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是今年的一大風口。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 上市即暴漲 163%,點燃了市場熱情,國內隨即出現了一批相關產品,初創公司入局、電商平臺力推。大眾對人造肉的關注,已經從「人造肉是什麼」,變成了「什麼時候能吃到」、「價格口味如何」,消費者認知度和接受度在逐步提升。
36氪此前曾介紹過,「人造肉」有兩條技術路線:1. 植物肉,通過植物性蛋白與植物元素來複製真肉口感色澤,代表公司如今年上市即大漲的 Beyond Meat,及其主要競對——以大豆根瘤球菌蛋白技術為特色的 Impossible Foods,這也是目前國內公司主要嘗試的方向。2. 細胞培育肉,通過生物科技在實驗室裡培育動物細胞和組織,生產出的細胞培育肉,營養、口感、風味都能夠與真肉一致。
今年 11 月 18 日,南京農業大學宣布培育出了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而在國外,「細胞培育肉」技術方向已經有了不少初創企業,例如36氪曾報導過的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最近完成了 14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以培育牛肉為主,雞肉、蝦肉等方向上都有相關公司。
我們最近接觸到的「SiCell」是一個中國「人造肉」創企,定位是做以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培養肉研髮型企業,希望能夠將將消費級、可持續的清潔肉產品推向中國及全球市場。團隊今年成立,已經完成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創始人吳嘉婧擁有生物工程學學術背景,並曾在大型食品工業企業擔任產品經理。SiCell 的首席技術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團隊其他研究員亦擁有博士後、博士或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幹細胞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物材料學等。其科學顧問團隊來自國家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專家組成員,提供幹細胞生物學、組織工程,以及基於幹細胞的空間生命科學方面的科學理論及技術支持。
吳嘉婧告訴36氪,「人造肉」是一個對環境更友好、對消費者更安全、生產也更加高效的選擇。以當前的地球資源及人口狀況來評估,預計到 2050 年全球人口會達到 97 億;如果食品生產力和飲食偏好不發生任何改變,那麼到 2050 年前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亦有專家預測,到 2050 年,肉製品市場需求缺口將達到 3800 萬噸。
傳統的畜牧生產方式亟待改變,畜牧業消耗水資源、土地資源,同時還貢獻了全球 13.5% 的溫室氣體來源——比所有汽車加起來的排放總量還要多。與此同時,其食品安全的風險隱患也始終存在,今年的非洲豬瘟就影響到了行業產能、抬升了生豬價格,也讓消費者產生了重重顧慮。
「人造肉」看起來是個必然的選擇。
「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會並行發展」,吳嘉婧表示,「短期來看,植物蛋白肉的可實現性更高,但它為了補足產品風味,必須加入一些香精香料、添加劑,而且離 100% 還原還有較大差距。」細胞培育肉則以真實還原肉製品的風味及形態,但實現工業化生產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國內缺乏細胞培育肉企業,但吳嘉婧告訴36氪,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已經具備相關的研發理論基礎,過去更多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而非食品領域,通過技術整合即可實現。
從發展思路上來說,吳嘉婧認為可以參考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這家以色列公司 2018 年成立,以結締組織細胞培養、植物基營養液等為特色,預計 2020 年建立全球細胞肉中試生產基地,在 2022 年將細胞培育肉的生產成本降至低於每磅 10 美元(約每公斤 22 美元)。
「但我們面向的消費者不同,決定了 SiCell 的研發會以中國市場為主導,做更適合於中國人的產品」,吳嘉婧告訴36氪。
可這必然會是個全球性競爭的市場,港企「Green Common」前不久開設天貓店時,除了售賣自有品牌,就還將Alpha Food、Gardein、Daiya 等植物食品品牌同時帶入中國市場。
細胞培育肉非常複雜,為了能夠短時間建立起技術壁壘,SiCell 考慮先從單一細胞培育出發,選定的市場切入口是脂肪細胞培養。理由在於:1. 脂肪是動物製品的重要風味來源(肉、奶、蛋等),應用範圍足夠廣;2. 當前動物脂肪價格較高,植物油脂作為較低成本的替代方案應用廣泛,但細胞培養技術能夠在生產效率及利用率上有巨大提升,未來動物脂肪也會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3. 相較於完整的肌肉組織的培育,脂肪組織的技術難題相對較少,可在更短時間內實現商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植物蛋白肉具備風味劣勢,在其中添加培育動物脂肪,製造為混合產品,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前文提及的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 也在計劃推出這一產品。
關於研發時間表,吳嘉婧介紹到,SiCell 希望在兩年之內拿出能夠展示給消費者及市場的相關產品,並在三到四年內實現商業化落地。當前,SiCell 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
本文頭圖及插圖來自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