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這一中國傳統食品,在外國再次引起了注意。
近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知名植物漢堡製造商別樣肉客(Beyond Meat)推出一種旨在打入中國市場的新產品——植物性豬肉糜,然而這款「肉糜」將面臨一個古老的對手——豆腐。
豆腐究竟有什麼魔力,會讓國外高技術食品企業如臨大敵?我們應如何看待即將進入中國的人造肉?
豆腐:人造肉的古老對手
「你不會嘗試將煤炭賣給紐卡斯爾(英國「煤都」)。那麼,你認為向發明豆腐的國家兜售肉類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11月2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文《別樣肉客在中國面臨一個古老對手——豆腐》,將擁有約180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食品豆腐搬上了臺面。
據悉,別樣肉客近期推出了一款旨在打入中國的新產品,名為「植物性豬肉糜」。
文章稱,推出這款產品的動機不難理解,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消費了全球大約一半的豬肉;豬肉在2019年佔中國畜肉消費量的約2/3,往年甚至更高。因此,別樣肉客想要躋身中國富裕階層中素食主義者的菜單,就需要一種與市場匹配的產品。
然而,這一產品不得不面對古老的中國本土挑戰者——豆腐。
不同於歐美人既想保持身體健康,又忘不掉肉類風味的心態,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像豆腐這樣的本土傳統素食佔比非常高,「這個國家早就有『別樣的肉』了」。
豆腐究竟有何魔力?
事實上,豆腐這一對手不僅在中國很受歡迎,今年以來,它還成為了美國本土較為熱門的肉類替代品。
據美媒報導,疫情期間,美國大量肉類加工廠停工停產,養殖業也因供應鏈停滯而不得不處理掉無處可去的牲畜,這導致消費者面臨「無肉可吃」的境地。如此一來,原本被視為小眾產品的豆腐,竟悄悄進入了美國消費者的視線。據諮詢公司尼爾森數據,美國3月豆腐銷量同比增長了66.7%。
豆腐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眾所周知,這款東方美食不僅製備簡單實惠,而且含有優於大部分其他素食的蛋白質組成成分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消化吸收率高達95%以上,在中國素有「植物肉」之美稱。
從某種意義上說,豆腐不管從經濟上還是從健康上來說,都比高技術「素肉」更有競爭力。
選豆腐,還是選高技術「素肉」?
高技術「人造肉」即將打入中國市場,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呢?
不少人對外來人造肉有著牴觸心理,一方面是基於其「舶來品」的屬性,另一方面則是基於「人造肉對人體有害」等陰謀論。
訊妹覺得,對於一款全新的高技術食品,我們應該摒棄狹隘的民族情節和缺乏科學依據的陰謀論,將它視作同等意義上的商品,勇於嘗試和研究。
真要問應該吃豆腐,還是吃「高科技」素肉,我想,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若你更青睞於傳統工藝和性價比,那麼豆腐才是更好的選擇;若你更注重「技術感」和是否有肉味兒,那麼人造肉恐怕更符合你的心意。
(圖片來自網絡)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