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陳宇軒 馬曉澄 荊淮僑
最近,當你光顧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餐飲連鎖品牌時,也許會注意到,它們的新品菜單中多了「人造肉」的身影。正逐步走向消費者餐桌的人造肉,究竟是個啥?它究竟可以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肉類消費新選擇,對中國食品產業的轉型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1
為啥要生產人造肉?
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不少地方都在為「吃肉難」而發愁。在動物肉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近年來日益成熟的人造肉。
當前主流人造肉產品有兩類:一種是「植物蛋白肉」,從大豆、豌豆等豆類中提取植物蛋白,採用物理擠壓和生物化學技術結合的製造工藝,全方位模擬肉類的外形、口感、營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人造肉都屬於此類;另一種是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的「細胞培養肉」,以動物幹細胞為基礎人工培育而成,但技術尚不成熟,還不能商業化量產。
專家認為,人造肉產品不只可緩解「吃肉難」,還能為緩解當前全球生態危機帶來一定幫助。
首先,人造肉具備補充肉類供應缺口的潛力。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曉泉表示,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人造肉能夠滿足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在應對肉類缺口供應方面可以發揮作用。
其次,人造肉產業的資源消耗小於畜牧業和養殖業。美國密西根大學可持續系統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養殖加工普通牛肉相比,生產人造牛肉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90%,需要的能源減少46%,對水資源短缺的影響減少99%,對土地資源的依賴減少93%。
最後,人造肉製品有利於改善居民健康狀況。相比傳統養殖業,人造肉的產業鏈更短,生產環節更為可控,對環境的汙染風險也更低。就「植物蛋白肉」而言,病毒感染、動物疾病、過量使用抗生素等風險也更低。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連偉說,「植物蛋白肉」脂肪、膽固醇含量低,還能提供肉製品缺乏的膳食纖維,可以降低過度攝入肉類導致的潛在疾病風險。
2
人造肉「中國造」還有啥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已建成相對完善的植物肉產業鏈,隨著人造肉概念日益升溫,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可以有所作為。不過,仍有多重因素制約這一產業的發展活力。
——加工技術尚難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植物蛋白製品要想替代肉類,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口感,這又取決於加工技術。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說,目前國內植物蛋白精深加工方向基礎研究非常薄弱,相關科研隊伍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此外,核心設備擠壓機依賴歐洲進口。
——加工過程面臨安全風險。人造肉的核心加工環節是萃取和擠壓,楊曉泉告訴半月談記者,為了儘可能模擬肉類的風味,在此環節往往需使用一些新型添加劑,可能產生「過度加工」問題。比如為了產生肉香味,目前業界主流做法是添加血紅素,但血紅素的製備有賴於轉基因技術,一些消費者可能會有顧慮。
——概念過熱帶來監管難題。業內專家普遍擔憂,當前人造肉概念火熱,資本紛紛湧入,可能導致大小企業一擁而上,產品同質化和惡性競爭接踵而來。整肅亂局,本應寄望於嚴格監管,但人造肉產業相關標準遲遲無法確立,監管部門無據可憑,只能望此魚龍混雜局面興嘆。
3
該怎樣在中國發展人造肉?
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約為61億元,同比增長14.2%,近5年這一增速保持在13.5%至15.5%,到2030年預計國內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受訪專家建議,面對千億級市場,相關部門是時候加強引導規範了。
第一,加強科研支持。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綠色農業與食物營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張波等專家建議,加強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尤其是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二級學科的建設,培養更符合產業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對植物蛋白深加工領域基礎研究加大扶持力度,考慮增設專項科研基金、打造通用科研平臺,集中力量對一些掣肘產業創新的深層問題開展攻關。
第二,儘快出臺行業和國家標準。要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加速推進植物蛋白加工標準體系制定,進而著手布局認證體系建設,使得人造肉生產每一環節都有規範可循。
第三,釐清監管體系。建議從食品原料審批、前沿技術監管等方面著手,形成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在食品原料方面,將人造肉涉及的新的食品原料及時納入審批程序;在前沿技術監管方面,對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影響要予以審慎而充分的重視。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