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909米!我國載人潛水器創最深紀錄
▲圖片來源:新聞聯播
北京時間11月10日17時左右,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浮出水面,之後被回收至母船。10909米也是我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
海底萬米深淵可謂是科研的「無人區」,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人無我無」的科考裝備。以深淵進入技術、深淵探測技術為代表的深海技術,代表了當前國際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頂級水平。放眼全球,到訪過萬米深淵的全海深潛水器屈指可數。
——《科技日報》
2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科學網
3
「華龍一號」通過歐洲EUR認證
11月10日從中國廣核集團獲悉,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於日前通過歐洲用戶要求的符合性評估,獲得了EUR組織頒發的認證證書。
獲取EUR認證結果意味著,「華龍一號」的設計滿足了歐洲最新的核電監管要求,其技術的先進性和成熟性得到了充分認可,為進一步進入歐洲電力市場創造了重要條件。
——環球網
4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通過像LOFAR這樣的射電望遠鏡直接發現這些天體是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它證明了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在現有的紅外探測中無法發現的過冷、過暗的天體——甚至可能是大型的自由漂浮的系外行星。
——科學網
5
微生物能在太空「採礦」
▲圖片來源:Rosa Santomartino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是,它們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隨著人類開始探索其他行星,找到高效簡單提取稀土元素的方式至關重要。微生物已經被用來開採地球巖石中的稀土元素,但它們是否能在低重力或零重力的條件下完成這項工作尚不清楚。
——科學網
6
高反光塗料能有效降低物體表面溫度
▲房屋模型對比試驗紅外熱成像照片
圖片來源:韓國高麗大學官網
韓國高麗大學官網日前報導,該校教授李憲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商業前景廣闊的白色塗料,能夠有效降低物體表面溫度。
白色塗料具有很高的太陽光反射率和輻射冷卻功率。經塗刷的表面,陽光總反射率可以達到96%,其中8—13微米波長紅外線的反射率達到93.5%以上,同時,塗料能夠以最高100瓦/平方米的功率向周圍輻射熱量。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