇位置。這對日後我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和管理都有幫助。令我欣慰的是,我國於1985 年和1989 年在喬治王島和拉斯曼丘陵分別建成長城站和中山站,而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也將於2022 年在羅斯海西北角恩克斯堡島建成。

■ 作者在維斯福爾德丘陵索斯達爾冰川側積

第三次是去喬治王島,參加興建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的副隊長,我十分努力,為選站址、協助指揮建站和科學考察工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工作中還折斷了兩根肋骨。

■ 1984 年12 月31 日上午,長城站奠基儀式

第四次前往南極是為彌補「只建站無科考」的缺憾。1988 年,我再去長城站進行冰緣地貌與環境變化研究,在李果隊長和第5 次南極考察隊同志的幫助下,獲得了全年測量數據,之後撰寫出有意義的論文——《東南極大陸維斯福爾德丘陵與西南極喬治王島冰緣地貌的比較研究》,1992 年,該論文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6 次南極地學討論會上被宣讀,獲得好評,文中給出的石環發育過程和擴張數據是對定量研究極地冰緣地貌的一項貢獻。

■ 2018 年5 月,長城站新貌

離開南極考察第一線已經30 年了,但我一直關注南極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我國南極考察取得了巨大進展,我為一代又一代參與南極考察的青年才俊所獲得的成長而高興,也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關注和熱愛南極考察事業而振奮。我國南極考察事業大有希望,希望本回憶錄(《南極考察回憶錄 》張青松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0.10)能為廣大讀者認識南極、了解南極考察提供一點幫助。

作者以自己曾4 次參加南極考察的親身經歷,記述了中國南極考察初創階段的歷程,文字生動活潑,故事性強,富於科學內涵。

張青松教授是我的老師,也是中國南極考察的先行者,他專心致志地研究青藏高原並為南極、北極科學考察付出數十載,現已年過八旬,還不忘著書、撰寫科普讀物,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這種精神值得稱頌,值得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學習!

秦大河 院士

本文摘編自《南極考察回憶錄 》(張青松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0.10)一書「序」,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6162-3

責任編輯:王亞萍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後來者,而張青松和董兆乾是中國南極考察的先行者。從他們1980 年1 月第一次訪問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算起,我國的南極考察事業已歷經40 個年頭,取得了令國人驕傲、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本書的前三章,作者以自己曾4 次參加南極考察的親身經歷,記述了中國南極考察初創階段的歷程;後四章則根據已有資料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編撰,系統地介紹南極地區的自然地理、地質、自然資源和南大洋生態系統。我國南極考察事業取得巨大進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考察者的堅韌毅力和巨大付出,希望通過閱讀本書,能為廣大讀者認識南極、了解南極考察提供一些幫助。

← 左右滑動查看「目錄」 →

(本文編輯:劉四旦)

相關焦點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1981年2月,董兆乾(左)、澳大利亞南極局副局長克裡博士(中)和張青松(右)在戴維斯海灣合影留念40年後,中國已成功完成35次南極科學考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第36次南極科考也正在進行當中。△張青松近照張青松:「我只是中國南極考察的一名偵察兵」1936年生人的張青松,頭髮花白,精神矍鑠,講起40年前南極科考的往事如數家珍。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高反光塗料 2020-11-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
  • 「雪龍2」號再出發,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據悉,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人類為什麼對南極科學考察產生興趣的?南極考察起源在這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相繼發表聲明,把南極大陸的某一部分歸為已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振興經濟,南極洲的礦藏和水產資源便顯示出了更大的誘惑力,激化了各國對南極領土和資源的爭奪。為了緩和矛盾,美、英、蘇、法等12國於1957年7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南極會議,與會國家同意暫時擱置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強調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合作精神,協調各國的考察計劃,決定由12國分別在南極洲不同地區設立50個越冬科學考察站。由美蘇兩家進行南極內陸的考察活動。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雪龍」號以全新姿態備戰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消息,9月10日18:30,「雪龍」號在完成維護保養工程和試航後,以全新姿態停靠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此次試航過程中,「雪龍」號完成了32項試驗項目,為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作好了充足準備。
  • 41年前的今天,中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1980年1月12日,我國科學工作者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在南極探險和開發史上隆重地寫下了「中國」的名字。南極科考,是一項關係到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決策。儘管在國際南極科考的大舞臺上,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姍姍來遲,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科研工作非常重視。科技力量的壯大也帶動了我國南極科考事業的迅速發展,極地考察工作因此被提上日程。視頻來自央視網(01:35)1980年年初,董兆乾和張青松兩位科學家應邀代表中國首次參加了澳大利亞南極考察。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船「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一周左右的航行,北京時間11月17日,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11月10日,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第36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雪龍號、雪龍2號返回上海基地
    第36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雪龍2」號並肩駛入中國極地考察基地碼頭。經歷五個多月的風雪交加與斬浪破冰,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各項預定任務,乘坐兩船順利返航。
  • 極地考察船在南極海冰區航行都會遇到什麼風險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情況正常,已經駛離阿蒙森海冰山密集區,於1月22日凌晨恢復正常走航觀測。消息傳來,國人在為「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化險為夷感到驚喜之外,也希望了解更多關於極地考察船在南極考察的相關知識。
  • 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卸貨攻堅戰:冰面打通44公裡生命線
    當地時間11月30日,「雪鷹」號直升機吊掛3.6噸後勤物資飛向中山站,打響了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海冰卸貨攻堅戰!44公裡,冰脊叢生、冰縫密布,迎接考察隊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雪鷹"直升機吊運貨物。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南極大陸氣候屬於極地氣候,氣候特徵表現為「酷寒、乾旱和大風」,被稱為「白色荒漠」,自然環境極為惡劣。不過,南極大陸是一個科學考察的理想地區,由於沒有常住人口,所以南極大陸很少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天文、氣象等學科的科學研究中具有優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