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人類)不需要飼養豬,就可以吃到豬肉。」周光宏教授和他的團隊給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
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周光宏教授在做主報告。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人提供
11月18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
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
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對此,周廣宏教授給出了大膽的推測:預計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澎湃新聞採訪發現,橫亙在「實驗室」與「市民餐桌」之間的「障礙」,不僅有完善培養技術、大幅降低成本這一核心問題,還有安全管理、如何讓普通民眾真正接受它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的「細胞培養肉」走過一周年
什麼是「細胞培養肉」呢?
細胞培養肉(Cultured Meat)是依據動物肌肉生長修復的機理,利用其幹細胞進行「體外培養」而獲得的肉類。通俗地說,細胞培養肉,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而是直接用畜禽的幹細胞進行「工廠化」生產肉。
以我國的首塊「細胞培養肉」為例,這是周光宏教授團隊,利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經過一年的研究,周光宏教授和其團隊又有了新的進展。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在實驗室裡用20天時間就能「生產」(培養)出50克的「人造肉」(「培養肉」)——體量級別是去年首次面世的10倍。
2020年6月6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了我國首次細胞培養肉的試吃儀式。這次試吃的,就是新培養出來的50克「細胞培養肉」。
「我們利用相同的技術,重新生產了細胞培養肉,也提高了培養肉肌肉組織的生產效率。」周宏光教授介紹,「從20天培養5-10g發展到50g,並改良了培養肉的產品配方。細胞培養肉嘗起來有吃肉的感覺,更嫩一點、軟一點,有火腿風味。」
與市面上已經售賣的「人造肉」植物蛋白肉不同,這樣「培養肉」的的確確是動物蛋白,而且更高效。一旦工廠化後,「生產」出一頭牛的牛肉,所需要的時間,可以從3年直接減少到3周左右。
為什麼國內外對細胞培養肉這項技術越來越關注呢?澎湃新聞從論壇現場了解到,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肉類需求快速增長,肉類消費總量逐年上升。
我國更是肉類消費大國,每年超過9000萬噸,佔世界肉類消費總量的1/4。近年來,經常發生的非洲豬瘟,更是加劇了豬肉供應緊張、肉價上升等矛盾。
而利用細胞培養肉這項「未來食品生產技術」,既可補充肉類供應,又可以減少畜牧養殖激素濫用、疫病發生、環境汙染等問題。
與傳統的肉類養殖方式相比,「細胞培養肉」可以減少30%-50%的能源消耗,降低70%-9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90%以上的土地使用,減少80%-90%的用水量等。
顯然,細胞培養肉作為一種顛覆性的肉類生產方式,有望在未來補充肉類蛋白供應、實現肉類綠色生產提供了新的途徑。
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南農大副教授丁世傑教授演講
「細胞培養肉」距離產業化還有多遠?
據周光宏教授團隊推算,理論上,1克肉上提取的幹細胞,經過7周、分裂45次,可以培養出2萬千克重的培養肉。這也是未來「細胞培養肉」的理論前景。
不過,細胞培養肉作為一種新技術,距離未來規模化量產,仍然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國家實驗室的桌子上,上百個透明培養皿堆得近1米高,這是周光宏教授及其團隊培養50克細胞培養肉過程中所用的實驗器材。「目前尚在科研階段,細胞培養肉的培養成本還是很高的,培養1克肉大約需要3000元」。
「細胞培養肉」的成本要比真肉的成本貴,這也是制約著培養肉產業化的重要因素。
周光宏教授現場展示的數據圖顯示,即使在下一階段培養,「細胞培養肉」成本也達到了300元/克。今後,再經歷無血清培養、發酵工程生產等階段,到大規模細胞生產時,就能達到0.3元/克。
「有了這樣的價格競爭力,未來就有希望能取代全國十分之一的肉類生產。未來的細胞培養肉行業市場也可能是萬億級別。」當然,周光宏教授也認為,細胞培養肉不可能完全取代真實的肉類,「我們的目標就是高效、低成本的生產細胞培養肉」。
在細胞培養肉的商業化生產領域,國外早就有公司開始探索。細胞培養肉之父Mark Post 教授成立了Mosa Meat公司,推動培養肉商業化生產。該公司於2018年就獲得了750萬歐元的風投,2020年獲得5500萬美元的風投,研究內容幾乎覆蓋培養肉的全產業鏈:牛肌肉乾細胞、無血清培養、細胞擴大培養、裝備研發、脂肪細胞研究、組織工程生產肌肉蛋白、培液的循環利用,等等。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家公司開展培養肉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除了降低培養、生產成本,「細胞培養肉」未來還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研究無血清培養基、種子細胞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提高細胞在支架中的肌肉蛋白生產能力等技術難關。
另外,如何進行食品化處理,真正讓消費者接受「細胞培養肉」,制定安全評價與管理規範體制等問題,也是下一步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
周光宏教授認為,「預計5到10年,細胞培養肉才有可能走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