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發布電子信息工程發展十四大趨勢 國產傳感器快速發展

2021-01-07 RFID世界網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此次發布的十四大趨勢是:

1. 信息化

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浪潮方興未艾,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信息技術與各行業不斷深度融合,深刻改變著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格局、安全與競爭格局以及社會發展與治理體系格局。

2. 計算機系統與軟體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算力成為人類生產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超級計算系統正從後P級時代向E級邁進,並成為世界各大國競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領域專用軟硬體協同計算模式的快速興起,使得計算機體系結構再次進入新的黃金髮展期。超級計算正從科學工程計算向大數據處理和人工智慧等新興計算領域快速拓展。以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為代表的一批新概念計算模式,正受到全球業界的廣泛關注。

3. 網絡與通信

5G移動信息網絡加速構建,其推廣完善及與各行業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戰。6G研發加速布局。網際網路儘管仍是支撐未來十年全球信息傳輸基礎設施的主導體系架構,但也面臨萬物互聯、萬事互聯時代toB、toM、toX等多樣化應用需求帶來的前所未有挑戰。千兆接入、P比特級傳輸、E比特級轉發將帶來更高體驗,可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天地一體化網絡、海洋網絡、數字孿生網和物聯網等人網物三元互聯的新型網絡環境將改變網絡技術的發展範式。

4. 計算機應用

面向人網物融合的「智能+」時代新需求,聚焦智能製造、在線協同辦公、智慧遠程醫療、數字抗疫等計算機應用產業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引領下的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跨媒體智能、自主無人系統、類腦技術等取得突破,推動智能時代的應用新模式、新手段、新生態創新發展。

5. 網絡安全

信息安全技術在「雙循環」戰略需求牽引下加速尋求發展新範式,推動安全賦能方式從外掛附加形態向內生構造形態轉變,從邊界防禦模式向零信任架構轉變,從針對區域網到面向雲化環境和內生構造轉變,從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分離的傳統技術路線正朝著一體化解決方案轉變,具有內生安全、智能預測、主動防禦和自適應響應等功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實踐正在加速落地,支撐以安全為本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6. 集成電路

過去五十年集成電路產業遵循摩爾定律持續高速發展,現階段電晶體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逼近物理與工藝極限,產業技術演進趨勢放緩或變軌。三維電晶體結構技術發展,晶元級集成技術誕生,系統構造和新材料新工藝技術進步,以及光電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持續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和物理形態的變革。

7. 數據

大數據作為一種普遍存在,是信息社會最為龐大且以指數級增長的基礎資源。數據流動性已成為數據的基本特徵,數據價值高,數據集合規模不斷擴大,類型繁多,產生速度快,網絡數據總量正快速向EB、ZB、YB乃至BB級陡增,急需數據科學與工程技術的重大創新,以使巨大的數據產生巨大的價值。

8. 感知

智能化發展需求促進傳感器與前端智能處理呈集成發展趨勢。各國在完善軍民對地觀測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新一輪的布局。氣候和環境監測遙感技術成為研究熱點,遙感市場的快速增長和空間科學探測任務的急迫需求,正推動遙感領域創新發展,國產傳感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9. 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

隨著5G、物聯網、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智能化裝備或系統的建設與應用,電磁環境適應性和電磁安全性成為研究熱點。電磁場及電磁環境效應學科建設與發展,以及其與數學、物理、信息、材料、生物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將不斷湧現出大量基礎研究問題和新興技術研究需求,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持續發展與進步,並促進相關「卡脖子」瓶頸問題的解決。

10. 控制

信息社會算法、算力和數據的變革,使得工業生產過程、重大裝備、自主運動體等物理空間的典型被控對象,能夠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實現決策優化和協同控制。人工智慧與控制技術融合發展,推動以工業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基礎理論方法創新;5G和邊緣計算與控制技術融合,推動新一代控制系統的硬體、軟體和平臺向「工業網際網路化」全面升級。

11. 認知

腦與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加速融合,在無人系統、智能成像、智能視覺、大數據智能等領域廣泛應用。新型腦觀測儀器研製、新認知機理揭示、通用人工智慧理論與技術、計算體系與器件的研究成為國際競爭的前沿熱點。

12. 測試計量與儀器

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物理量基於常數重新定義產生的影響持續深化,基於量子化和「數位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國家測量體系建設需求日漸迫切;以量子化為標誌的計量儀器和以「數位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為標誌的工業測量儀器等新一代儀器形態開始顯現;面對新冠病毒,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規劃和加強生命科學計量和醫學計量檢測的基礎研究,規劃和加強生命科學儀器,醫學檢驗、診斷、治療和護理儀器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13.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發展持續創新,鏈上鏈下數據協同、軟硬體一體化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聯盟數據更協同、網絡規模更廣泛、技術運維更精細和平臺安全更可控是發展方向。城市級區塊鏈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成為熱點,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政務和民生等湧現出一批示範性應用。區塊鏈標準制定不斷加速,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長,監管框架逐步成型。新型數字貨幣發展提速,全球金融體系或將迎來新一輪變革。

14. 光學工程

天地一體化的空間目標多維度光電探測與信息傳輸技術成為該領域各國競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針對陸海空天信息安全的需要,開展高精度、高實時、多維度、多功能、寬幅段光電探測、識別、防護、評估與信息傳輸是未來發展趨勢。

在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院士表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從2014年起開展《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標是分析研究電子信息領域年度科技發展情況,綜合闡述國內外年度本領域重要突破及標誌性成果,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供參考。2015年11 月,由中國工程院、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聯合成立了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深入開展此項研究工作。2018年以來,由余少華、陸軍兩位院士負責組織學部院士,動員各方面專家300餘人,充分發揮國家部委、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中各層面專家學者的智力優勢,完成包括13個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綜合報告(包括綜合篇和專題篇)、專題小冊子等系列研究成果。

陳左寧表示,藍皮書系列研究成果回答了四個關鍵問題。一是指出我國與國際相比,在技術、產業方面,特別是在關鍵或核心領域存在的優勢、劣勢及所處位置。二是判斷提出技術發展基本趨勢、亮點與熱點。三是分析產業情況及基本競爭格局。四是歸納技術、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盧錫城院士發布了「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餘少華院士介紹了研究工作和撰寫過程。

據餘少華院士介紹,藍皮書項目目前已出版3本綜合報告,13本專題小冊子,後續已安排10個專題出版工作,籌劃20個專題。在藍皮書系列成果基礎上每年發布年度「挑戰」和「趨勢」,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供參考,為我國制定電子信息科技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中國工程院費愛國院士、譚久彬院士、劉尚合院士、陸軍院士、蘇東林院士、姚富強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加發布活動。

1

相關焦點

  • 重磅丨中國工程院發布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此次發布的十四大趨勢是: 1.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近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及時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10:24:39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李思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介紹184項全球工程研究前沿和開發前沿的技術方向。新冠病毒研究、疫苗和藥物研發等入選醫藥衛生前沿技術名單。工程前沿是工程科技未來方向的重要指引。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地理時空大數據、智能納米藥物、類腦智能晶片、可再生合成燃料……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遴選出93個工程研究前沿與91個工程開發前沿,旨在把握全球工程科技趨勢,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發展。
  • 升學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面臨這些挑戰
    關於推進我國新式數字基建相關精力,推進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範疇高質量展開,助力數字基建科學展開驅動壯大經濟新動能。4月26日,我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我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展開戰略研討中心在我國工程院發布「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展開十六大技能應戰(2020)」(以下簡稱「應戰」)。
  • 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光電傳感器行業發展趨勢
    光電傳感器按其可接收光線波長可分為:X線傳感器、紫外光傳感器、可見光傳感器、紅外傳感器等。   1、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傳感器是構築物聯網的感知層的重要感知設備之一,是物聯網獲取信息和實現物體控制的首要環節,其性能對物聯網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物聯網相關政策對傳感器應用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 「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 半導體發展進入快速通道
    來源:中國經營報「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 半導體發展進入快速通道本報記者/王登海/北京報導在中美貿易摩擦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刺激下,國家層面和行業企業均開始推進半導體核心技術國產自主化,實現供應鏈安全可控,加速了半導體器件的國產化替代進程。
  • 國產地理信息平臺信創發展論壇在南寧召開
    10月24日,「迎接知識與量子時代 建設地理信息智能社會—國產地理信息平臺信創發展」主題論壇在南寧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自然資源部國土測繪司司長武文忠在論壇上致辭,現場專家學者就如何建設地理信息智能社會作了專題報告。
  • 智能化與個性化是國產印染機械發展大趨勢
    儘管如此,當前印染設備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比如,目前部分印染企業集聚區出現了中壓蒸汽供應不足的問題,導致產品品質下降。印染企業對全電加熱定形機產生需求。值得欣慰的是在這方面國內企業反應很快,國產印染設備企業能夠迅速適應用戶需求,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 前沿研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7年第1期 作者:楊衛 來源: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1):1-3.
  • 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舉行 院士大咖共話新材料發展前景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玉琴 通訊員 範敏玲 焦嬋娟 王澍)12月4日,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中國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曹鏞院士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著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2020年10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綿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9領域184個項目入選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工程院18日在北京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聚焦工程科技領域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對工程科技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引領作用的主要研究和技術方向,從機械與運載工程、醫藥衛生等9個領域遴選出184個項目,包括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
  • 傳感器發展簡史
    在即將發布的 Google Pixel 4 手機中,會搭載全新的雷達檢測,手勢操控,這些都需要消費級傳感器,配合專業的傳感技術才可以達到,還有 iPhone X 上的 Face ID 功能,也是通過多個傳感器感應並將信息傳輸到晶片或系統中而實現的。
  • 2020中國(曹娥江)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與會專家對我國化工新材料「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做了梳理,對「十四五」的發展進行了展望。會議同期還發布了《2020年中國化工新材料年度發展報告》。中共紹興市委副書記、紹興市人民政府市長盛閱春,中共紹興市上虞區委書記徐軍,浙江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胡奎,中國科學院企業黨委常委、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榮光,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蒞臨現場並發表致辭。
  • 智能傳感器有沒有發展前景?現狀優勢如何?
    目前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製、生產和應用的企業超過1700家,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傳感器產品達到10大類、42小類、6000多個品種,無論是在健康醫療、城市規劃,還是城市交通方面,傳感器正在發揮著核心作用。 此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意見函,中國工程院組織遴選的MEMS傳感器產業化等16個項目,擬作為《中國製造2025》2017年重大標誌性項目。
  • 中國· 丹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鏈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江蘇省丹陽市委副書記、副市長許根林,江蘇恆神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仰東,江蘇恆神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恆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京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丹陽市委組織部、科技局、經發局,國內外碳纖維生產及應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媒體等的200餘人參加會議。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洋工程學科『十四五』發展戰略研討會」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嚴新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材學部五處主任李萬紅,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韓端鋒,上海交通大學原副校長李潤培以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 科技創新「引爆」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
    北京2016年4月5日電 /美通社/ -- 在國家創新驅動大背景下,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Photonics China 2016)將於2016年5月9日-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