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對南極科學考察產生興趣的?南極考察起源在這裡!

2021-01-12 農夫生活

#南極#南極一般指地球自轉軸同南半球表面的相交點。南極的地域範圍有時指南極點領土附近地區,有時指南極洲地區一塊封的冰大地。

南極洲自160年前被發現後,人們共同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斷有一些國家聯組織和個人去那裡探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相繼發表聲明,把南極大陸的某一部分歸為已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振興經濟,南極洲的礦藏和水產資源便顯示出了更大的誘惑力,激化了各國對南極領土和資源的爭奪。為了緩和矛盾,美、英、蘇、法等12國於1957年7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南極會議,與會國家同意暫時擱置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強調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合作精神,協調各國的考察計劃,決定由12國分別在南極洲不同地區設立50個越冬科學考察站。

由美蘇兩家進行南極內陸的考察活動。1957年至1958年為國際地球物理年,上述12國先後派出了上萬名科學家在南極洲的30多個基地上,開腰了協調一致的科學研究活動。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59年10月,由美國當屆總統艾森豪倡議,在華盛頓召開了12國南極會議,12月1日由12國籤署了南極條約,經各國政府批准後,於1961年6月23日生效,為期30年。南極條約的基本內容是使南極洲非軍事化,規定、協調、監督該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簡單地凍結了各種領土要求。

南極條約籤署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荷蘭、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巴西、烏拉圭、葡萄牙、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義大利、秘魯、西班牙等國先後也在條約上簽了字。我國於1983年6月9日在五屆人大常委會上作出決議,決定加入南極條約。第二年11月20日,我國向陽紅十號考察船從上海港出發,赴南極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島建站,站名為中國南極長城站,地理座標是南緯60°13,2西經58°58′,距離北京17501.9公裡。站上的無線電設施可直接同北京聯繫。北面智利的馬爾什基地有個大型機場,距離長城站僅2.7公裡,可全年通航。從我國乘飛機經日本、加拿大或美國到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再轉機便可到達長城站。與長城站同時落成的我國南極氣象站,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吸收進世界氣象網。

現在,已有100多個考察基地(其中包括永久基地、夏季基地、臨時營地)散布於南極,進行地形、地質、氣象、重力磁力、地殼構造等方面的考察。我國的長城站,在195年2月20日的落成典禮上,向全世界宣布本站已由季站升格為越冬站,接著又在近幾年建了許多個科考站。

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一一長城灣,這裡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我們都知道,中國在南極洲總共有四座科考站,分別為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長城站建於1984年,於1985年2月20日完工,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一座科考站,也是最外圍的一座科考站。感謝您的閱讀,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極地徵途: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
    我國的南極考察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鄂棟臣教授在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從無到高、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是公認的「中國極地測繪之父」。30多年後的今天,在社會各界的強烈期待中,鄂教授終於同意將自己塵封多年的科考日記整理出版。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人類南極「航空探險」考察,尋找傳說中納粹南極地下城最驚心動魄
    1928年11月,英國人休伯特·威爾金斯爵士,飛躍南極半島並在空中拍下一系列照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極的飛行。飛機再度升起,他們到達了南極點,並考察了南極大陸的很多空白點,在空中拍下了許多照片。只花了9個多小時,他們就順利返回了營地。後來,他又到南極大陸飛行考察了4次。南極「航空探險」中最秘密,也最驚心動魄的一次考察,大概是美國於1946年進行的一次「高空降落」南極特別行動。關於這次探險的目的,一直是美國軍方的機密。據說,他們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納粹南極地下城。
  • 張青松:我的四次南極考察
    因為毫無準備,又是第一次出國,對南極洲的了解甚少,但我們登上南極大陸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很大,其意義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夙願,開啟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新篇章。萬一回不來,請不要把我的遺體運回,就讓我永遠留在南極大陸,我的墳墓可以作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第一次南極考察的標記……」第二次前往南極是我主動要求的,在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站參與越冬考察,一方面進行我的專業研究——地貌與第四紀環境變化研究,另一方面學習澳大利亞建設科考站和管理的經驗。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嗎?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
    你想了解南極科學城的工作和生活嗎?那就到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一探究竟吧!我國在南極有2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分別是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下面,我們跟隨「雪龍探極」一起揭秘我國南極考察站安全運行背後的「密碼」。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極地考察船在南極海冰區航行都會遇到什麼風險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情況正常,已經駛離阿蒙森海冰山密集區,於1月22日凌晨恢復正常走航觀測。消息傳來,國人在為「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化險為夷感到驚喜之外,也希望了解更多關於極地考察船在南極考察的相關知識。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高反光塗料 2020-11-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雪龍2」號再出發,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據悉,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第5個南極考察站即將開建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
  • 習近平澳洲考察雪龍號 慰問南極科考人員
    據新華社電當地時間18日,正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總理阿博特陪同下參觀南極科考項目並慰問兩國科考人員。   霍巴特是澳大利亞南極科考母港,「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任務途中,在霍巴特港停靠補給。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陳靜陳超)「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南極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塊「淨土」,由於南極大陸基本上位於南緯66.5°以南的南寒帶地區,氣候極端寒冷,加上距離人類居住的其他大陸較遠,因此直到1820年至1821年才被美國、俄羅斯和英國探險家先後發現。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船「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一周左右的航行,北京時間11月17日,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11月10日,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