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褪黑激素或有助治療新冠,微生物能在太空中採礦,我國開展...

2020-12-01 前瞻網

巴西叫停中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方廠家表示「對疫苗的安全有信心」

當地時間 11 月 9 日,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ANVISA)以「發生嚴重負面事件」為由,暫停了中國科興公司的新冠疫苗在該國進行的臨床 III 期試驗。疫苗生產方中國科興表示:「我們已經注意到媒體相關報導。經與巴西合作夥伴布坦坦研究所溝通,該所負責人認為這一事件與疫苗無關。科興將就此事與巴西方面繼續保持溝通。巴西的臨床研究將繼續嚴格按照 GCP 要求開展相關工作。我們對疫苗的安全性有信心。

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貂和人類之間雙向傳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醫學院等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荷蘭16個水貂養殖場爆發疫情的SARS-CoV-2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顯示,這種病毒在人與水貂之間以及水貂與人之間傳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n mink farms between humans and mink and back to humans」。

水貂傳播新冠病毒的可能線索

在近日發表於《科學》的一項研究中,荷蘭科學家深入調查了16家暴發新冠的水貂養殖場,對水貂以及養殖場工作人員和居民出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最初由人類引入,後來有所進化,這可能說明在被發現前幾周,病毒就已經在水貂之中廣泛傳播。即便及時對感染養殖場水貂進行了管控和撲殺,病毒仍以未知的模式在養殖場三大集群內傳播。在接受測試的養殖場居民、工作人員和/或其接觸者中,有68%的人有感染SARS-CoV-2的跡象,且這些人所感染的病毒菌株有動物基因序列特徵。這說明在養殖場中,病度已從水貂再次傳染給了人類。此外,據丹麥國家廣播公司TV2消息,丹麥政府已撤銷了其大範圍撲殺養殖場水貂的命令,因為該撲殺令的合法性受到質疑。

餐館健身房咖啡館酒店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高

《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流行病學研究論文稱,一項根據美國數據開展的建模研究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傳播風險。這項人類移動模式預測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最高的場所的模型顯示,降低上述場館的佔用率或能讓預測的感染人數大幅降低。此外,該研究還指出了與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的感染風險差異。

從頭設計的蛋白誘餌在體外阻斷新冠病毒感染,在體內保護倉鼠免受感染

Neoleukin醫療公司(Neoleukin Therapeutics, Inc.,下稱Neoleukin公司)是一家利用複雜的計算方法從頭設計蛋白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Neoleukin公司描述了旨在治療或預防SARS-CoV-2感染的新分子。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 novo design of potent and resilient hACE2 decoys to neutralize SARS-CoV-2」。

「異常細胞」的持續存在或會誘發COVID-19患者機體肺部的損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因COVID-19死亡的患者進行研究揭示了SARS-CoV-2給患者造成肺部損傷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特性,同時解釋了為何患者會遭受該病毒的感染。

美洲駝納米抗體有望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強大武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從美洲駝(llama)身上提取小型的但極其強大的SARS-CoV-2抗體片段的新方法,這種抗體片段可以被製成可吸入的治療劑,具有預防和治療COVID-19的潛力。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5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Versatile and multivalent nanobodies efficiently neutralize SARS-CoV-2」。

褪黑激素或有望幫助治療COVID-19!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克利夫蘭診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melatonin)或許有望作為一種治療COVID-19的新型療法,褪黑激素是一種能調節機體醒睡周期的激素分子,其通常被用作一種非處方的安眠藥。

科學家成功利用雷射束來重編程大腦的GPS系統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雷射束開啟了小鼠大腦中神經元的表達,這或為闡明大腦記憶發揮背後的工作原理提供新的思路,也揭開了記憶力支持大腦內在GPS系統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解釋了他們如何藉助雙雷射器(twin lasers)利用一種全光學技術,當小鼠在虛擬實境環境中進行導航時讀取並寫入其大腦中位置細胞(一種神經元類型)的活性。

科學家利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心臟類器官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mESCs),成功在胚胎早期階段培育出一個小鼠心臟類器官。這項研究於 11 月 10 在《細胞-幹細胞》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將小鼠胚胎幹細胞暴露於三種能促進心臟生長因子的「雞尾酒」中。168 小時後,所形成的類原腸胚展現出心臟早期發育的跡象,出現了心臟祖細胞。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祖細胞自發組織形成一個對鈣離子敏感的類新月形和心管樣跳動區域。小鼠心臟類器官的成功培育將極大地促進心臟發育、生理學和心臟相關疾病的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細胞多樣性和組織-組織相互作用可以模擬胚胎發育。

Nature:揭示過度的成纖維細胞激活通過ADAMTS4損害肺部功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和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成纖維細胞在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體感染後的肺部炎症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正在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將這些發現轉化為治療方法,從而保護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uberant fibroblast activity compromises lung function via ADAMTS4」。

影響免疫系統衰老的基因

CRELD1基因在人類胚胎心臟發育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近日《自然·免疫學》的最新研究表明,該基因也對人類免疫系統衰老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通過轉錄組分析,研究了4500名測試者的基因活動信息(包括CRELD1基因)及其他免疫參數等信息。結果發現,有些受試者的CRELD1基因不太活躍,他們血液中的T細胞也相對較少。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進一步發現,缺乏CRELD1基因的T細胞在很大程度上會喪失繁殖能力,並過早凋亡,從而導致免疫系統「衰老」。當該基因活性不足時,免疫系統就會發生特徵變化,從而失去效力,這種效應通常在老年人身上能觀察到。該研究或有助於降低這種與衰老相關的損失。

納米顆粒可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近日,在一項發表於《控制釋放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一種生物相容性材料聚乳酸(PLA)製造了相對安全的納米顆粒,並以斑馬魚為對象,實時觀察納米顆粒在其體內的分布。結果發現,包裹著藥物的納米顆粒可以跨越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這一突破性的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

超薄顯示屏或能讓行動裝置播放全息視頻

全息顯示屏能在空間中創建3D圖像,觀眾能同時看到圖像和真實的物體。但是,製作全息圖像的難度很大,要求設備的像素提高很多倍。目前在超薄面板中使用的全息技術,只有從顯示屏正面直接觀看時,才能看到高解析度的圖像。最近,《自然·通訊》的一篇研究開發了一款超薄顯示屏,將3D視頻的觀看角度增加了30倍。作者在現有的全息技術上添加了特殊的背景光和光擺動機制,讓圖像能以一種很薄的形式呈現——不到1釐米厚。通過結合一個單晶片定製處理器,作者成功投射了一個可多角度觀看的全屏4K交互式3D海龜遊泳視頻。能在這類超薄面板上投射逼真全息影像的技術,或讓用於行動裝置和家用電器的3D顯示屏離現實更近一步。

川普的推特轉移媒體關注點

據一項《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科學家分析了川普任期頭兩年發送的推特,認為這些推文起到了將媒體關注從其政治負面新聞上轉移的作用。研究重點關注了「通俄門」事件,川普團隊被指控與俄羅斯互通幹預2016年大選。研究發現,《紐約時報》和美國廣播公司對「通俄門」調查的報導越多,川普的推文就會越多地提到就業、中國和移民等近90對關鍵詞。這些詞語集中在經濟方面,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川普的政治優勢。而這又會進一步壓制媒體的後續報導,例如,其推特中多提一個關鍵詞與次日《紐約時報》中少提一次通俄調查相關。

微生物能在太空中採礦

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國際空間站上三種細菌,即鞘氨醇單胞菌(Sphingomonas desiccabilis)、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和貪銅桿菌(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條件下,從玄武巖(類似於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大部分物質)浸出的14種不同稀土元素的含量。他們發現,相比於另外2種細菌,鞘氨醇單胞菌在三種重力條件下都能讓玄武巖浸出稀土元素,而且該細菌的浸出率在三種重力條件下都差不多,玄武巖中含量最豐富的稀土元素的浸出率最高(鈰和釹的浸出率約為70%)。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方面。  

火山噴發或為史前最大規模的物種大滅絕誘因

自 4.5 億至 6 億年前早期動物開始趨異演化以來,已經發生了 5 次大規模滅絕,最大的一次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 2.52 億年前),標誌著從古生代爬行動物(如三葉蟲)向中生代恐龍及海洋動物(如軟體動物)的分化過渡。大約 90% 的物種在此次滅絕中消失。現在,來自日本、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更多具體證據,證明火山噴發或為引發此次大滅絕的誘因。

木衛二可能在黑暗中發光

據一項發表於《自然·天文學》的研究,歐羅巴(木衛二)的背面可能會明顯發光。木衛二很可能擁有一個被厚冰殼覆蓋的地下海洋,冰殼主要由水冰構成。木衛二的外表面受到來自木星的高水平輻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將鹽漬冰暴露在高能電子下,模擬了這種輻射與木衛二表面的相互作用。他們發現,被輻照的冰通過一個叫做電子激發發光的過程發出綠光。發光的強度取決於冰的具體成分。根據這項研究的計算結果,美國宇航局的歐羅巴快帆(Europa Clipper)任務(定於2020年代中期發射)可能會觀察到這一現象,並可以通過測量在不同的波長區域看到多少冰輝,來確定和繪製木衛二背面表面的化學成分。

宇宙正在逐漸升溫

宇宙氣體溫度主要受到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時,暗物質暈塌縮對重子物質加熱效應的影響。近日,天文學家通過普朗克衛星(Planck)和紅外天文衛星(IRAS,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的成圖數據,結合斯隆數位化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的光譜數據,分析了最遠到達紅移z~3的宇宙溫度。結果顯示宇宙平均氣溫在過去100億年內上升了10倍之多,今天已經達到了約200萬開爾文。結果強烈支持了2019年諾貝獎獲得者吉姆·皮布爾斯(Jim Peebles)提出的,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理論。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教育部關於印發《研究生導師 指導行為準則》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規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教育部研究制定了《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5年期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11日從6個方面介紹了深化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舉措,其中包括大學裡全面實施彈性學制,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建立了創新創業的學分積累與轉換的機制,在線開放課程的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的制度,各示範校為206萬名的大學生建立了創新創業的成績單,5年期間有3700多名大學生暫時休學創業。

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成立

11月10日,國家高能物理科學數據中心大灣區分中心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東莞)揭牌成立。該中心面向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等在內的國內外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需求,為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以及跨學科交叉應用提供開放共享服務。

歐洲地平線計劃預算談判成功,將獲 40 億歐元額外資金

當地時間本周二下午,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共同宣布,經過一天半的激烈談判後,雙方就歐盟 2021-2027 整體預算方案達成共識,其中歐洲地平線計劃(Horizon Europe)將得到 40 億歐元的額外資金。

我國載人潛水器新紀錄: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據《科技日報》報導,北京時間 11 月 10 日早上 8 時 12 分,我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經過約 4 個小時的下潛,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 10909 米的深度成功坐底,創造我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潛水器搭載著 3 位潛航員在海底進行了約 6 個小時的採樣工作後於 17 時左右浮出水面,之後被回收至母船。在此之前,10 月 27 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至 10058 米。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本次考察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第二次奔赴南極,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我國科研人員提出低成本苦鹹水淡化新方法

從河海大學了解到,該校水文水資源學院青年師生團隊基於「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提出一種低成本淡化苦鹹水的新方法。據論文第一作者徐興濤博士介紹,常見淨水方法有2種:一是吸附過濾,二是反滲透。「自然狀態下,水分子通過半透膜,從淡水向鹹水擴散,這就是滲透作用。反滲透要實現鹹水中鹽與水的分離,這不僅需要滲透膜,還要消耗大量能量。」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褪黑激素俗稱為「睡眠激素」,因為其功能包括調節機體的醒睡周期,同時在實驗室試驗中,研究者還發現褪黑激素具有抗腫瘤特性;目前科學文獻中提出的證據表明,低水平的褪黑激素或與癌症風險增加直接相關,而一種可能性的解釋就是,該激素能促進基因表達的調節,並有可能會增強腫瘤抑制基因的活性。
  • JPR:新發現!褪黑激素或有望幫助增強大腦記憶!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及其兩種代謝產物或能幫助機體記憶在大腦中停留,並可能保護小鼠和人類避免大腦認知能力下降。
  • 微生物能在太空「採礦」
    本報訊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是,它們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
  • 學術頭條:頭頸癌迎來治療新突破,世衛公布全球最新十大死因,鋰電池...
    澳研究稱廢水檢測有助更早發現新冠病毒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0日發布公報說,他們與昆士蘭大學科研人員開展的新研究表明,廢水檢測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幾周前就發現社區中存在的新冠病毒研究發現,最早在當地公開報告首批新冠病例之前三周,就已能從廢水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基因指紋。輝瑞/新冠疫苗獲FDA專家組認可 投票結果為17比412月11日由美國FDA召開的疫苗與相關生物製品諮詢委員會(VRBPAC)會議上,專家們就該疫苗收益是否大於風險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探討。
  • 國際最新研究:微生物可在太空中「採礦」
    (自然科研 供圖)Rosa Santomartino攝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在太空進行「生物採礦」或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方面。
  • 人才強校 | 陳耀星教授團隊在褪黑激素改善睡眠不足誘導腸道炎症...
    本網訊 動物醫學院基礎獸醫學系神經生物學實驗室陳耀星教授團隊在褪黑激素改善睡眠不足誘導腸道炎症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松果體研究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11.613),題為:《褪黑激素在睡眠剝奪誘導小鼠腸道屏障功能障礙中的作用
  • 微生物能在太空中採礦
    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國際空間站上三種細菌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條件下,從玄武巖(類似於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大部分物質)浸出的14種不同稀土元素的含量。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高反光塗料 2020-11-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激素治療新冠該怎麼用?中國科研團隊首次破解新冠用藥難題
    1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科研團隊主導的研究,首次明確了新冠肺炎治療中糖皮質激素(以下簡稱「激素」)用藥的邊界。澎湃新聞注意到,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此前頗具爭議問題如激素能不能用?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可以用?在這篇研究中得到解答。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然而,微生物和巖石在地球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地外生物群落的產出。國際空間站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對微生物如何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下生長和改變行星巖石進行了研究。這項名為BioRock的研究,也是對外星生物的首次測試,也是在太空中首次使用小型採礦反應堆原型。愛丁堡大學英國天體生物學中心的首席研究員查爾斯·考克爾教授說說:我們正在研究三種類型的微生物,這讓我們首次比較了不同微生物在太空環境中的行為。科學家們對微重力如何影響微生物和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但此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附著在物體表面或形成生物膜的過程在太空中不同。
  • 學術頭條:能感覺到疼痛的機器人,我國建成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裝置...
    中國研究人員15日在英國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一種候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開展了1期和2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這種疫苗安全並且能夠在健康的志願者身上誘導產生免疫應答。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病毒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該過程中起作用。中國科學家新發現!一種抗微生物藥物或有望治療新冠感染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能夠負擔得起的用於治療胃潰瘍和細菌感染的抗微生物藥物或有望在動物體內抵禦冠狀病毒的感染。
  • 學術頭條:水產品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不是感染,HIV治療迎來全新...
    他表示必須為了全球團結和全人類共同利益而行動,以確保所有人都能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針對此前有關美國買斷關鍵藥物瑞德西韋未來三個月庫存的報導,世衛方面稱已得知相關報導,正核實情況,強調將保證公平分配新冠治療工具。為何有病人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確診?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有效性高達90%,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中國...
    AI發現常見藥物竟是潛在新冠新藥美國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褪黑素——一種很多人日常用來治療失眠的激素,可能是治療新冠肺炎的一種可行選擇。勒納研究所(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開發了一個新的人工智慧平臺,用以識別可能可以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的藥物。該平臺最新的結果即是,褪黑素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候選藥物。
  • 太空採礦效率提升400倍!插上科學的翅膀,微生物都能成「明星」
    作者:文/星球科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幾十年裡,人類或許能實現在遠離地球的其他星球上(例如:月球或火星)工作和生活。到那時,我們需要大量的物資來維持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基本生存條件。而國際空間站(ISS)的一項最新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如何通過微生物技術使人類在外太空的採礦效率提高400%,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 定居其他行星時,微生物可進行「太空採礦」
    pixabay.com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元素,這讓人類在定居其他行星時可以考慮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在地球上,這些稀土元素的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即將供不應求。隨著人類開始探索其他行星,找到高效簡單提取稀土元素的方式至關重要。微生物已經被用來開採地球巖石中的稀土元素,但它們是否能在低重力或零重力的條件下完成這項工作尚不清楚。
  • 微生物將「佔領」太空?研究者稱:它們將代替人類去外星「採礦」
    微生物在地球上無處不在,而且其中很多也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比方說細菌、病毒等等。對於科學家們來說,對於微生物的了解還非常片面,畢竟微生物普遍肉眼無法看到,人類也是在顯微鏡發明後,才看到微生物的。前段時間,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又發現了微生物的新用處,這意味著,未來微生物或許會代替人類先一步「移民」太空。
  • 今日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學網5微生物能在太空▲圖片來源:Rosa Santomartino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
  • 學術頭條:英國部分新冠患者嗅覺倒錯,我國明春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另外,澳大利亞、丹麥、義大利、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已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南非政府18日報告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英國23日通報發現兩例南非報告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英國部分新冠患者嗅覺倒錯:莫名聞到魚腥、硫磺等強烈氣味近日,英國發現了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毒株,傳染性要高出近70%。
  • 學術頭條:輝瑞新冠疫苗早期試驗結果積極,人類還有一個未知的祖先...
    根據她的團隊,BNT162b1是基於一種被稱為信使RNA的遺傳密碼,當它遇到新冠病毒時,幫助啟動身體的免疫反應。 實驗性新冠疫苗有效預防感染新冠的小鼠患上肺炎,由一種溫和病毒製成 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實驗性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COVID-19病毒的小鼠患上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