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2020-10-18 博科園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努力從堅硬巖石中開採有用的礦物和金屬。然後,科學家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微小微生物的力量來完成這些工作。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模擬,在地球上已經很常見了。隨著人類計劃到月球和火星等地探險,生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其他行星上獲取所需材料的方法,而不是從地球上獲取。這種方法稱為就地資源利用。然而,微生物和巖石在地球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地外生物群落的產出。

國際空間站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對微生物如何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下生長和改變行星巖石進行了研究。這項名為BioRock的研究,也是對外星生物的首次測試,也是在太空中首次使用小型採礦反應堆原型。愛丁堡大學英國天體生物學中心的首席研究員查爾斯·考克爾教授說說:我們正在研究三種類型的微生物,這讓我們首次比較了不同微生物在太空環境中的行為。科學家們對微重力如何影響微生物和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但此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附著在物體表面或形成生物膜的過程在太空中不同。

一般來說,在微重力環境下,生物膜會增加,變厚,並呈現出特定的形狀和結構,研究人員希望在生物鎖研究中看到類似的微生物行為。科克爾實驗室研究微生物生長的博士後科學家羅莎·桑託馬蒂諾(Rosa Santomartino)說:在這項研究中,使用了玄武巖巖石,這些巖石自然具有非常小的水泡,或者包含許多空間,來觀察細菌在微重力環境下如何在這些洞穴中相互作用。回到地球上,研究人員計劃研究微生物是如何穿過巖石並進入巖石的,並將這三種微生物進行比較。

研究還將研究滲入巖石周圍流體中的元素,並檢查不同微生物從巖石中提取20多種不同元素的效果。這三種微生物包括一種是從美國西部科羅拉多高原沙漠外殼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提供,另一種由比利時核研究中心提供,以其對重金屬的抵抗力而聞名。生物鎖實驗開始把拼圖碎片拼在一起,了解微生物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下如何相互作用、生長和從巖石表面提取元素,將首次告訴我們,低重力是否會影響微生物附著在巖石表面並進行生物模擬的能力,換句話說,外星採礦是否可能。

這些結果應該提供在地球重力、模擬火星重力和微重力水平下發生的細菌和巖石相互作用的定性和定量比較。例如,在微重力條件下缺乏熱對流,會限制巖石環境中細菌的食物和氧氣供應,抑制它們的生長。科學家希望能夠深入了解微生物在太空中如何生長,以及我們如何將它們用於人類在太空的探索和定居,從採礦到把月球和火星上的巖石變成土壤。微生物與巖石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將巖石變成土壤。有朝一日,探險家們可能會利用它們來將覆蓋在月球

火星和小行星表面的一層塵土飛揚的碎片(再生巖)轉變成植物生長的土壤。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對不同的微生物和材料進行額外的實驗,以進一步細化微生物的使用,以便就地資源利用。微生物無處不在(在食物中,在工業過程中……)它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人類不斷進入太空,可以利用微生物使我們的生活更容易,並提高太空定居的成功率。BioRock旨在與微生物界建立一個新的太空聯盟,利用微生物推動人類在太空的永久存在,讓微生物來做一些艱苦的工作。

博科園|研究/來自:NASA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微生物能在太空「採礦」
    本報訊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是,它們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
  • 太空的「黃金礦工」——微生物
    「生物採礦」不同於傳統開採使用烈性化學物質分離出黃金或其他金屬的形式,而是將礦石放入裝有水和特定細菌的大桶中,利用細菌萃取周圍巖石中包含的特定金屬。,測試在太空微重力甚至無重力環境下採礦的可行性。、鈣、鎂以及其他十幾種元素的多少,以及後續實驗對其他微生物和其他材料的測試,來更好地了解利用微生物進行外星採礦所潛在的機會。
  • 定居其他行星時,微生物可進行「太空採礦」
    pixabay.com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元素,這讓人類在定居其他行星時可以考慮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微生物已經被用來開採地球巖石中的稀土元素,但它們是否能在低重力或零重力的條件下完成這項工作尚不清楚。科研人員評估了國際空間站上三種細菌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條件下的生物採礦潛力。
  • 微生物能否在太空中開採稀土?國際空間站做了個實驗
    微生物採礦在地球上已經成為現實,人類能否派遣這些小東西去條件艱苦的外太空,完成稀土開採等任務呢?歐洲空間局去年為此在國際空間站上做了個生物巖石實驗(BioRock)。它最早被應用於汙染土壤修復,其原理是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直接作用或其代謝產物的間接作用,例如氧化、還原、絡合、吸附或溶解,將土壤中重金屬分離浸提出來。生物淋洗法近年來也發展出了微生物採礦,即將礦石用菌落混合液衝刷。在微生物釋放的無機或有機酸下,礦物發生溶解,並且與微生物產生相互作用。人們從而能從浸出液中萃取銅、金、稀土等有價值的元素。
  • 獨特的「黃金礦工」——微生物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成本低於常規手段、輕巧且實用的辦法:「生物採礦」。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生物採礦」不同於傳統開採使用烈性化學物質分離出黃金或其他金屬的形式,而是將礦石放入裝有水和特定細菌的大桶中,利用細菌萃取周圍巖石中包含的特定金屬。
  • ...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高反光塗料 2020-11-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最新研究:微生物可在太空中「採礦」
    (自然科研 供圖)Rosa Santomartino攝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在太空進行「生物採礦」或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方面。
  • 微生物將「佔領」太空?研究者稱:它們將代替人類去外星「採礦」
    這個發現帶給了科學家們新的啟發:是不是可以在太空中同樣利用微生物,幫助人類進行太空採礦呢?畢竟地球上的資源終有一天會枯竭,人類也必須從太空中去獲取新的資源,才可以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國際空間站中,科學家們同樣進行了類似的實驗,最終發現鞘氨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貪銅桿菌都可以幫助人類在太空微重力,甚至是零重力的環境中,從礦產資源中提取珍貴的稀有元素,這意味著,很快外星「生物採礦」就會啟動了,人類太空文明的建立,或許也將由此而拉開序幕。哪些星球將成為「生物採礦」的實驗基地?
  • 太空採礦效率提升400倍!插上科學的翅膀,微生物都能成「明星」
    作者:文/星球科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幾十年裡,人類或許能實現在遠離地球的其他星球上(例如:月球或火星)工作和生活。到那時,我們需要大量的物資來維持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基本生存條件。而國際空間站(ISS)的一項最新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如何通過微生物技術使人類在外太空的採礦效率提高400%,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 用微生物進行巖石開採可能會幫助太空探索者
    英國科學家已經證明,月球或火星上的太空人如何利用細菌一天就能挖掘出重要金屬。在國際空間站(ISS)上進行的首次同類實驗中,微生物消化了巖石,釋放出稀土元素(REE)。研究小組希望找出通常將稀土元素從地上的巖石中拉出的微生物在太空中是否也能做到這一點。這不是很明顯。重力降低會給微生物帶來壓力,使其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對於BioRock實驗中的兩種細菌,它們去除金屬的意願大大降低了。
  • 搭乘SpaceX龍飛船的「細菌」回來了 微生物或是「太空移民」主力軍
    此行的目的很簡單——測試不同微生物在太空微重力、甚至無重力環境下進行「生物採礦」的可行性。其中,每一個微型反應堆內都裝有一種常見於月球和火星的玄武巖巖石樣本和一種特定的微生物,被浸泡在含有微生物的溶液中的巖石樣本,幾個星期後會被送回地球進行分析。
  • 今日科技話題:載人潛水器創紀錄、第37次南極考察、「華龍一號」、褐矮星、微生物太空「採礦」
    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微生物能在太空中採礦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方面。
  • 太空文明將建立!科學家:未來將「使喚」微生物去太空開採礦石
    什麼是微生物?簡單來說,就是用肉眼很難看清,但是卻真實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的生物群,當然,真菌類的微生物中,一些是可用肉眼看到的,比方說我們平時吃的蘑菇,以及經濟價值、藥用價值都極高的靈芝,也同樣屬於微生物的範疇。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是指將礦石放入裝有水和特定細菌的大桶中,利用細菌萃取周圍巖石中包含的特定金屬。生物採礦是傳統開採方式外的一種替代,後者往往使用烈性化學物質,分離出黃金或其他金屬。澤亞表示:「地球上15%的銅和5%的金是利用細菌開採的。」
  • 太空微生物製藥前沿研究簡報
    微生物製藥對醫藥行業具有重要作用,可從微生物中開發出抗生素、疫苗、維生素和生態農藥。在具有微重力、強輻射、弱磁場等特點的太空環境中,微生物的空間變異量能達到千分之幾甚至是百分之幾,高出現有地面手段幾個數量級。
  • 月球上採礦真的有戲?問過嫦娥的意見了嗎
    提起採礦我們就會聯想起巨大的礦卡車還是深不見底的礦坑我們的地球雖大但一些稀缺的可用資源有限枯竭是早晚的事科學家們明顯不願意看到這一幕人類探索太空一方面是為了追求宇宙的真相另一方面則是尋找補充地球的資源剛好這顆星球富集一些地球上稀缺的元素,下一步該做什麼呢?在地球,化學元素一般喜歡聚在一起形成化合物,尤其是金屬元素、稀土元素等,由化學性質決定了它們極少以單質出現。所以,常規的採礦順序一般是:原礦開採—粉碎選礦—冶煉提取。
  • 微生物太空冶金邁出一大步
    2016年8月19日,美國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袁原)國際空間站一項實驗顯示,可在微重力環境下利用微生物開展太空冶金,提取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未來,這項技術將為人類定居其他星球提供技術支持。
  • 被帶進太空的微生物,威脅的不僅是太空人的安危
    早期人們對微生物並未察覺,但除了帶來瘟疫和疾病之外,祖先們憑藉經驗找到了一些利用它們的方法,比如拿來釀酒、發麵、釀醋、制醬等等。「慫」字進入太空時代時,微生物學界同樣慎之又慎,比如人類首個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尤裡加加林,在返回地球後,需要進行一段時期的隔離監控和生化檢疫,就是怕從太空帶下來什麼危險微生物;針對這種安全問題,始終要貫徹一個「慫」字。
  • 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