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

2020-11-13 國際在線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

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原本只在地球上生存的微生物,也隨著人類一起登上了太空。例如在「和平」號空間站,人們已經檢測到234種微生物。

劉長庭介紹,微生物進入太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航天員攜帶的。一般來說,健康人體都攜帶了至少10億個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存在於人體的皮膚、口腔、鼻咽部、胃腸道等部位,這些微生物會隨著航天員一起進入太空。

另一種途徑是由各類太空飛行器材攜帶的。儘管載人飛船、航天服、裝船產品等各類太空飛行器材和設備,在進入太空之前都會進行非常嚴格的真空消毒,但由於微生物實在太小,總會有「漏網之魚」一起搭載進入太空。

太空中的強輻射、微重力、弱磁場、高真空、極度溫差、粒子輻射等特殊環境,必然會誘導來自地球的微生物產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功能。發生變異的微生物,不僅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還會在密閉的環境中形成微生物腐蝕,影響各類精密的航天儀器正常工作。

「國內外研究表明,太空極其特殊的環境,可以加速微生物變異、毒力、耐藥性等改變。人體在空間環境中免疫力下降,而病原菌毒力增強。因此,一旦航天員發生感染,治療難度無疑將會加大。在國際空間站中,曾經多次發生航天員呼吸道、皮膚、結膜等處的感染。」劉長庭介紹說。

為了保障載人航天穩健發展,空間微生物學在國際上方興未艾。科學家的初衷是解決航天活動中的微生物感染問題。但隨著研究走向深入,如何利用太空資源展開微生物研究、服務於地球上的人類,也成為空間微生物學的主要內容。

據劉長庭介紹,目前,空間微生物研究主要包括三種類別:一是病原微生物,包括航天員太空感染防控、地面難治性感染的防治;二是腐蝕微生物,包括空間站設備的防腐研究、新型抗菌材料的研製;三是工業微生物,包括空間微生物製藥產業、空間工業微生物的誘變育種。

開創我國空間微生物學

根據計劃,我國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屆時,將有航天員長期駐守,這對深入開展我國的空間微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1997年,劉長庭就帶領團隊開展空間生物醫學研究,先後完成了神舟8、9、10、11號飛船、天宮一號飛船及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微生物搭載任務,進行了眾多開拓性研究。

例如,他帶領研究團隊在我國神舟8號搭載了重組人工幹擾素ɑ1b菌株,獲得了5株高產菌,產量最高可增加3倍,傳50代後,仍然穩定。在神舟10號飛船搭載的產酶溶桿菌,產量提高了3.5倍,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其代謝物可用於裂解重組蛋白的工業生產(如胰島素及其類似物),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效率和穩定性。

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劉長庭還提出了「空間微生物分子效應」學說。這一學說有三個理論:空間微生物毒力突變與人體互利共生理論;空間微生物突變與代謝相關空間製藥理論;空間微生物腐蝕與洗消材料技術理論。他由此提出我國空間微生物三個應用方向:保障航天員與人類健康及感染性疾病治療方向;藥物及功能性食品等研發方向;延長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時間方向。

截至目前,他帶領團隊在空間微生物領域獲得國家專利23項,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7項,並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空間微生物數據中心。

推動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

讓空間微生物造福人類,是劉長庭的不懈追求。他帶領團隊與北京富樂頓空間生物研究院合作,通過對空間酵母菌進行篩選育種,成功獲得多株性能優良的突變菌株,能在高溫和低溫中發酵,可用於啤酒、葡萄酒、果酒釀造工業的釀酒酵母。

其中,一種可釀造啤酒的葡萄酒發酵酵母已投入了生產。這就是在朋友聚會時,劉長庭帶給大家品嘗的「太空啤酒」。在啤酒特有的清爽中,含有丁香花的香氣,果然與眾不同。

據介紹,用「空間啤酒酵母」生產的「太空啤酒」,目前正在進行工業化生產的前期準備,不久就有望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此外,針對單一純種酸奶發酵劑,公司還成功篩選出了「空間羅伊氏乳桿菌」,也正在進行產業化前期準備。

劉長庭還大力推動了一系列空間微生物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例如,利用高效複合微生物技術、無機平板陶瓷膜微濾加活性炭技術,大幅提高飲用水的細菌去除率,為航天員的飲用水、生活用水提供保障。這一先進的水淨化技術,可以直接將航天員的洗澡水、生活用水,淨化成為飲用水標準。通過高效複合微生物技術,對航天員的大小便進行淨化處理,使航天員在航空器有限的活動空間內,能夠正常的生活和開展工作。

「空間微生物技術應用廣泛。未來,我們不僅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吃到太空酸奶,還能使用太空益生菌生產化妝品、抑菌洗液等日用品,用空間微生物育種技術開發藥品、保健品、生物飼料、以及各類新材料等。我願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盡心竭力。」劉長庭說。(記者張建松)

相關焦點

  • 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太空啤酒、酸奶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喝太空啤酒,吃太空酸奶……你想不想也來一個
    太空啤酒太空酸奶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1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劉長庭:讓太空歸來的微生物走上老百姓餐桌「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未來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啦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 健力寶飲料走上中國新年餐桌
    健力寶飲料走上中國新年餐桌 2021年01月11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近幾年,隨著時代發展,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飲料的口感,對飲料的包裝也有了一定的審美要求。在這樣情況下,健力寶不斷進行產品的迭代升級和包裝改良,也不斷帶給消費者驚喜。
  • 櫻花從太空育種歸來,在廣州「安家」
    如今,跟隨長徵五號歸來的「航天」櫻花種子也將在廣州落地生根。8月7日上午,在保利世貿中心舉行的「中國櫻花太空育種」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這批「航天歸來」的櫻花種子終於在廣州找到了「家」,將在廣州市從化區擇地進行培育。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5 08:53:51 不過,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首當其衝的便是要開發「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培養肉生產中,70%的成本來自培養基中的血清,只有大幅度降低培養基的成本,人造肉才能真正走向產業化。」丁世傑說,血清取材於動物,能提供多種營養,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其成本較高,例如,牛血清售價每500毫升就要幾千元,所以需研發無血清培養基。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走上餐桌的雜草,也帶來了可怕的怪病
    在一些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吃不上小麥的窮人只能靠野草籽度日,於是黑麥逐漸作為小麥的替代品走上餐桌。在人們的悉心培育下,黑麥最終成為了全球廣泛栽培的糧食作物。黑麥的麥粒。圖片:Agronom / wikimedia黑麥是麥類作物中最耐寒的,同時還耐旱、耐貧瘠、耐連作。擁有這麼多優點,要不是它麵粉品質差,或許早就把小麥擠下神壇,成為人類新寵了。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逾越哪些鴻溝?
    不過,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首當其衝的便是要開發「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培養肉生產中,70%的成本來自培養基中的血清,只有大幅度降低培養基的成本,人造肉才能真正走向產業化。」 丁世傑說,血清取材於動物,能提供多種營養,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其成本較高,例如,每500毫升牛血清售價就要幾千元,所以要研發無血清培養基。
  •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原標題: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香噴噴的烤火雞是感恩節的主打菜。根據該理念,到2030年,餐桌上的動物蛋白將通過生物反應器生產提供,未來動物養殖或將被全面取代。  「人工培養肉質」受追捧  莫茲扎克的理念也被稱為「體外肉質培養」。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近日報導,2013年,荷蘭科學家馬克·波斯特參加英國的一檔電視秀,他利用生物技術培養的肉為原料,製作並吃掉第一個「人造肉漢堡」。
  • 太空的「黃金礦工」——微生物
    愛丁堡大學同樣想到了利用微生物這個「化學工廠」來分解巖石,並從中抽取鐵、銅、鋅、金、鈾、釷等元素的方法。,測試在太空微重力甚至無重力環境下採礦的可行性。、鈣、鎂以及其他十幾種元素的多少,以及後續實驗對其他微生物和其他材料的測試,來更好地了解利用微生物進行外星採礦所潛在的機會。
  • 微生物太空冶金邁出一大步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袁原)國際空間站一項實驗顯示,可在微重力環境下利用微生物開展太空冶金,提取稀土元素等礦物質。未來,這項技術將為人類定居其他星球提供技術支持。英國《泰晤士報》11日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把18個微生物冶金「迷你反應器」送往國際空間站,開展名為「生物巖石」的實驗,以探明微重力環境下能否利用微生物冶金。這些反應器中分別裝有3種不同的微生物以及玄武巖,在國際空間站被置於微重力或零重力環境下。
  • 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國際空間站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對微生物如何在微重力和模擬火星重力下生長和改變行星巖石進行了研究。這項名為BioRock的研究,也是對外星生物的首次測試,也是在太空中首次使用小型採礦反應堆原型。愛丁堡大學英國天體生物學中心的首席研究員查爾斯·考克爾教授說說:我們正在研究三種類型的微生物,這讓我們首次比較了不同微生物在太空環境中的行為。科學家們對微重力如何影響微生物和礦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但此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附著在物體表面或形成生物膜的過程在太空中不同。
  • NASA對國際空間站微生物分類
    科學家認為,這些或由早期任務帶來的微生物,不僅危害太空人的健康,還會腐蝕太空飛行器設備。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微生物組學》上。  在14個月的研究中,科學家在空間站的觀察窗、衛生間、運動平臺、餐桌和睡眠區等8個地點表面進行了採樣測量,發現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微生物群落。
  • 太空微生物製藥前沿研究簡報
    微生物製藥對醫藥行業具有重要作用,可從微生物中開發出抗生素、疫苗、維生素和生態農藥。在具有微重力、強輻射、弱磁場等特點的太空環境中,微生物的空間變異量能達到千分之幾甚至是百分之幾,高出現有地面手段幾個數量級。
  • 西周時代老百姓餐桌上的蔬食——讀《詩經》第八篇《芣苢》有感
    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採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採採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 微生物能在太空「採礦」
    本報訊 為了在嚴酷的太空中生存,一些微生物選擇了「採礦生涯」。11月11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或可成為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手段。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但是,它們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