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2020-11-11 臺海網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11月10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起航。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11月10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離碼頭。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相關焦點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立彬 張建松)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今天啟程 我國南海及北部灣12日起受颱風...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高反光塗料 2020-11-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雪龍2」號再出發,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今日啟程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據悉,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陳靜陳超)「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此外,我國自1980年開始就組織人員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到如今已經完成了36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2020年11月10日,我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前往南極開展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任務的總航程大約為3萬海裡。
  • 我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我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今天,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船「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一周左右的航行,北京時間11月17日,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11月10日,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執行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 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
    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我國開展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
    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啟程奔赴南極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雪龍」號以全新姿態備戰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消息,9月10日18:30,「雪龍」號在完成維護保養工程和試航後,以全新姿態停靠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此次試航過程中,「雪龍」號完成了32項試驗項目,為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作好了充足準備。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今日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2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大家通過曹濤的講述,也了解了在南極特殊環境下考察隊員是如何開展建設的。開辦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的一項光榮的學術傳統,充滿著南極特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 中國第37次科考隊乘「雪龍2」號出徵南極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據介紹,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10日從上海出發
    今天(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今天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此次科考由「雪龍2」船執行,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