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2020-11-26 網易科技

(原標題:人造肉掃盲:要把植物變成「肉」 總共「分幾步」?)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

曾有位外國作家在自己的飲食著作中提出:你只應該吃你奶奶認為是食物的東西,那才是健康的食物。這打擊的範圍可不小,因為奶奶們對漢堡、奶茶、烤冷麵等許多當下流行的食物通常都不太認可。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

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

李健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裡搞研發,還為深圳一家人造肉企業研究產業解決方案。他表示,圈內不太喜歡「人造肉」這個稱呼,從專業角度講,他們研究的是「植物肉」,也就是想辦法把大豆、豌豆等植物,變得越來越像肉。

要把豆類變成「肉」,任重而道遠。目前無論國內外,都還處於「第一代」植物肉研發階段,簡單來講,也就是能把豆類勉強變成接近「肉碎」的食物。但即便只是「肉碎」,也需要費幾番周折。

深圳這家人造肉企業的創始人之一吳雁姿告訴記者,最起碼需要解決風味、組織結構、顏色、植物蛋白吸收率和價格方面的問題。其中,前三項是當務之急。

風味就是味道,這是李健研究的重點。他解釋,所有物質都可以解析成分子,肉是由數百種分子組成的。它之所以有肉味兒,是因為它具有某些「肉味」分子。而大豆等植物中也有這些成分,所以科學家需要把大豆的蛋白水解、進行熱反應,找到植物中的「肉味」分子,並激活它。除此之外,還必須鑑定出「豆味」分子,並且想辦法掩蓋它。再者,調味的香料也不可少。

然後是組織結構,它直接影響食物的口感。李健介紹,肉的蛋白是纖維狀的,因此吃起來「有嚼勁」,而大豆的蛋白是球狀的。所以想要把大豆做成肉的口感,必須改變其蛋白的構造,把球蛋白變成拉絲蛋白。

吳雁姿告訴記者,前兩項工作是在特製的擠壓機裡完成的。除了風味、口感的配方,在植物肉生產的鏈條中,擠壓機研發技術也是核心技術之一。從擠壓機裡出來,大豆就被打造成了「肉碎」的形態,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形成「肉排」或者「肉塊」。

顏色的問題更難破解。生肉有血色,和熟肉看起來區別很大。但大豆顯然沒有血色,吳雁姿說,「目前我們是使用甜菜根部提取液來調色,但它不會隨著烹飪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吳雁姿對自己公司此前生產的植物肉不太滿意。「口感還不夠緊實、不夠有彈性」「有牛肉味,也有牛肉的血色,但風味和血色在生肉和熟肉時一樣」。她的公司已經開始向一些創意菜餐廳售賣自己的植物肉產品,但吳雁姿認為,雖然國內的植物肉產業已經站在了風口上,但技術各方面還不夠成熟,現階段還不到起飛的時候。

「我很佩服國外Impossible公司的技術,他們現在可以做到讓植物肉原本沒有味道,煎完才有味道。」吳雁姿說。

儘管一些業內專家不看好植物肉在中國的發展,但李健還是準備長期致力於植物肉的研發——這是出於健康、環保、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多重考慮。他說:「我們用著大哥大的時候肯定不相信現在的手機會這麼智能。雖然我們現在只能做出肉碎,不代表未來做不出紅燒肉。」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星巴克人造肉產品開賣!比肉貴,有大豆味
    本周三,星巴克正式推出5款人造肉產品,最低59元,最高79元。相對真正的肉類產品來說,價格並不便宜。新品推出後,不少消費者前往試吃。有網友在上海星巴克購買含有「人造牛肉」的食品後發現,人造牛肉缺乏嚼勁,並且有很濃的大豆味兒。
  • 揭秘「人造」植物肉
    怎麼造?從植物中提取血紅素最關鍵「植物中其實含有很多肉類的元素」,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生物化學教授的Patrick研究發現,肉類中含有的植物脂肪、糖等都能輕易從植物中找到。而肉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就是肉中含有血紅素,使得肉鮮紅並有香味。豬牛羊雞等肉類的味道、顏色不同,也是因為血紅素的含量不同。Patrick在豆科血紅素植物的根瘤中提取豆血紅蛋白,而血紅素是血紅蛋白分子上的主要穩定結構。有了血紅素,植物肉就擁有了色香味。
  • 中科院院士吳奇: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時代周報記者 謝江珊近年,「人造肉」話題持續火爆,備受資本追捧。然而,眼下所謂的「人造肉」是否能真正稱之為「肉」,依舊是市場爭議的焦點。素肉和素食的區別在於口感目前,包括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BYND.NASDAQ,別樣肉客)、Impossible Foods等在內的企業已經推出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所合成的「植物肉」。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健康】「植物肉」概念又來了?它和一度風靡的人造肉有何區別?
    倫敦北部一家特殊的「肉」鋪全新開張,迎來了第一批客人。與一般的肉鋪不同,這裡售賣的培根、香腸等產品均由大豆或麵筋製成,不含任何動物製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減少膳食中肉類和乳製品的攝入,類似的素肉店鋪越來越受到歡迎。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作為肉類需求大國,真正做到人造肉本土化,研發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滿足國人對於食物口味需求的人造肉食品,仍是現在中國人造肉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期,專注於國風美食創新的國風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聯手人造肉先鋒品牌「星期零」和中華老字號「諸老大」推出首款「植物基人造肉粽」 以節氣食品為開端推出國人自己的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植物蛋白肉與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加工程序對比。圖片來源:cfs.gov.hk當前意義下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把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製成素肉製品。另一類是技術人員提取出動物幹細胞,再用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形成的「細胞培育肉」。
  • 人造肉來了,它「香」嗎?
    當前主流人造肉產品有兩類:一種是「植物蛋白肉」,從大豆、豌豆等豆類中提取植物蛋白,採用物理擠壓和生物化學技術結合的製造工藝,全方位模擬肉類的外形、口感、營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人造肉都屬於此類;另一種是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的「細胞培養肉」,以動物幹細胞為基礎人工培育而成,但技術尚不成熟,還不能商業化量產。
  • 過億資本跑步進場,人造肉憑什麼打動「中國胃」?
    如今人類已經掌握技術通過提取植物中(如大豆、豌豆)的蛋白,經過加熱、冷凍、加壓等工序將之重新組合,做出味道、口感、外觀逼近真實肉品的「擬真肉」,俗稱為「人造肉」。實際上,目前的「人造肉」在行業內更容易被稱為「植物基人造肉(簡稱為植物肉)」。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按照產品開發的模式,當下人造肉產品可以分為植物基人造肉(以下簡稱植物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以下簡稱培養肉)。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為基礎,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而製成的人造肉。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分離、提取出少量幹細胞,在營養液中進行培養,最終生長分化成人造肉。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
    星巴克將4月22日本周三在中國國內的菜單上首次增加人造肉菜單,這次推出的新產品是與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合作推出,這也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國推出人造肉產品。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其實人造肉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完全跟肉沒有關係的,只是吃起來像肉的,這種肉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提取加工而成的;另外一種人造肉是動物性的,就是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裡面培育出來的,最後再加工成肉塊。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人造肉,普遍認為未來的人造肉將與畜牧肉在口感和營養方面越來越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過畜牧肉。
  • 探秘人造肉|價格貴過真肉,口感評價不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陳姝 實習生 馬菲對於人造肉,消費者評價如何?深圳商報記者連日走訪了多家在售的餐廳商超,發現消費者評價不一。除了口感,消費者的敏感點在於價格:一斤人造肉的價格,竟然可以買三斤真肉。
  • 最近特別火的「人造肉」就是豆製品?這不早就有了嗎?
    「和正常肉有什麼區別?」記者諮詢了相關專家,專家介紹,所謂人造肉大致分為兩種,一種主要用大豆蛋白製成,屬於植物肉,也就是素食。另一種則是用動物幹細胞來培養製造,形成肉的組織,再重新組合成為"人造肉"。而目前能在市場上買到的"人造肉食品"大多都是口感類似於真肉的植物蛋白。
  • 肯德基星巴克都賣起「人造肉」,植物肉距離你家餐桌還有多遠?
    就在本周,美國超市巨頭克羅格宣布在其1700多家門店引進植物肉,另一「人造肉」明星Beyond Meat則將人造肉漢堡送上沃爾瑪山姆店的高大貨架。圖/視覺中國當下似乎來不及計較價格和口味,因為人們需要蛋白質。相較之下,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可能要主動得多。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而當前市場的熱點主要是植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植物肉」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質,生產類似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品;「實驗室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提取少量幹細胞,放在營養液裡培育,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繼而生長分化為「人造肉」。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一類是植物蛋白素肉。有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為原料,通過擠壓膨化方法製取的傳統植物蛋白素肉,如中國人餐桌上常有的素雞、寺廟及周邊素食餐館的「仿葷肉」等,口感和肉類相差較大;還有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口感、氣味跟動物源的肉類製品相差無幾,代表產品有Beyond Meat食品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食品公司的素肉漢堡。
  • 「人造肉」,食品行業最熱門的詞彙之一,英語裡怎麼說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人造肉」這三個字突然在世界上大熱。國內一些食品生產企業,也紛紛拋出研發人造肉的消息,絕對算得上是食品行業的熱門詞之一。今天為大家總結了一些與人造肉相關的詞彙表達,希望大家喜歡:plant-based meat人造肉(植物肉)meatless meat人造肉(沒有肉的肉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二是取消食物鏈條中的中間環節,直接在植物基礎上生產新品種的無肉、奶製品等。三是用無機原料或有機原料合成胺基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油脂和維生素,然後加工成食品。如此人造食品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微生物和細菌的生物工程方法。比如食用酵母就是一種具有高蛋白質含量的未來食品,它可以被壓製成類似豬肉或牛肉的「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