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細胞培養肉,「人造肉」創企「SiCell」要用培育脂肪突圍

2020-12-04 36氪

「人造肉」是今年的一大風口。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 Beyond Meat 上市即暴漲 163%,點燃了市場熱情,國內隨即出現了一批相關產品,初創公司入局、電商平臺力推。大眾對人造肉的關注,已經從「人造肉是什麼」,變成了「什麼時候能吃到」、「價格口味如何」,消費者認知度和接受度在逐步提升。

36氪此前曾介紹過,「人造肉」有兩條技術路線:1. 植物肉,通過植物性蛋白與植物元素來複製真肉口感色澤,代表公司如今年上市即大漲的 Beyond Meat,及其主要競對——以大豆根瘤球菌蛋白技術為特色的 Impossible Foods,這也是目前國內公司主要嘗試的方向。2. 細胞培育肉,通過生物科技在實驗室裡培育動物細胞和組織,生產出的細胞培育肉,營養、口感、風味都能夠與真肉一致。

今年 11 月 18 日,南京農業大學宣布培育出了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而在國外,「細胞培育肉」技術方向已經有了不少初創企業,例如36氪曾報導過的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最近完成了 14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以培育牛肉為主,雞肉、蝦肉等方向上都有相關公司。

我們最近接觸到的「SiCell」是一個中國「人造肉」創企,定位是做以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性培養肉研髮型企業,希望能夠將將消費級、可持續的清潔肉產品推向中國及全球市場。團隊今年成立,已經完成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創始人吳嘉婧擁有生物工程學學術背景,並曾在大型食品工業企業擔任產品經理。SiCell 的首席技術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團隊其他研究員亦擁有博士後、博士或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幹細胞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物材料學等。其科學顧問團隊來自國家航天工程空間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專家組成員,提供幹細胞生物學、組織工程,以及基於幹細胞的空間生命科學方面的科學理論及技術支持。

吳嘉婧告訴36氪,「人造肉」是一個對環境更友好、對消費者更安全、生產也更加高效的選擇。以當前的地球資源及人口狀況來評估,預計到 2050 年全球人口會達到 97 億;如果食品生產力和飲食偏好不發生任何改變,那麼到 2050 年前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亦有專家預測,到 2050 年,肉製品市場需求缺口將達到 3800 萬噸。

傳統的畜牧生產方式亟待改變,畜牧業消耗水資源、土地資源,同時還貢獻了全球 13.5% 的溫室氣體來源——比所有汽車加起來的排放總量還要多。與此同時,其食品安全的風險隱患也始終存在,今年的非洲豬瘟就影響到了行業產能、抬升了生豬價格,也讓消費者產生了重重顧慮。

「人造肉」看起來是個必然的選擇。

「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會並行發展」,吳嘉婧表示,「短期來看,植物蛋白肉的可實現性更高,但它為了補足產品風味,必須加入一些香精香料、添加劑,而且離 100% 還原還有較大差距。」細胞培育肉則以真實還原肉製品的風味及形態,但實現工業化生產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國內缺乏細胞培育肉企業,但吳嘉婧告訴36氪,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已經具備相關的研發理論基礎,過去更多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而非食品領域,通過技術整合即可實現。

從發展思路上來說,吳嘉婧認為可以參考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這家以色列公司 2018 年成立,以結締組織細胞培養、植物基營養液等為特色,預計 2020 年建立全球細胞肉中試生產基地,在 2022 年將細胞培育肉的生產成本降至低於每磅 10 美元(約每公斤 22 美元)。

「但我們面向的消費者不同,決定了 SiCell 的研發會以中國市場為主導,做更適合於中國人的產品」,吳嘉婧告訴36氪。

可這必然會是個全球性競爭的市場,港企「Green Common」前不久開設天貓店時,除了售賣自有品牌,就還將Alpha Food、Gardein、Daiya 等植物食品品牌同時帶入中國市場。

細胞培育肉非常複雜,為了能夠短時間建立起技術壁壘,SiCell 考慮先從單一細胞培育出發,選定的市場切入口是脂肪細胞培養。理由在於:1. 脂肪是動物製品的重要風味來源(肉、奶、蛋等),應用範圍足夠廣;2. 當前動物脂肪價格較高,植物油脂作為較低成本的替代方案應用廣泛,但細胞培養技術能夠在生產效率及利用率上有巨大提升,未來動物脂肪也會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3. 相較於完整的肌肉組織的培育,脂肪組織的技術難題相對較少,可在更短時間內實現商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植物蛋白肉具備風味劣勢,在其中添加培育動物脂肪,製造為混合產品,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前文提及的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 也在計劃推出這一產品。

關於研發時間表,吳嘉婧介紹到,SiCell 希望在兩年之內拿出能夠展示給消費者及市場的相關產品,並在三到四年內實現商業化落地。當前,SiCell 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

本文頭圖及插圖來自 Unsplash

相關焦點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植物蛋白肉與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加工程序對比。圖片來源:cfs.gov.hk當前意義下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把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製成素肉製品。另一類是技術人員提取出動物幹細胞,再用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形成的「細胞培育肉」。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其實人造肉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完全跟肉沒有關係的,只是吃起來像肉的,這種肉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提取加工而成的;另外一種人造肉是動物性的,就是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裡面培育出來的,最後再加工成肉塊。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開發新的食物來源,讓太空人的飲食更加多樣化,最後在實驗室裡成功培育出了一塊人造肉。 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動物性的人造漢堡肉在倫敦亮相,這塊漢堡肉由荷蘭專家花費了大約25萬歐元,才將肌肉細胞培育並加工成一塊漢堡肉的,但是口感不是很好,肉質硬,並且沒有脂肪肉汁。
  • 豬肉要降價了?我國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人造肉,它安全嗎?
    那麼,人造肉究竟是怎麼「造」的呢?目前為止,人造肉的生產分為「植物蛋白肉」和利用動物幹細胞培養兩種。「植物蛋白肉」:原材料是大豆、豌豆等植物來源的「素肉」,通過額外添加某些物質模擬出真肉的色澤和口感,實際上完全不含任何動物成分。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明膠腳手架人造肉的挑戰之一就是讓肉長成纖維狀。動物肉主要由肌肉、脂肪和結締組織組成,如同我們肉眼所見,骨骼肌由細長纖維構成。肌肉細胞需要附著在培養基質上才能生長並嵌入到相應組織中,最終形成細胞組織紋理及微觀結構,而錨定對於密集堆積的肌肉纖維排列尤為重要。
  • 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這種產品是用從雞羽毛中提取的幹細胞製成的,並將其放入富含營養的液體中。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 日本東京大學培養3D肌肉組織,預期每年可生產幾十噸「人造肉」
    人造肉索然無味的時代可能要一去不復返了!據《讀賣新聞》5月12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正在培養3D肌肉組織人造肉,有望再現肉的質地和風味,預期年產幾十噸。該研究所與日清食品控股公司、日本科技廳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通過培養從牛身上獲得的細胞來製作牛排。研究人員在含有膠原蛋白的液體中培養肌肉細胞,繁殖具有彈性口感的肌肉組織。去年春天,該課題的的主要負責人Shoji Takeuchi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肌肉組織。
  • 新加坡批准售賣「實驗室培養肉」
    新加坡批准售賣「實驗室培養肉」新創事業Eat Just自實驗室培養出來的雞肉,獲新加坡食品局核准。在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核准實驗室培養肉的國家後,民眾距離吃肉不必有罪惡感更近了一步。新加坡食品局2日宣布,美國新創事業Eat Just培養出來的雞肉,符合安全標準,可以用來製作雞塊,為商用化鋪平道路。新加坡食品局2日宣布,美國新創事業Eat Just培養出來的雞肉,符合安全標準。與植物性人造肉以豆類等植物源蛋白作原料不同,上述的「試管肉」自動物肌肉細胞培養而成。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而當前市場的熱點主要是植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植物肉」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質,生產類似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品;「實驗室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提取少量幹細胞,放在營養液裡培育,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繼而生長分化為「人造肉」。
  • 說說「人造肉」那些事-新華網
    那麼,這種「人造肉」技術是什麼時候興起,它的原理是什麼?它與正常的肉類有什麼區別呢?別急,今天我們一一來做解答。  「人造肉」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人造肉技術採用的是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這項技術早已發明,但將其運用於禽畜細胞的體外培育,則是在2013年才成功實施。
  • 用細胞技術在太空生產肉 換個角度看人造肉發展
    儘管人造肉仍是目前頗具爭議性的課題,但是其話題性似乎已經不如2015年前後那般熱烈,其中原因之一在於,如今人造肉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出現在市場上了——儘管它們的價格非常高昂。近日,以色列一公司表示他們正在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謀求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試圖在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加入創新肉類培育技術。而其中提到的創新肉類培育技術便是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組織工程學和食品科學方面的知識,以細胞技術在太空中生產肉食。   儘管聽起來這種想法天方夜譚,但並非沒有可能。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首頁 > 熱點 > 關鍵詞 > 人造肉最新資訊 > 正文 熱點: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 以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製成,中國首個人造培養肉誕生
    中國第一個人造培養肉周一(18日)上午,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誕生,是首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由該校的周光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製造出來。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用人體細胞和血液培育的肉,你敢吃嗎?
    現在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給你吃用人體細胞和血液培育的肉,你敢吃嗎?相信很多人都會對此嗤之以鼻,但科學家卻將它變成了現實。據外媒dezeen報導,美國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概念產品,用人體細胞和血液培育的肉——銜尾蛇肉(Ouroboros Steak),以質疑人工養殖肉類工業的道德標準。人們可以在家裡用自己的細胞培育這種肉。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人造肉」炸雞半天被搶空  當地時間8月27日,快餐巨頭肯德基和美國「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進行了一次測試,向消費者提供人造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人造肉炸雞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價收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現,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
  • 那個做人造蛋的公司,準備賣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
    食品創業公司 Hampton Creek :「他們將在 2018 年將人造肉推向超市,進行售賣。」 這家公司曾生產出人造蛋和植物蛋黃醬。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這次,Hampton Creek 所言的人造肉是一種完全在實驗室環境下,由動物細胞培養而成的素肉(Clean Meat)製品。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一家叫做的創業公司成功用動物細胞培養出了人造牛肉與雞肉。整個生產人造肉的過程就像植物種植。Memphis Meats 首先從動物身上提取切片,找到可以自我複製的細胞,這就是「種子」。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人造肉最新資訊 > 正文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
  • 以色列細胞培育肉初創公司將建立首個細胞培育肉試生產基地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的A輪融資是迄今為止在細胞培育肉領域金額第二大的投資,僅次於Memphis Meat Technologies在2017年獲投的1700萬美元。根據該公司發布的消息,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將把這筆新資金投入研發和建設他們計劃的「世界上第一個細胞培育肉試生產基地」,他們希望在2020年能開始運作。這家初創公司的目標是在2021年之前開始銷售其「混合產品」,該產品是植物肉與培育脂肪結合在一起的混合產品,在成本水平上與傳統肉類同樣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