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造肉公司CEO稱人造肉可節約中國一半耕地和水 臨近中秋人造...

2020-12-06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9月4日,李嘉誠投資的Impossible Foods創始人派屈克布朗表示,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水資源較少,肉類生產需要這兩種資源,我們推測如果中國用我們的技術去生產,只用一半的耕地一半的水資源就能夠實現肉類自給自足。

Impossible Foods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人造肉企業,由前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派屈克布朗創立於2011年。

目前該公司在加利福尼亞的歐克蘭(Oakland)擁有首個大型食物製造工場,每月可以生產大約200萬磅植物製造的肉。目前他們的產品主要是牛肉,未來會繼續研發魚肉、豬肉、乳製品等。

截至2019年5月14日,Impossible Foods一共獲得五輪融資,累計7.5億美元,投資者包括比爾·蓋茨、谷歌、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等。

美國人造肉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目前美國主要有兩家大的人造肉公司,一家是Impossible Foods,它給漢堡王提供「人造肉」;另一家是Beyond Meat,這家公司與賽百味和唐恩都樂等品牌合作。而美國食品巨頭家樂氏(Kellogg)與荷美爾(Hormel)周三相繼宣布,計劃推出自己的人造肉產品。

中秋臨近,名為「珍肉」的人造肉公司宣布將於9月推出全球首款「人造肉月餅」。雙塔食品9月4日晚間公告,該公司研發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餅、豌豆蛋白素肉餡料部分產品。公司相關人士表示,這些產品明天(9月5日)將在電商渠道公開發售。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將從2018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4億美元,這片藍海市場吸引了眾多品牌加入。以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作為開端,麥當勞、賽百味等品牌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肉食品。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二是取消食物鏈條中的中間環節,直接在植物基礎上生產新品種的無肉、奶製品等。三是用無機原料或有機原料合成胺基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油脂和維生素,然後加工成食品。如此人造食品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微生物和細菌的生物工程方法。比如食用酵母就是一種具有高蛋白質含量的未來食品,它可以被壓製成類似豬肉或牛肉的「人造肉」。
  • 比爾·蓋茨都喜歡吃的「人造肉」,到底是什麼來頭?
    正經談「人造肉」,還是得經過了實驗室步驟。目前來說,美國「人造肉」處於行業前端,他們的「人造肉」除了追求口感像肉,還追求外表神似——用亞鐵血紅素模仿紅血絲,一刀切下去,「人造肉」真的能流血。有這兩大投資人坐鎮,「人造肉」賽道吸引了不少明星投資者: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士和比茲·斯通、好萊塢影星「小李子」萊昂納多、美國網球運動員小威廉士、歌手凱蒂……在資本加持下,「人造肉」公司開始加大產出,與諸如漢堡王、賽百味等快餐品牌合作,以最快的速度鋪到市場。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美國推「中式」人造肉,豆腐為何成了「大敵」?
    近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知名植物漢堡製造商別樣肉客(Beyond Meat)推出一種旨在打入中國市場的新產品——植物性豬肉糜,然而這款「肉糜」將面臨一個古老的對手——豆腐。  豆腐究竟有什麼魔力,會讓國外高技術食品企業如臨大敵?我們應如何看待即將進入中國的人造肉?
  •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人造肉能代替天然肉嗎?
    BeyongMeat近日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正在開發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   人造培根和牛排將面世  美國人造肉製造商Beyong Meat近日宣布,繼人造牛肉和豬肉之後,該公司正在開發新產品:人造培根和牛排。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這樣就可以避免為了只吃這兩個部位而要殺整隻雞,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了在中國整隻雞哪個部位都不會被浪費。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人造肉,普遍認為未來的人造肉將與畜牧肉在口感和營養方面越來越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過畜牧肉。
  •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淨營收漲215%,人造肉到底有多大泡沫?
    最近一段時間,人造肉概念股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持續關注,而Beyond Meat作為美國人造肉第一股,股價表現猶如是坐過山車般橫衝直撞。由於此番營收增速竟然,這讓Beyond Meat順利撐起了大家的信心。但在股價過山車式的變化,本質是人造肉和Beyond Meat都存在這一定的泡沫和爭議。
  • 人造肉:從培養皿中長出的牛排
    荷蘭生物學家馬克(Mark Post)在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類,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培養皿中究竟要怎樣長出一塊小牛排?一起來看看馬克的研究吧。人造的肉類並不真正產自動物的身體,但不同於模仿肉類的豆製品,它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肉。馬克利用幹細胞離體培養的技術來「製造」肌肉組織。他將取自動物體內的幹細胞放入適宜的培養基內,得到健康生長的薄片狀組織。
  • Beyond聯手星巴克,推出中國首款人造肉菜單,人造肉概念股暴漲
    據外媒昨日報導,星巴克和Beyond Meat合作的人造肉產品將會在本周三在中國首次亮相。這也是星巴克第一次在中國推出人造肉菜單。此次,星巴克一共發布了三款的人造肉產品。其中,一款是來自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另外兩款是來著香港公司Omnipork豬肉替代品製作。
  • 過億資本跑步進場,人造肉憑什麼打動「中國胃」?
    而據Euromonitor預測,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將達到130億美元的規模。近年來,中國的人造肉市場正在加速發展。僅9月以來,就有2家企業宣布在中國大陸建廠。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別樣肉客)以及中國香港的人造肉公司Green Monday(綠客盟)分別宣布在浙江嘉興以及廣東建設生產線,兩家公司都表示將於2021年全面投產。
  • 疫情,將人造肉從「泡沫」變成「剛需」
    從 2019 年五一期間「驚豔上市」、創下 10 年來 IPO 首日高光表現後,美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就陷入了近一年的沉寂中,股價過山車式地漲漲跌跌,卻始終掙不到錢。進入 5 月份後,兩家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 Kroger 和 Costco 相繼執行「限購令」,限制每人最多只能買 3 件肉類產品。相應地,肉類價格也在一路水漲船高。市場研究機構 CoBank 的報告稱,到今年下半年,美國肉價會比去年同期上漲高達 20%。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圖源於網絡不少網友調侃如今炫富方式就是豬肉自由,更有人笑稱今年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就是7元一斤買了豬肉,3個月後,飛漲為20元一斤。豬肉的飛漲讓人造肉企業早早的嗅到了商機。9月6日,人造肉企業珍肉與雙塔食品合作推出了1000份人造肉月餅,每盒售價88元。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人造肉」炸雞半天被搶空  當地時間8月27日,快餐巨頭肯德基和美國「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進行了一次測試,向消費者提供人造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人造肉炸雞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價收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現,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
    星巴克將4月22日本周三在中國國內的菜單上首次增加人造肉菜單,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是與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合作推出,這也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國推出人造肉產品。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首頁 > 熱點 > 關鍵詞 > 人造肉最新資訊 > 正文 熱點: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將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在躍躍欲試,在豬肉吃不起的時候,人造肉市場即將開啟。在創立Impossible foods之前,他還創立了Lyrical Foods公司,專門用於生產純素的奶酪。這種奶酪是用杏仁和夏威夷果榨汁製作的,這種奶酪不僅環保,而且更加健康。在創立Lyrical Foods公司2年之後,布朗教授又聯合幾位廚師創辦了Impossible foods公司,不僅僅為素食主義者服務,而且為所有公眾服務。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當然,人造肉對每個人都是健康的。   人造肉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2018 《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動物性食品應該對環境問題負責。肉製品和乳製品為人類提供了18%的熱量和37%的蛋白質,但它們佔據了人類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導致土地和水源的過度利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以牛肉為例,地球一半的土地用於畜牧業。其中養牛的土地面積是其他動物的30倍,水資源的消耗是其他動物的10倍。牛打嗝放屁產生的甲烷佔所有人類活動產生甲烷的四分之一,對環境的破壞是二氧化碳的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