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26 10:30:01 來源: 我要測

舉報

  

  人造肉在2018年被《科學美國人》評為十大新興技術之一,於2019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這項技術不僅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案之一,特別在疫情時代,也被認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要應對方案之一。《福布斯》雜誌也曾預測,到2022年左右,人造肉將大量進入市場。

  什麼是人造肉?

  人造肉是指未採用養殖動物獲取動物蛋白的方式,而是採用植物蛋白改性或細胞培養等方式生產出的,質地接近動物肌肉的一類蛋白製品。

  按照生產方式,目前的「人造肉」產品可以分為3類:一是素雞、素鴨等豆製品調味後製成的「葷做素肉」;第二種是將豆類蛋白擠壓、塑型、調味後,模擬肉類口感和營養成分的「植物基人造肉」。第三類,即利用組織工程技術,讓細胞不斷增殖、分化,從而形成的「培植肉」。

  我國第一塊「人造肉」

  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出來重達5克的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我國第一塊「人造肉」。

  經過專家組技術評價稱:「該成果有3個突破:一是首次分離得到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該領域國際前列。」

  人造肉的市場狀況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牧業佔14.5%,而無論是哪種製法下得到的人造肉所造成的碳排放都遠低於畜牧業,在環保方面具有巨大優勢。而英國巴克萊銀行則預測,未來十年,人造肉或許會佔到肉類市場 10%的份額 , 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升至1400億美元 。

  再加上當下全球疫情的發生,更加讓人類反思與自然、動物相處的模式,人造肉毫無疑問成為另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近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陳堅 曾在「前沿科技與未來食品論壇」上預判道,「未來, 食品科技將顛覆傳統食品工業製造模式 。基於合成生物學、物聯網、人工智慧、增材製造、納米技術等技術的未來食品,具有重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

  據Markets and Markets報告,全球人造肉行業市場規模逐漸擴大,預計2025年達279億美元。

  

  進入人造肉市場的「先驅者」

  據悉, 目前進入人造肉市場主要有兩類型的公司:初創型科技創新公司和大型肉類公司 。

  初創型食品科技創新公司包括2019年5月納斯達克上市的Beyond Meat公司,首日暴漲163%,上市80天從25美元漲至170美元,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日表現最佳的美國公司。

  初創型科技創新公司還包括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與漢堡王、迪士尼合作,進一步擴大了品牌知名度。大型肉類公司包括巴西最大的肉類生產企業JBS 、美國泰森(Tyson),荷美爾(Hormel)、雙匯國際收購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和嘉吉(Cargill)公司等。

  除此之外,全球快餐連鎖巨頭麥當勞和漢堡王也相繼進入人造肉市場,作為全球知名的快餐連鎖巨頭,無疑對人造肉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中,Green Monday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人造肉公司之一。2019年11月底,「OmniPork新膳肉」等產品已經開始在在天貓國際售賣。今年8月,「OmniPork新膳肉」及「OmniPork新膳肉健康速食系列」已經進入線下零售渠道,銷售點約為200個。此外, 吉祥餛飩、星巴克、Wagas等多家連鎖餐飲企業也已推出以「新膳肉」為食材的菜品 。

  人造肉前沿技術

  目前較為人知的人造肉技術之一有3D列印技術(一種生物列印技術)。之前關於人造肉技術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原料,比如主流的植物基和細胞培植肉,而3D列印更偏向於生產工藝。如肯德基為了在生產線上把原料擠壓成型,嘗試的辦法,就是3D列印。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前沿的人造肉技術?又存在哪些難點?又該如何保障人造肉製品的質量安全呢?歡迎大家留言或掃碼進群進行交流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
[1]第一財經(月刊2020年01和11期)
[2] 「人造肉」上餐桌還要5—10年(南京日報數字報刊,2020年11月25日)
[3] 南農造出我國第一塊人造肉(新華日報,2019年11月22日)
[4] 人造肉上市:未來or噱頭?(央視網新聞,2019年11月26日)
[5] 2020年人造肉行業市場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大小公司紛紛進場 投融資陸續增加【組圖】(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年3月25)
[6] 「人造肉」入華急行軍:熱錢洶湧市場遇冷(時代周報2020年10月13日)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用細胞技術在太空生產肉 換個角度看人造肉發展
    然而撇開人造肉作為商品的價值,其技術的發展是否有可能改變某些領域現有的狀況呢近日,以色列一公司表示他們正在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謀求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試圖在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加入創新肉類培育技術。而其中提到的創新肉類培育技術便是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組織工程學和食品科學方面的知識,以細胞技術在太空中生產肉食。   儘管聽起來這種想法天方夜譚,但並非沒有可能。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作為肉類需求大國,真正做到人造肉本土化,研發出符合國人飲食習慣、滿足國人對於食物口味需求的人造肉食品,仍是現在中國人造肉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近期,專注於國風美食創新的國風零食創新品牌味BACK,聯手人造肉先鋒品牌「星期零」和中華老字號「諸老大」推出首款「植物基人造肉粽」 以節氣食品為開端推出國人自己的植物基人造肉食品。
  •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10:24:39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隨著國外「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上市,人造肉也成為了市場風口產業。11月12日,針對近些年國內人造肉市場發展崛起勁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對國內人造肉市場進行了專題報導。
  • 未來你吃的肉可能都是假的,以色列成功研製出人造牛排
    五年前,首個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漢堡問世。日前,以色列創新公司Aleph Farms 成功利用牛隻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結構完整的人造牛排。這是首次在動物體外培養出的肉類,而且還有如同傳統肉品的肌肉紋理。鑑於人口不斷上升面臨的糧食危機,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品被認為是面對未來相當重要的發展。許多以此為目標的新創公司也不斷出現。如矽谷的New Age Meats 於九月成功培養出人造香腸;而Just 也培養出人造雞塊。
  • 深度| 昆蟲薯片、人造食品、辣味番茄……未來你PICK哪一種食物?
    這些並不是異想天開的腦洞,它們可能真的會成為未來餵飽我們的糧食主角。蟋蟀和麵包蟲等高蛋白昆蟲、螺旋藻製成的素蝦、用植物蛋白製成或在容器中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機器3D列印出來的披薩、可以降低膽固醇的漢堡、還有辣味的西紅柿……這些未來可能出現在你餐桌上的選項裡,你pick誰?昆蟲,未來食物的主角?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出於對環保問題的考慮,布朗教授認為人造肉可以很好的解決人類吃肉,與環保問題的矛盾。如何用植物造肉當然如果造出來的人造肉色、香、味不能滿足吃貨的胃口,那麼再健康的食物也無法普及,如果用植物造出和動物肉外觀、味道一致的肉呢?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同時,人造肉的出現也能緩解由於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目前,雖然人造肉前景被看好,但要走上餐桌,還要克服種類單一、價格偏高等問題—— 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多家中外企業的人造肉產品集中亮相,引起公眾關注。
  • 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淨營收漲215%,人造肉到底有多大泡沫?
    那麼在未來,Beyond Meat能否在消費級市場實現突破呢?Beyond Meat所代表的人造肉市場,未來發展又會如何呢?美股研究社通過解讀Beyond Meat這份新財報,試圖可以讓大家更加冷靜跟理性看待人造肉企業的現階段發展。
  • 重磅丨中國工程院發布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此次發布的十四大趨勢是: 1.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近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及時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說說「人造肉」那些事-新華網
    人類對於肉類的喜愛,是亙古不變的,現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肉類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眾所周知,禽畜養殖會對環境造成壓力,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的興起,科學家們設想並發明了一種「人造肉」技術,據說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產量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大壓力。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這與這兩種路線的商業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人造肉是當下食品科技商業化應用落地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其中植物肉的商業化程度又遠高於培養肉。目前在零售、餐飲等渠道,均已有在銷售的植物肉產品,而制約培養肉產品商業化的最大瓶頸就是成本了。美國牛肉碎的價格在9美元/磅左右,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人造肉餅定價在12美元/磅左右,這個價格尚能被中產階級接受。
  • 中國工程院發布電子信息工程發展十四大趨勢 國產傳感器快速發展
    1.光學工程天地一體化的空間目標多維度光電探測與信息傳輸技術成為該領域各國競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針對陸海空天信息安全的需要,開展高精度、高實時、多維度、多功能、寬幅段光電探測、識別、防護、評估與信息傳輸是未來發展趨勢。
  • 關新:顛覆性、新理念、新市場科技,是未來科技發展三趨勢
    政治家們或者說政治在很多地方對很多方面的影響確實是很重要的,但到頭來我們的關鍵未來還是取決於科技,科技不光是改變人們的生活,其實會改變我們很多的格局。我舉一個例子,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現在要談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可以取代人,如果在十年前講這個話題的話,大家可能都不會相信,現在在上海、在北京,甚至在深圳,你已經可以去使用這樣的汽車了。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人造肉的發展 人造肉最早是由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提出來的,他就提出可以人工培育雞胸肉和雞翅膀 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開發新的食物來源,讓太空人的飲食更加多樣化,最後在實驗室裡成功培育出了一塊人造肉。 2013年世界上第一個動物性的人造漢堡肉在倫敦亮相,這塊漢堡肉由荷蘭專家花費了大約25萬歐元,才將肌肉細胞培育並加工成一塊漢堡肉的,但是口感不是很好,肉質硬,並且沒有脂肪肉汁。
  • 「無肉」的未來、器官可以列印,生物科技將如何改變生活?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宋傑︱上海報導(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期)2019年,「人造肉」概念吸睛無數,生物醫藥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器官3D列印讓醫療進入個性化定製的時代……生物科技正在悄悄改變生活。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那才是健康的食物。這打擊的範圍可不小,因為奶奶們對漢堡、奶茶、烤冷麵等許多當下流行的食物通常都不太認可。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
  • 麥當勞&「人造肉第一股」,是環保主義還是資本遊戲?
    他堅信,未來的肉食將會因為科技的推進而產生巨大的變革。 據市場研究Research&Markets報告顯示,全球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市場的價值今年預計將達到36億美元,到2021年將增至42億美元,增長17%。
  • ...FIELD獲數千萬融資,中國人造肉領域創業公司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NCC是一家美國農業和食品科技投資機構,在替代蛋白、人造肉領域非常專注,是Beyond Meat、Memphis Meat等人造肉明星公司的早期投資者,此次投資也是NCC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投資。根據工商數據顯示,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