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Meat是美國發展最快的食品公司之一,通過植物衍生的胺基酸,脂類等原料適當組合,仿製肉類的味道、口感、營養成分,提供革命性的植物肉類產品組合,主要產品包括Beyond Burger、Beyond Sausage、Beyond Chicken等。
公司於2009年在馬裡蘭州成立,主要銷售早期植物性產品,2010年在馬裡蘭州設立製造工廠。2011年在德拉瓦州註冊,最初名為「J Green Natural Foods Co」,同年10月將公司名稱變更為「Savage River,Inc」,同時開始以「Beyond Meat」名稱從事商業活動。2016年推出公司旗艦產品Beyond Burger。2017年6月,1000家Kroger和Kroger附屬品牌店肉類部門出售Beyond Burger。2017年末,公司與加拿大第二大快餐漢堡連鎖店A&W Canada接洽,在其1000個網點菜單內增加Beyond Burger。2018年8月,公司與三家主要分銷商合作,在歐洲推出產品。此外,公司多年來與亞洲經銷商保持業務提高品牌知名度,期望將來在亞洲取得進一步拓展。2018年公司正式更名為「Beyond Meat,Inc」。2019年5月3日,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募集資金2.19億美元。
快速成長起來的植物蛋白肉公司
IPO之前,Beyond Meat已經累計融資1.64億美元。作為一家明星公司,股東陣容豪華,包括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Twitter聯合創始人、前通用電器CEO,還有前麥當勞CEO Don Thompson創立的風投公司Cleveland Avenue等,除此以外還吸引到了美國肉製品巨頭泰森食品的投資。
Beyond Meat雖然營業收入成倍增長,短期仍未盈利。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為6.04億元,同比增長169.89%;淨利潤為-1.95億元,同比下降-5.57%。隨著新產品的不斷推出以及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寬,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為132.23%;與此同時,由於公司仍處於成長期,需要持續在研發、供應鏈、營銷上持續投入,導致持續虧損。
更健康、對環境影響更小是人造肉興起主因
根據美國市場調查諮詢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報告,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約為46.2億美元,預計將每年以6.8%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64.3億美元。與此相比,全球肉類消費約1.4萬億美元,如果人造肉的滲透率達到1%,那麼市場規模將達到140億美元。
城市化、人口增長和中產階級的崛起導致肉類消費量增加。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16年全球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8%,與此同時,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98億。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人造肉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牲畜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減少牲畜養殖對緩解溫室效應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畜牧業產生的肉類會消耗大量土地、糧食作物、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如果改變大規模種植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餵養牲畜的養殖方式,改成從植物中直接獲取蛋白並且讓它粘黏起來,就可以跳過動物養殖從植物中生產肉類,節省糧食資源、土地和水資源。
消費者正在尋求更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家畜養殖場會長期給牲畜餵食生長激素和抗生素,這可能導致人類遭受肉類中抗生素耐藥菌的危害,存在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隱患的可能。此外,研究表明普通肉類會導致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16%,心臟病的患病風險增加21%。在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的趨勢下,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興趣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替代食品創業公司應運而生,並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風險資本的支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當屬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Memphis Meats,三家公司累計融資金額約9.3億美元。而它們的支持者除了知名的風投機構和個人,也出現了像泰森、嘉吉等肉製品巨頭。
旗艦產品 The Beyond Burger 大獲成功
Beyond Meat所有的產品均用大豆或者豌豆蛋白製成,不含麩質,乳製品,無反式脂肪,膽固醇和生物工程改造的原料,目前共有兩大類、四種產品。其中,新鮮植物肉類包括The Beyond Burger、Beyond Beef和Beyond Sausage,而冷凍植物肉類主要是Beyond Beef Crumbles。The Beyond Burger作為公司的旗艦型產品,是全球首款在肉食區域售賣的素食漢堡,外觀、味覺和真正的牛肉相似,比真正的牛肉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鐵,並且不含膽固醇,飽和脂肪也比真正的牛肉要少。
新鮮植物肉類大受歡迎,驅動收入快速增長。從收入結構看,在Beyond Burger和Beyond Sausage的帶動下,新鮮植物肉類增長迅猛,2018年收入達到816.9萬美元,約為2016年的100倍,佔比也達到83.7%,成為驅動公司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Beyond Bueger在零售渠道放量明顯,帶動了零售渠道份額的提升。
The Beyond Burger大獲成功,成為公司增長的主要引擎。The Beyond Burger是公司一直是開發和營銷工作的重點。2016年下半年The Beyond Burger推向市場後大受歡迎,在零售渠道和餐飲渠道都取得了亮眼的表現,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現已成為公司收入的最主要產品,佔比近70%。
人造肉的製造工藝
根據使用的原料以及工藝,人造肉可以分為:植物肉、昆蟲肉、微生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而當前市場的熱點主要是植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植物肉」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質,生產類似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品;「實驗室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提取少量幹細胞,放在營養液裡培育,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繼而生長分化為「人造肉」。在培育的過程中,還可以人工控制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使造出來的肉更有利於人體健康。
國內常用的豆制素雞、素排骨、素肉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植物肉是用大豆的分離蛋白為原料,這是國內素肉與植物蛋白肉的主要區別之一。國內常見素肉大多數為非發酵豆製品,包括豆腐、腐竹以及由豆腐、腐竹進一步加工而成的各類豆制素製品。傳統食用豆製品主要廣泛分布於東方國家,日本是接受豆製品最早的國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豆腐生產流水線。迄今,日本的豆腐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
植物肉生產過程中,榨油企業先把大豆油去掉,再由專業公司用豆粕分離出大豆蛋白並以此為原料,將大豆提取油脂後的副產品豆餅, 經過粉碎、篩選、加水、加鹽配料後, 採用擠壓膨化技術而生產用於加工肉類產品,包括漢堡、香腸、肉丸等食品。除此以外,為了儘量模擬真實的肉,植物肉中往往會加入植物性血紅蛋白。植物性血紅蛋白能讓植物肉質地類似於碎牛肉,在未烹飪時呈現粉紅色,烹飪時變為褐色,並且在食用時像牛排一樣流出液體,實際上卻完全不含有任何來自動物的東西。Impossible Foods的「Impossible Burger」含有大豆血紅蛋白(SLH)。SLH是從大豆植物的根部分離出來的,就像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和肌肉中的肌紅蛋白一樣,它是一種攜帶氧氣的分子,儲存在豆科植物的根。當烹飪「Impossible Burger」時,SLH滲透出紅色的液體,類似於從碎牛肉中「流血」,並為植物肉提供肉類的味道,模擬肉類顏色。
培養肉在國外稱為Cultured meat,應該算是真肉,是沒有生命的肉。培養肉利用動物體內分離得到的成肌細胞或全能幹細胞,在培養皿中培養成肌肉組織。目前來說培養肉由於缺乏脂肪和血液供應,口感較差,外形與傳統肉類相去甚遠,並且造價昂貴。由於肉類的顏色是由肉中的血紅素所賦予,通過細胞培養獲得的肌肉細胞血紅素含量很低,無法呈現真實的肉色。因此,要想模擬真實肉製品的顏色,需要在肌肉組織中添加富含血紅素並且結構穩定的血紅蛋白。之前以動物血液或植物組織為原料,利用化學試劑提取血紅蛋白的方法不僅耗時耗力,且純化所得血紅蛋白的純度較低,無法應用於人造肉製品的生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已經開展了針對血紅素及不同來源的血紅蛋白生物合成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已經掌握了血紅素及血紅蛋白合成的關鍵調控節點,為實現利用食品級菌株合成血紅素及血紅蛋白打下了基礎。
新賽道,Beyond Meat在研發上持續高投入
創新是Beyond Meat核心競爭力,通過不斷投入研發驅動增長。2018年研發費用為958.7萬美元,同比增加67.5%,研發費用率達到11%;公司的創新團隊不斷擴張,截至2019年3月公司擁有63名研發人員,相比2018年9 月增加19名。同時,公司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價值,在美國擁有一項已發布的專利,八項待批專利申請,還有13項待批國際專利申請。
隨著在這一領域研究的逐漸深入,創新步伐正在加快,從而縮短了新產品發布之間的時間。經過多年研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Beyond Burger,一經推出後大受歡迎,之後又花費一年多的時間不斷改良口感、質地和香氣,這款更新版的The Beyond Burger已經由A&W Canada和Carl's Jr.出售。除了在核心產品的投入以外,公司在豬肉和家禽上也不斷進行創新,預計產品推出的速度將更快,現有產品組合將持續增強。此外,2018年佔地30,000平方英尺的曼哈頓海灘項目創新中心在加利福尼亞州落成,是公司之前實驗室空間的十倍。這個創新中心擁有強大的新產品開發流程,可以更快地將公司的研究轉變為規模化生產。
人造肉的主要阻礙:
成本高昂,口感差異和畜牧業的反對
作為新興的技術,製造成本毫無疑問是一大障礙,這一點在實驗室培養肉上的體現尤為突出。Impossible Meat和Beyond Meat生產的植物肉目前已實現商業化,隨著規模效應的持續提升,價格有望低於真肉。但是實驗室培養肉的商業化仍需時日。儘管與最初的1.8萬美元/磅相比,Memphis Meats的生產成本已大幅下降,但高達2400美元/磅(截止到2018年1月)的造價仍然太過昂貴。
口感及形態距離真肉仍有差距。即便是以好調味、好上色、可塑性極強的大豆蛋白為原料,混合肉也難免存在著口感不夠好、賣相不夠佳等問題。而且現在的人造肉形態主要是碎肉形態,儘管有些可以模擬出動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是並不能模仿骨頭、筋膜等的口感。
人造肉重構產業鏈,衝擊畜牧業。以細胞培養肉為例,肉的生產只需要經過活組織提起和細胞增值兩個主要環節,與傳統畜牧業相比,產業鏈環節大幅縮短。但是,畜牧業不僅關係到「吃」的問題,更牽扯到眾多人的就業問題。各方利益之間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