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2020-12-08 覽潮網

如果細數2019年的關鍵詞,「豬肉漲價」無疑是其中之一。在中國,豬肉是當之無愧的國民美食,適配「煎炒烹炸煮煎烤燜」等多種做法,然而,自春節開始,豬肉價格的「躁動」就沒有停止過。9月3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豬肉的批發價格已達每公斤34.59元,而在6月初這個數據仍為20.69元。

豬肉價格的上漲也在悄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7.0%,影響CPI上漲約0.59個百分點。9月份中秋節的鮮肉月餅自然也逃不過上漲的命運。這不禁讓人想到雷軍的那句,「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圖源於網絡

不少網友調侃如今炫富方式就是豬肉自由,更有人笑稱今年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就是7元一斤買了豬肉,3個月後,飛漲為20元一斤。豬肉的飛漲讓人造肉企業早早的嗅到了商機。9月6日,人造肉企業珍肉與雙塔食品合作推出了1000份人造肉月餅,每盒售價88元。

(來源珍肉公眾號)

該產品在電商渠道上架後很快售罄,嘗鮮的網友對此的評價褒貶不一,給予好評更多的是因為對中國人造肉業的鼓勵。

(來源珍肉淘寶店評論)

這算是中國人造肉企業邁出的嘗試的一步。與美國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等人造肉企業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不同,中國只有寥寥幾家人造肉企業被披露獲得投資,且規模均在百萬量級。如果將時間軸拉長,此次豬肉價格飛漲,會不會標誌著中國人造肉行業風口的到來?

「無肉時代」即將來臨?

按照產品開發的模式,當下人造肉產品可以分為植物基人造肉(以下簡稱植物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以下簡稱培養肉)。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為基礎,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而製成的人造肉。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分離、提取出少量幹細胞,在營養液中進行培養,最終生長分化成人造肉。

人造肉製作流程圖

當前人造肉行業的頭部玩家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主打產品均為植物肉產品,而主打培養肉產品的企業對於大眾而言則有些「默默無名」。這與這兩種路線的商業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人造肉是當下食品科技商業化應用落地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其中植物肉的商業化程度又遠高於培養肉。

目前在零售、餐飲等渠道,均已有在銷售的植物肉產品,而制約培養肉產品商業化的最大瓶頸就是成本了。美國牛肉碎的價格在9美元/磅左右,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人造肉餅定價在12美元/磅左右,這個價格尚能被中產階級接受。與之對應的是,2017年Memphis Meat生產一磅培養肉的成本是9000美元,因而培養肉在短期內依然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

資本的流向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培養肉頭部企業的融資規模顯著低於植物肉頭部企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培養肉走出實驗室仍有很長的一段路。

人造肉行業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路線決定了植物肉與人造肉在產品形態上的不同,其中最根本的差異就是:植物肉是真正的素食食品,培養肉則是動物性食品。這就給人造肉的未來帶來了差異化的想像空間。

未來的想像空間

對於植物肉企業而言,最早驅動其發展的原因是環保理念與素食等小眾飲食的興起,然而植物肉企業卻並不想將定位局限於素食肉類,Beyond Meat的產品定位一直是肉類替代品而非素食,其人造肉餅會擺放在超市的肉類貨櫃中,並且一直拒絕將其漢堡產品標記為「素食漢堡」。

這與素食肉類市場的天花板較低有關,素食機構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素食肉類的銷售額為6.7億美元,而市場調研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食品規模約為46億美元。

然而無論是素食肉類還是肉類替代品,它們的市場規模都遠遠低於萬億級的肉類或者健康食品市場,因而植物肉企業更應該關注如何跳出傳統的素食產品印象牢籠,進軍肉類市場或者健康食品市場,這也是植物肉未來的機會所在。

培養肉與植物肉有著根本性的差異,這種特性也決定了其更多的是對傳統畜牧業的顛覆。畜牧業對於環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也是2016年以來我國豬場大面積被拆遷的原因之一。據統計,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有18%來自養殖業。

和植物肉企業類似,培養肉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則在於如何切入傳統肉類市場,在這點上培養肉企業有著天然的優勢。不管是對於稀缺肉類的規模化複製,還是實現產品健康性的差異(例如更健康的Omega-3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培養肉的技術難度均低於人造肉。

菁財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兼總裁葛賢通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比較人造肉和天然肉的關鍵維度就是口感、營養獲取替代性和性價比。從長期看,培養肉更有可能在口感等方面實現真正的替代,植物肉實際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製品,消費者事實上也是將素肉更多看作豆類、菌類食品,而非真肉的替代品。」

然而將培養肉推向市場依然有著不小的阻力,除了上述的技術、成本等問題之外,監管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因而短期看來,和植物肉對比,培養肉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肉類產業的結構化升級

雖然人造肉行業仍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從產業視角而言,人造肉卻很有可能給肉類產業帶來一次結構化升級。

從供給端而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肉類消費量達到8829.6萬噸,居全球首位,然而人均肉類消費量卻僅佔美國的一半。據興業證券測算,預計2030年中國肉類產品的供給缺口將達到3800萬噸以上,人造肉則有望對這一部分缺口進行有效補充。

世界肉類消費數據

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等植物肉企業已經在北美市場取得了初步成功,它們的客戶包括Burger King(漢堡王)、TGI Friday's、A&W Canada以及Whole Foods等,Beyond Meat的營收從2016年的約1600萬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8800萬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3%。

同時,人造肉也代表了健康和生態友好等理念在肉類食品中的反映,從這個角度而言,人造肉則更像是對於傳統肉類市場的存量替換。

從消費端而言,人造肉也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例如植物肉滿足了素食主義者對肉類的需求。同時,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產品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Beyond Meat銷售費用的佔比已經從2016年的80%下降到現在的40%就是證明。

中國的人造肉行業玩家

今年5月,Beyond Meat的上市使得人造肉成為焦點,然而很早以前中國就有了人造肉產品,也就是素雞。

其製作工藝和植物肉類似,同樣是以大豆分離蛋白為主要原料,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製成大豆組織蛋白,其中蛋白含量越高,肉質纖維感越強。不過我國的人造肉產品之前主要供應給寺廟和素食餐廳,定位為素食肉類,這也局限了其發展。

國內人造肉企業

近年來,珍肉、Starfield等國內人造肉企業陸續出現,它們均專注於植物肉方向,然而和估值幾十億美金的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相比,我國人造肉行業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珍肉創始人兼CEO呂中茗透露,珍肉已經與中餐品牌金鼎軒達成合作,雙方正在合作研發人造肉菜品。如果再疊加上豬肉漲價的影響,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國人造肉行業風口將至? 

其實人造肉和天然肉的替代關係,本質上與頁巖氣和石油天然氣的替代關係是相同的,未來當天然肉價格上漲到一定的程度,而人造肉因為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到一定的程度,那麼人造肉就肯定有市場。

葛賢通認為人造肉落地中國還有一系列的問題亟需解決,一方面,鑑於飲食習慣、消費水平、環保觀念等因素,中國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接受程度還不能和歐美市場類比,「美國人造肉所謂的運用只是把一片碎肉夾到漢堡裡就結束了,而典型的中式烹飪場景中對肉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政府出於就業和穩定市場等方面考慮,對於豬肉市場的調控邏輯也很不同,而且這個行業還有很多監管問題有待解決。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範志紅也告訴億歐,當前市場上的人造肉產品只對兩類人真的有好處。第一類是有貧血風險的素食者,因為人造肉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血紅素鐵。儘管豆製品中鐵含量不少,但生物利用率較低,而肉類中的血紅素鐵則很容易被人體利用。第二類是那些醫囑不讓吃太多肉,但又實在不愛吃各種傳統豆製品的人。如果把人造肉摻到真肉當中做成丸子、漢堡、肉排、肉包子之類食物,降低真肉的比例,對於這類人來說,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除此之外,中國人造肉行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還處於發展早期,因此資本整體對於這個行業的關注不是太高。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中國人造肉企業尚不掌握核心技術,這是這個行業當前發展的最大問題。

綜上可知,人造肉行業未來的發展路徑及技術前景仍不明朗,加上疊加市場和政策的風險等,從短期風險投資的視角考量,這個行業仍有較高的風險,這也是目前沒有被資本所關注的主要原因。

不過,人造肉的未來依然有著廣袤的想像空間,朱丹蓬表示:「大概五年後,政策端、資本端、產業端以及消費端都會發展的比較成熟,從長遠來看,這個行業未來依然有著很大的潛力。」

從長遠來看,我們不妨給到「這塊肉」更多地關注。 

來源:億歐網

更多科技生活相關信息,請關注公眾號「曉說通信」(ID:txxxbwz)

相關焦點

  • 人造肉餅價格是豬肉6倍!又一個泡沫在急速膨脹!
    9月4日,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研發出以豌豆蛋白為原料的素肉月餅,在電商渠道限量1000份發售,售價為每盒168元,當日售罄。9月6日,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電商平臺上架號稱「首款國產人造植物肉」的「珍肉」月餅。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產品上市後6天便銷售一空。
  • 國內首款人造肉餅上市,是豬肉價格6倍!又一個泡沫急速膨脹?
    據悉,與「人造肉」相關的企業已超過1000家。9月初,煙臺雙塔食品與珍肉合作推出人造肉月餅及餡料。9月4日,煙臺雙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研發出以豌豆蛋白為原料的素肉月餅,在電商渠道限量1000份發售,售價為每盒168元,當日售罄。
  • 國產「人造肉」月餅下月上市:口味與真肉接近 不含膽固醇
    對於「人造肉」這個詞,上了年齡的同學可能會記得一種豆製品,北方地區很常見,但跟肉沒什麼關係,但在21世紀,人造肉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正如紙面上的意思——人為製造出的肉類。
  • 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售價88元不到三天銷售過半
    9月13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中國人過節的習俗。除了五仁、豆沙、鮮肉等傳統口味的月餅,今年人們又多了一種新的選擇——人造肉月餅。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謝昊正在烘烤的人造肉月餅。受訪者供圖9月6日,中秋節前一周,一款售價88元的植物蛋白肉月餅在電商平臺上架。月餅限量3000盒,不到3天銷售過半。
  • 疫情,將人造肉從「泡沫」變成「剛需」
    當人們望向空空的肉類貨架時,他們開始尋找替代品,這恰好為人造肉提供了機會。疫情,將人造肉從「泡沫」變成「剛需」「人造肉」這個概念,很多人是在最近一兩年才了解。但事實上,早在 2012 年,第一根人造雞肉條就已經誕生了。不過,當時的人造肉口感很差,又幹又硬,一直未被主流市場所接納。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作為肉類需求大國,真正做到人造肉本土化,研發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滿足國人對於食物口味需求的人造肉食品,仍是現在中國人造肉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期,專注於國風美食創新的國風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聯手人造肉先鋒品牌「星期零」和中華老字號「諸老大」推出首款「植物基人造肉粽」 以節氣食品為開端推出國人自己的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李健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裡搞研發,還為深圳一家人造肉企業研究產業解決方案。
  • 比爾·蓋茨都喜歡吃的「人造肉」,到底是什麼來頭?
    作者:王不易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當媒體因豬肉價格上漲而開始討論「豬肉自由」時,另一個版面上,今年中秋「人造肉月餅正經談「人造肉」,還是得經過了實驗室步驟。目前來說,美國「人造肉」處於行業前端,他們的「人造肉」除了追求口感像肉,還追求外表神似——用亞鐵血紅素模仿紅血絲,一刀切下去,「人造肉」真的能流血。
  •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淨營收漲215%,人造肉到底有多大泡沫?
    最近一段時間,人造肉概念股受到全球資本市場的持續關注,而Beyond Meat作為美國人造肉第一股,股價表現猶如是坐過山車般橫衝直撞。由於此番營收增速竟然,這讓Beyond Meat順利撐起了大家的信心。但在股價過山車式的變化,本質是人造肉和Beyond Meat都存在這一定的泡沫和爭議。
  • 美國人造肉公司CEO稱人造肉可節約中國一半耕地和水 臨近中秋人造...
    Impossible Foods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人造肉企業,由前史丹福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派屈克布朗創立於2011年。目前該公司在加利福尼亞的歐克蘭(Oakland)擁有首個大型食物製造工場,每月可以生產大約200萬磅植物製造的肉。目前他們的產品主要是牛肉,未來會繼續研發魚肉、豬肉、乳製品等。
  • 比特幣大牛:「人造肉第一股」就像比特幣泡沫高峰時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2日消息,比特幣早期投資者麥可-諾沃格拉茨(Michael Novogratz)認為,現在投資者對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熱情湧動就好像比特幣泡沫高峰時一樣。這位前堡壘(Fortress)對衝基金經理表示,雖然這些偉大的想法——比如動物肉和貨幣的新替代品——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但它們也可能會被嚴重超買。諾沃格拉茨表示:「Beyond Meat有點讓我想起了2017年的比特幣。伴隨偉大的想法必然有巨大的泡沫。這是一個巨大的泡沫。」
  • 電子菸、人造肉、共享辦公……2019的泡沫故事,你聽說過幾個?
    五顏六色的泡沫雖美麗,但一戳即破,今日便來盤點下,2019,那些防不勝防的經濟大泡沫。 今年上半年,國內電子菸行業成為一個新的黃金風口,人人都想成為風口上飛上天的豬,千煙大戰一觸即發,好不熱鬧。做錘子手機的羅永浩也抓緊上車機會,順勢推出「小野」電子菸;今年7月,美國電子菸巨頭Juul也宣布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問世!吃貨三連問:能吃嗎?怎麼吃?好吃嗎?
    說起「人造肉」,許多人會感覺到陌生,但對它的別名「植物肉」、「蛋白肉」、「素肉」也許有些印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蛋白肉」就已經被我們端上了餐桌,只不過那時候的「蛋白肉」能讓我們一眼就分辨出這不是「肉」。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現在的人造植物肉無論是從外形還是口感上,都更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到的肉類製品。
  • 最近特別火的「人造肉」就是豆製品?這不早就有了嗎?
    今年以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打著人造肉旗號的產品。今年中秋,一款"人造肉月餅"6個一盒,每盒售價88元,限量3000盒還很快銷售一空。1那麼,人造肉到底是什麼?記者隨即在採訪了一些市民,大家卻向記者拋回了更多的問號。「它是什麼做的啊?」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最近一段時間,人造肉發展趨勢備受市場關注,這背後有特定社會背景。同時,人造肉的出現也能緩解由於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目前,雖然人造肉前景被看好,但要走上餐桌,還要克服種類單一、價格偏高等問題—— 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多家中外企業的人造肉產品集中亮相,引起公眾關注。
  • 月餅裡面「蛋黃」是真的,還是人造的?內行人說出實情,快看看
    Hello大家好,馬上就到八月十五了,八月十五是我們國家的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一定要吃月餅。月餅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家裡人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相信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的吧。現在去超市我們會發現,超市中已經在開始販賣月餅了,就算是外面的小店,也開始在賣各種各樣的月餅。1、月餅的口味有很多種,每一種口味的月餅,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像我就特別喜歡吃五仁月餅,還有鹹蛋黃月餅這兩種,面對如此之多口味的月餅時,不知道你們喜歡吃的是哪一種口味的呢?
  • 醞釀了兩年多的中國「人造肉」預計9月上市,你願意吃嗎?
    據說第一批產品是模仿老上海鮮肉月餅的「植物人造肉月餅」,想想還有點小期待呢。,就是希望能給消費者提供最真實的體驗,從而主動選擇人造肉。不論是從外觀還是口感上來說,這款人造肉都已經非常出色了。忍不住為它鼓掌!
  • 星巴克人造肉產品開賣!比肉貴,有大豆味
    賣人造肉,星巴克是認真的。幾個月前,人們討論星巴克時,還避不開瑞幸咖啡,很多人將這兩家品牌拿出來對比,從口味到價格再到品牌形象和未來發展。而現在,提到瑞幸,第一反應是造假和訴訟;提到星巴克,首先想到的則是人造肉。
  • 純素肉好吃嗎是怎麼做的 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人造肉怎麼樣?   人造肉不是真肉做的,而是用其他材料做的帶肉味的假肉。人造肉是由什麼製成的?   人造肉是怎麼做到的?   1.人造肉,有兩種,一種在其中也叫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由大豆蛋白製成。因為它富含蛋白質和少量脂肪,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