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2020-11-26 北京皮革網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5 08:53:51

「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11月18日,在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

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

用畜禽幹細胞體外培養生產

「我們不應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養一整隻雞,而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這些組織。」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番暢想,被視為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培養肉的概念。

細胞培養肉真正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還是在2013年。當年,荷蘭教授馬克·普斯特(Mark Post)在荷蘭首次研發出可以食用的培養肉,並在英國倫敦舉辦了全球首次培養牛肉漢堡試吃大會。

中國的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於2019年11月18日。周光宏說,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

「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從2009年起,周光宏的團隊嘗試各種方法,先從小鼠中分離出肌衛星細胞和間充質細胞,發現這兩種細胞都有成為培養肉種子細胞的潛力。順著這條路,2015年,周光宏團隊成員丁世傑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分離出高純度豬肌肉乾細胞,兩年後,牛幹細胞也被分離。

2017年—2019年,研究團隊又研發用於培養肉的豬、牛肌肉乾細胞乾性維持方法,研製出含食品級抗氧化劑的培養基。「機體內有各種因子調控幹細胞的增殖,我們找到了關鍵的信號傳導通路和抑制劑,模擬了細胞體內的生長環境。一年前,在實驗室20天可以生產5克人造肉,現已經能培養出50克。」丁世傑說。

「無血清」細胞培養基等難題尚需攻克

「與傳統肉類生產方式相比,培養肉可以減少30%—50%的能源消耗,降低 70%—9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0%以上土地使用, 減少80%—90%的用水量等。」在丁世傑看來,理想中的細胞培養肉既能縮短肉類生產時間,又能節省土地、減少汙染,而且物美價廉。

不過,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首當其衝的便是要開發「無血清」細胞培養基。「培養肉生產中,70%的成本來自培養基中的血清,只有大幅度降低培養基的成本,人造肉才能真正走向產業化。」丁世傑說,血清取材於動物,能提供多種營養,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其成本較高,例如,牛血清售價每500毫升就要幾千元,所以需研發無血清培養基。

近一年來,周光宏團隊已經在研製各種成分明確的血清替代產品,嘗試逐漸替代血清培養基。

「此外,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也面臨挑戰,這要解決增殖產生的細胞如何形成肌肉等難題,涉及專用生物反應器的研發、特定模具的研製和三維培養技術開發。另外,產品安全評價與管理規範等問題也不容忽視。」周光宏說,細胞培養肉產業化還有諸多技術需要突破,但是未來可期。

他認為:「讓細胞培養肉成本從每克300元降到3元甚至是3角,才有可能走上餐桌,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10年。」

相關焦點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逾越哪些鴻溝?
    中國的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於2019年11月18日。周光宏說,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細胞培養肉真正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還是在2013年。當年,荷蘭教授馬克·普斯特(Mark Post)在荷蘭首次研發出可以食用的培養肉,並在英國倫敦舉辦了全球首次培養牛肉漢堡試吃大會。中國的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於2019年11月18日。周光宏說,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 細胞培養肉即將走向餐桌,你準備好了嗎?
    「(人類)不需要飼養豬,就可以吃到豬肉。」周光宏教授和他的團隊給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近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 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對此,周廣宏教授給出了大膽的推測:預計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澎湃新聞採訪發現,橫亙在「實驗室」與「市民餐桌」之間的「障礙」,不僅有完善培養技術、大幅降低成本這一核心問題,還有安全管理、如何讓普通民眾真正接受它等一系列問題。
  •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實驗室培養肉品有望走上餐桌 原標題: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香噴噴的烤火雞是感恩節的主打菜。  莫茲扎克是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家禽學教授,專門從事在實驗室長頸瓶中培育家禽肌肉細胞的研究。他的「細胞農業技術」研究理念,已被該大學納入前沿專業。根據該理念,到2030年,餐桌上的動物蛋白將通過生物反應器生產提供,未來動物養殖或將被全面取代。  「人工培養肉質」受追捧  莫茲扎克的理念也被稱為「體外肉質培養」。
  • 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形似豬肉,味像火腿 南農大團隊「細胞培養肉」全國首次試吃
    ,這是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試吃。試吃志願者、南京農業大學研三學生林玲走上試吃臺,小心翼翼夾起一塊肉放進嘴裡慢慢品嘗,「有火腿風味,比較有韌性。」林玲說。   記者獲悉,試吃培養肉由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培養而來,經過食品化處理並上鍋蒸熟,其主要成分和動物肉一樣,為肌肉蛋白、膠原蛋白等。當天,一共有8名志願者參與試吃,他們表示,品嘗細胞培養肉和普通肉的體驗一致,對其口感、質地和風味等方面均感覺良好。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你期待人造肉嗎?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裡程碑意義後的思考
    特別需要說明,本文不是科幻小說。 我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的消息,是真實的。 前幾天,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一時間,全場譁然。 網友們各抒己見。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據了解,細胞培養肉是指用動物肌肉乾細胞培養、生產可食用的肉類,培養肉技術是肉類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性創新,是一種新的動物蛋白生產技術。培養肉的生產一般先通過活體採樣獲得動物的肌肉組織,再從組織中分離得到肌肉乾細胞並在富含營養成分的營養液中大量培養成肌肉前體細胞,最後在可食用的三維支架材料中將肌肉前體細胞分化成熟為肌肉組織。
  • 「細胞培養肉」你敢吃嗎?
    想必大家在科幻電影中也看過這麼一個場景,在光亮的培養室內,一群機器噴頭向下噴灑著營養液,而下面的託盤裡、培養基中一塊塊的肉在培養液的澆灌之下不停地繁殖。培養肉雖說是肉類,它並不取自動物身上,而是通過營養液將幹細胞不斷地繁殖,從而形成大塊的肉類。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肉和普通的肉有什麼區別呢?雖說誰都沒有沒有見過,但是可以大概的推理一下。
  • 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距離可食用還有多遠?
    ,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我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
    南京農大供圖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約20天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三個突破:首次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人造肉」上餐桌還要5—10年
    本報訊(通訊員 許天穎 融媒體記者 談潔) 「人造肉」可上百姓餐桌,但還要5—10年。這是記者昨天從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上獲悉的。   11月24日至25日,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辦。
  • 日本細胞培養初創公司聯手新加坡公司即將推出細胞培養蝦肉產品
    日本細胞培養初創公司聯手新加坡公司即將推出細胞培養蝦肉產品2020-08-05 14:56:00  水產養殖網&nbspLtd.公司開始聯合研究細胞培養蝦肉。Integriculture的食品級培養液和通用的大規模細胞培養技術「CulNet&nbspSystem」,已證實其在牛、家禽細胞上是有效的。這項聯合研究的目的是將這些技術推廣到甲殼類細胞,並以長期低成本大規模生產蝦肉細胞培養物。
  •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右上:以色列「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3D列印肉模擬圖|資料照片製圖:馮曉瑜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周光宏:細胞培養肉未來或將上市
    」的主題報告中介紹了世界細胞培養肉技術歷史、發展、現狀。「細胞培養肉目前很難商業化,但快速進步的技術表明,細胞培養肉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進入市面。」  「全球第一塊人造肉指的是細胞培養肉,不是植物蛋白肉。細胞培養肉是從細胞或者幹細胞培養的肉。」周光宏在報告中提到,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約為30多萬美金,幾千條纖維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