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更逼真的人造肉來了。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可食用的明膠支架上培養了兔和牛的肌肉細胞,這些細胞細長而粘連,接近真實肉的質地和堅實度。

此前,在人造肉資本市場上大紅大紫的不可能食品公司( Impossible Foods)和超越肉食公司(Beyond Meat ),其主打的漢堡均源於植物蛋白,且為糊糊狀的肉餡餅,其外觀和質地不及天然的牛排。

10 月 21 日,這項源於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研究發表在《npj-食品科學》(npj Science of Food)上,通訊作者是哈佛大學生物工程與應用物理學教授 Kit Parker。那麼,這些研究解決動物細胞培養肉的工業化問題了嗎?我們距離其上市還有多遠?

明膠腳手架

人造肉的挑戰之一就是讓肉長成纖維狀。動物肉主要由肌肉、脂肪和結締組織組成,如同我們肉眼所見,骨骼肌由細長纖維構成。肌肉細胞需要附著在培養基質上才能生長並嵌入到相應組織中,最終形成細胞組織紋理及微觀結構,而錨定對於密集堆積的肌肉纖維排列尤為重要。論文第一作者 Luke MacQueen 說,骨骼肌細胞是貼壁細胞,其生長需要腳手架,這樣細胞才能以三維的形式附著生長。

理想的支架系統應該具有相對較大的比表面積,可靈活地收縮擴張,且易於與培養組織分離。已有的支架系統存在回收困難、成本高、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那麼可食用或可降解的支架,以及可重複利用的支架就成為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明膠。在天然肉中,細胞外基質(ECM)蛋白支架起到細胞錨定和支持組織生長的作用,其中膠原蛋白是骨骼肌中最豐富的 ECM 蛋白,約佔幹肌質量的 1%-10% 。明膠是膠原蛋白的衍生物,廣泛用於食品行業,因此明膠超細纖維就代表了肌肉組織的結構和生化特徵,於是也就成了腳手架的優選對象。

研究人員採用了 Kit Parker 團隊開發的浸沒旋轉噴射紡絲技術(iRJS),這是一種利用離心力的納米纖維紡絲裝置,可以精確控制取向,模擬身體裡高度定向的組織。具體而言就是,拉伸紡絲,用浸在聚合物或蛋白質容器中的高速旋轉鬃,拉出一小滴溶液進入噴射器,纖維以螺旋軌道運動,並且在從鬃毛分離之前凝固,進入收集器。本質上,這是一臺改良版「棉花糖機器」。

圖 | 明膠纖維的尺寸。(來源:哈佛大學)

圖片描述(最多50字)圖 | 明膠纖維。(來源:哈佛大學)

這些明膠纖維直徑在 1.3 微米到 8.7 微米之間,這可媲美天然的膠原纖維。研究人員將食用明膠做成紡絲,隨後將牛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和兔骨骼肌成肌細胞植入到明膠紡絲上之後,這些細胞即長成細長結構,接近了真實的肉質。

圖 | 比較明膠纖維(上圖)與兔子骨骼肌(下圖)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可發現,明膠支架與骨骼肌的形狀和質地相似。(來源:哈佛大學)

研究人員比較了人造肉與兔子肉、培根、牛裡脊燻火腿等肉類質地後發現,天然肉含有的肌纖維更多,也就是說,天然肉更成熟。

為了比較最終產品和真肉之間的質地,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多項食品行業常用的分析:如在電熱板上加熱人造肉肉來模擬烹飪,測量切下每一塊肉所需的力度。最後,他們發現這種實驗室生長的肉介於漢堡和牛裡脊肉之間。

研究人員認為,用浸沒旋轉噴射紡絲技術來生產明膠纖維是可以滿足工業化量產需求的。並且,這個技術還可以添加更多的多糖等分子纖維成分,這就為肌肉細胞生長的腳手架拓展了更多可能性。

研究還發現,短於 20 微米的肌肉纖維會促進細胞聚集,而長於 1 釐米的肌肉纖維則更喜歡排列成細長狀。

量產還需等待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周景文評價說,以往大量的動物細胞培養的研究工作都是針對基礎研究和醫學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動物細胞培養的支架的可食用性。哈佛學者在可食用明膠支架上培育兔子和牛的肌肉細胞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為後續細胞培養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圖 | Mark Post 手持第一款動物細胞人造肉。(來源:PA Wire)

動物細胞人造肉第一人、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 Mark Post 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則表示,哈佛的研究是一個開始但並非很新穎。腳手架對於厚牛排很重要,明膠的優點是可食用,但缺點是仍然要來自牛。另外,有其他凝膠和支架選項來實現紋理化,比如列印或注塑。

2013 年,Mark Post 用動物細胞組織培養方法生產出了第一塊人造肉,這塊肉是通過胚胎幹細胞在富含胺基酸、脂質、維生素的培養液中增殖、分化、融合形成的。細胞培育是在類似發酵裝置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的,幾周之後,這種肌肉組織即可食用。這個研究得到了 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的資助。

Mark Post 也是荷蘭公司 Mosa Meat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問題官(CSO)。2013 年荷蘭團隊推出的這個人造漢堡成本高達 25 萬歐元,到了2017 年這個成本已經降到了 10 歐元。

Mark Post 介紹說,動物人造肉目前還需要解決動物細胞的產量問題,雖然已經有了技術,但優化過程需要時間。另一個挑戰則是,需要通過增加配料供給來降低成本,目前的高純的配料主要供給了醫療領域。

周景文對此作了更詳盡的分析。大部分動物幹細胞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傳代,那麼細胞培養人造肉麵臨著幹細胞獲取來源、誘導分化的控制、低成本的大規模培養等一系列問題,很多是以往從未有人涉足的,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特別是在幹細胞獲取和動物細胞培養方面的顛覆性的創新,才有可能實現商業化。

動物肉PK植物肉

(數據來源:張國強等 2019 年發表在生物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在人造肉研究中的應用》 ,由 DeepTech 譯製 )

依據蛋白來源,人造肉分為植物蛋白肉和動物細胞培養肉。目前的植物蛋白肉主要是基於組織蛋白的進一步加工。植物組織蛋白的出現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國內國外都有很好的研究和產業化基礎。植物蛋白肉主要是採用植物來源的原料,通過物理和生物的方法,輔以一些助劑,使植物蛋白在風味、口感、質地、營養等方面更接近動物肉,並不是從植物細胞開始培養。

目前備受資本市場熱捧的兩種人造肉產品均為植物細胞來源。Beyond Meat 公司產品包括植物成分製造的漢堡、香腸和碎肉,其植物成分主要來自豌豆和蠶豆。另一家明星公司 Impossible Foods 公司的漢堡則用大豆蛋白替換了原來版本的小麥蛋白,以避免麩質。

與植物細胞來源的人造肉相比,動物細胞來源的人造肉的蛋白品質更好,要知道,植物蛋白缺少賴氨酸和蛋氨酸,是不完全蛋白。周景文對 DeepTech 介紹說,細胞培養肉是利用動物細胞培養代替傳統的養殖業,在成分上與真實肉製品具有天然的高度相似性。這與植物蛋白肉相比,在品質上具有先天性的優勢。

Mark Post 認為,基於植物的人造肉已經有 35 年歷史,顯然走得更遠了,但是植物人造肉不能完美模仿整塊牛排的組織,其組織紋理化也很困難,而這方面已經在某些動物人造肉上實現了。所以只有等動物人造肉進入市場,才能知道消費者的反應,才能知道植物人造肉和動物人造肉哪個走得更快。

Mark Post 並不擔心社會對其產品的接受度問題。他說,人們的接受度正在提高,尤其是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畜牧業的環保問題和安全問題。

不過周景文認為,植物蛋白肉可以被迅速接受,其中有一部分因素是很多素食主義者,或者對於健康比較在意的人群,而這些人群可能會在意動物細胞培養的人造肉。

周景文介紹說,江南大學正在進行人造肉的研發工作,其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植物組織蛋白的製備、植物蛋白加工關鍵酶和血紅蛋白的發酵生產、脂肪和關鍵風味物質的發酵生產、動物細胞大規模低成本培養的反應器設計和過程優化等,並與相關團隊合作開展幹細胞低成本獲取和培養方面的工作。此外,針對當前人造肉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食品安全評估等方面的工作,為後續制訂相關的標準、政策、法規,提供依據。

相關焦點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人造肉能否代替動物肉,成為更安全的未來食材?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研發、應用人造肉,改寫著人們對傳統肉食的認知,有業內專家稱:「預計到 2040 年全球『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 60%。」植物蛋白肉與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加工程序對比。圖片來源:cfs.gov.hk當前意義下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把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製成素肉製品。另一類是技術人員提取出動物幹細胞,再用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形成的「細胞培育肉」。
  • 國產「人造肉」月餅下月上市:口味與真肉接近 不含膽固醇
    對於「人造肉」這個詞,上了年齡的同學可能會記得一種豆製品,北方地區很常見,但跟肉沒什麼關係,但在21世紀,人造肉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正如紙面上的意思——人為製造出的肉類。
  • 哈佛培養出實驗室人造兔肉和牛肉,肌肉細胞體外成熟仍存挑戰
    10月21日,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模擬肉類質感的可食用明膠支架上培育出了兔子和牛的肌肉細胞,表明「人們可能最終無需飼養和屠宰動物就能生產出逼真的肉製品」。人造肉是近幾年的熱點議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 【健康】「植物肉」概念又來了?它和一度風靡的人造肉有何區別?
    原料是用動物的肌肉細胞,經過一系列方法,在培養皿的基質上長出的細胞團、細胞餅或細胞塊。這種肉一般稱之為「Cultured meat」,但是這種人造真肉的尺寸一般都不大,畢竟培養皿容量本身就有限。另外,由於需要細胞通過增殖變成肉餅,因此製作過程漫長,所需設備和培養條件比較苛刻,所以成本高售價自然也就高!
  • 看好細胞培養肉,「人造肉」創企「SiCell」要用培育脂肪突圍
    植物肉,通過植物性蛋白與植物元素來複製真肉口感色澤,代表公司如今年上市即大漲的 Beyond Meat,及其主要競對——以大豆根瘤球菌蛋白技術為特色的 Impossible Foods,這也是目前國內公司主要嘗試的方向。2. 細胞培育肉,通過生物科技在實驗室裡培育動物細胞和組織,生產出的細胞培育肉,營養、口感、風味都能夠與真肉一致。
  • 星巴克人造肉產品開賣!比肉貴,有大豆味
    其實,消費者將人造肉與豆腐等豆製品劃等號,就是因為許多所謂人造肉產品在目前都無法模擬真肉的質感和口感,而這,正是巨頭的優勢所在。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又被稱為大豆蛋白肉,也就是星巴克推出的人造肉,這種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含有大量蛋白質和少量脂肪。
  • 「People」是人,「meat」是肉,那麼「人造肉」英文是?
    這兩天,星巴克的「人造牛肉拉麵」火了!美國最大的人造肉供應商之一Beyond Meat的股價暴漲,其「人造肉」產品也獲得了國外媒體的熱烈追捧。昨日內容回顧:星巴克開賣「人造肉」,69元千層面賣光,網友:真肉不香?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其實人造肉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完全跟肉沒有關係的,只是吃起來像肉的,這種肉是用大豆,豌豆等植物提取加工而成的;另外一種人造肉是動物性的,就是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裡面培育出來的,最後再加工成肉塊。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研究人造肉,普遍認為未來的人造肉將與畜牧肉在口感和營養方面越來越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超過畜牧肉。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2019年對於喜歡吃豬肉的中國人來來說,逐漸有些吃不起了,不過近期有則新聞似乎給我們帶來好消息。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將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在躍躍欲試,在豬肉吃不起的時候,人造肉市場即將開啟。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人造肉的出現並非偶然,「可替代蛋白」(Alternative Protein)這個概念,風靡美國多年,InnovaMarket Insights 在 2018 年 1月的植物蛋白報告中指出,46% 的美國人認為植物蛋白比動物蛋白更健康。以植物基為原料的人造肉,含有目前報導的唯一具有人體所需的9 種必需胺基酸,且含量滿足人體需求的全價蛋白質——大豆蛋白。
  • 我國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人造肉,它安全嗎?
    那麼,人造肉究竟是怎麼「造」的呢?目前為止,人造肉的生產分為「植物蛋白肉」和利用動物幹細胞培養兩種。「植物蛋白肉」:原材料是大豆、豌豆等植物來源的「素肉」,通過額外添加某些物質模擬出真肉的色澤和口感,實際上完全不含任何動物成分。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一種類似於以豆製品為原料的「素肉」,完全由植物性原料生產,不用任何動物類原料。  不過,這種新型素肉的口感比傳統素肉更接近真肉。  這是因為其採用了極為複雜的加工過程與生產工藝,添加了通過發酵技術從植物中提取的血紅蛋白和粘合劑,可以模仿真肉的口感,甚至可以看見「血」,帶來與食用真肉相似的體驗。
  • 「人造肉」對身體有害嗎?它和真肉有什麼區別,看完終於明白了
    另一種做法是通過人工培育肌肉細胞得到肌肉組織,意思是,肉還是肉。小姐姐拿出朋友送的人造肉一看,主要原料上寫著:大豆。就屬於前者,把素菜做成肉菜。而事實上,由於培育肌肉細胞的成本極大,一般我們見到的人造肉都是前者,如果不放心,可以學習一下小姐姐看一眼配料表就行啦~想了解人造肉,不得不認識一下扮演演員——大豆。
  • 人造肉越來越火,這「假」肉哪兒來的底氣挑戰真肉?
    實驗室細胞培養肉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lab-grown-meat/2.人造牛實驗室肉 https://culturedbeef.org3. 3D列印活性腎臟 https://www.healtheuropa.eu/3d-printed-kidney-surgical-operations/90805/4.
  • 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這項技術不僅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案之一,特別在疫情時代,也被認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要應對方案之一。《福布斯》雜誌也曾預測,到2022年左右,人造肉將大量進入市場。  什麼是人造肉?
  • 人造肉來了,它「香」嗎?
    1 為啥要生產人造肉? 受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不少地方都在為「吃肉難」而發愁。在動物肉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下,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近年來日益成熟的人造肉。 當前主流人造肉產品有兩類:一種是「植物蛋白肉」,從大豆、豌豆等豆類中提取植物蛋白,採用物理擠壓和生物化學技術結合的製造工藝,全方位模擬肉類的外形、口感、營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人造肉都屬於此類;另一種是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的「細胞培養肉」,以動物幹細胞為基礎人工培育而成,但技術尚不成熟,還不能商業化量產。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另一類則是細胞培植肉。「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把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的肉。」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介紹。為什麼要生產「人造肉」?市場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肉類供給整體呈現上漲趨勢。傳統肉類供應充足下,為什麼還要生產「人造肉」?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16年全球約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8%,與此同時,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接近98億。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