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遠望5號船圓滿完成3次海上測控任務凱旋
在太平洋海域圓滿完成3次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5號船,12月14日上午返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
據了解,因某型衛星發射任務時間調整,遠望5號船及時修改航行計劃、提前返航,本航次海上作業82天,安全航行1.8萬餘海裡。至此,遠望5號船今年累計海上作業逾220天,再創歷史新高;總航程達到51萬餘海裡,相當於繞地球23.7圈。
——新華網
2
離開家鄉的第144天 「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
受天體運動規律影響,火星與地球距離在0.5億公裡至4億多公裡周期性變化。「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附近時,距離地球約1.9億公裡。
——央視新聞客戶端
3
我學者用微生物菌株製造出新型納米硒肥
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中心吳麗芳研究團隊,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在此基礎上,團隊還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分別發表在《Int. J. Mol. Sci.》和《J. Hazard. Mater.》等刊物上。
硒(Se)在維持機體健康和預防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調查表明,我國成人平均硒攝入量僅為26.63微克/天,僅為推薦日攝入量的一半,我國人民群眾缺硒現象普遍存在。飲食補硒是改善硒攝入不足情況的最有效方式。與無機硒和有機硒相比,納米硒生物活性更高,毒性更低,是最安全有效的補硒方式。
——《科技日報》
4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4個地點和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抽樣調查了熱帶魚的生長情況,共發現11條年齡超過60歲的魚。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
——新華網
5
國際空間站首次收穫新鮮蘿蔔
▲工程師凱特·魯賓斯檢視國際空間站種植的蘿蔔。圖片來源:CNN網站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工程師最近拔出了在國際空間站高級植物培養環境中種植的20根蘿蔔,用錫紙包裹好,以便冷藏至明年送回地球。研究人員稱,這一成果為較長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產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NASA發布的一份說明書介紹,蘿蔔是首次在零重力環境下成功種植並收穫,此前成功收穫的農產品包括紅色長葉生菜、綠色生菜、大白菜、扁豆和芥菜等。據悉,太空人已在國際空間站上種植了15種植物,包括8種綠葉植物。NASA還在地球上測試了100餘種農作物,以確定下一步將在太空試種的候選農作物。此外,太空人將在太空重複蘿蔔實驗,再種植並收穫一輪蘿蔔,以提供更多可用數據。
——《科技日報》
6
日本「隼鳥2號」密封艙內發現黑色沙粒狀物質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2月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稱,已確認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存在黑色沙粒狀樣本。這可能是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碎片,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報導稱,JAXA公開了拍攝到黑色沙粒的樣本容器內部圖像。由金屬條密封的容器內,混入地表塵土等物質的可能性不大。相關人士表示,「如果含有較多可以看到的物質,或許能說是源於『龍宮』」。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遠望5號船、「天問一號」、新型納米硒肥、熱帶珊瑚礁魚、新鮮蘿蔔、「隼鳥2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