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發展簡史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編者按:

自傳感器誕生以來,不斷在各式各樣的產品和技術上進行內嵌與應用,已經成為了終端設備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儘管傳感器開始與物聯網結合,形成智能化協同部分。但大眾突然發現,傳感器市場仍處於小規模,無大品牌,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等等窘境。在剛剛結束的 2019 重慶智博會中國智能博覽會傳感器與物聯網高峰論壇上,多位專家群起獻策,商討傳感器產業的變局。本文將從技術和產業兩個角度,來回顧一下傳感器發展的歷程和現狀,並通過與專家的採訪和商討,分析這個領域未來的行業趨勢,希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傳感領域,並且對工業傳感器有更多的認知。

科技,讓人類的能力圈不斷擴大。如果說,機械延伸了人類的體力,計算機延伸了人類的智力,那麼,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大大延伸了人類的感知力。

傳感器,不是 KOC 那種的新造詞,而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常用詞彙,大家在新華詞典中就可以輕鬆找到。英文稱 Sensor 或是 Transducer。「傳感器」在新韋式大詞典中定義為:「從一個系統接受功率,通常以另一種形式將功率送到第二個系統中的器件」。根據這個定義,傳感器的作用是將一種能量轉換成另一種能量形式,所以不少學者也用「換能器-Transducer」來稱謂「傳感器-Sensor」。

簡單來說,傳感器就是一種檢測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可以測量信息,也可以讓用戶感知到信息。通過變換方式,讓傳感器中的數據或價值信息轉換成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圖|傳感器(來源:Gierad 官方)

其實,傳感器一直存在於你的生活中,小到遙控器、檯燈、手機按鈕,大到電視、鍋爐檢測、電網傳輸、醫療器械診斷等,覆蓋大大小小不同的場景,也可以這樣說,傳感技術和傳感器是產品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從技術和應用類型來看,傳感器分為溫度、壓力、超聲波、流量、電阻、圖像傳感器等;從學科來看,包含聲光電等,傳感器還分為化學、物理、生物傳感器等;從產業布局上來看,分為消費級、汽車電子、工業級、醫療傳感器四種。自 1883 年全球第一臺恆溫器上市以來,傳感器就以各種形式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且隨著時間的發展,IoT 和 AI 技術不斷進步情況下,智能傳感器被推向了市場,在物聯網技術項目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作為科技產業風向標榜單,在去年和今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TR10(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中,相關的傳感技術被多次提及,「傳感城市」 就是其中最為代表性的突破性技術之一。DeepTech 曾提到,將大量的智能傳感器融入整個城市場景當中,就如同給其裝上全新的數字肢體和感官,萬物實現互聯、可感、可控,城市的運行將由一個無比強大的 AI 接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感技術仍在廣泛用於相關產品落地和城市規劃用途。

圖|「傳感城市」新技術(來源:DeepTech)

當然,傳感器仍有其他的嚴峻挑戰,由於投資較高,相比歐美的傳感器和傳感技術應用,中國的部分傳感器和傳感技術仍處於相對落後狀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名譽理事長楊學山曾在演講中表示,雖然傳感技術在不斷進步,但由於中國傳感器產業起步較晚,缺乏相關優秀人才,導致中國的傳感器與傳感技術仍依賴進口,中國自主科技創新以及高端領域的傳感器產品都處於空白狀態。

本文將從技術和產業兩個角度,來回顧一下傳感器發展的歷程和現狀,並分析一些未來趨勢。

傳感器和傳感技術歷程

1883 年,全球首臺恆溫器正式上市,一個名為 Warren S. Johnson 的發明者創造了它。這款恆溫器能夠將溫度保持在一定程度的精確度,就是利用了傳感器和傳感技術,在當時看來,是非常厲害的一項技術。

圖|全球首臺恆溫器(來源:what-is-a-sensor 網站)

到了 20 世紀 40 年代末,第一款紅外傳感器問世。隨後,許許多多的傳感器不斷被催生出來,直到現在,全球大概有 35000 種以上的傳感器,數量和用途上非常繁雜,可以說,現在是傳感器和傳感技術最為火熱的一個時期。

1987 年,ADI(亞德諾半導體)開始投入全新的傳感器研發,這種傳感器與其他不太一樣,名叫 MEMS 傳感器,是採用微電子和微機械加工技術製造出來的新型傳感器。與傳統的傳感器相比,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適於批量化生產、易於集成和實現智能化的特點。而 ADI 是業界最早做 MEMS 研發的公司。

1991 年,ADI 發布了業界第一顆 High-g MEMS 器件,主要用於汽車安全氣囊碰撞監測。而後眾多 MEMS 傳感器被廣泛研發,用在手機、電燈、水溫檢測等精密儀器上,截止到 2010 年,全世界有大約 600 餘家單位從事 MEMS 的研製和生產工作。

隨著雲計算、5G、大數據、AI 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爆發,智能傳感器和智能傳感技術逐漸被提及起來,大量的可穿戴式設備中含有多種生物以及環境智能感應器,用以採集人體及環境參數,實現對穿戴者運動健康的管理,其傳感器更高的精度使得設備更加可靠。

傳感器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目前,消費級的感應器產品已大量流入市場,消費者現在都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甚至可以這麼說,C 端的傳感器已經家喻戶曉,所有人、所有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傳感器的存在。在即將發布的 Google Pixel 4 手機中,會搭載全新的雷達檢測,手勢操控,這些都需要消費級傳感器,配合專業的傳感技術才可以達到,還有 iPhone X 上的 Face ID 功能,也是通過多個傳感器感應並將信息傳輸到晶片或系統中而實現的。

8 月 24 日,在重慶舉辦的 2019 年中國智能博覽會傳感器與物聯網高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史德年在主旨演講中提到,全球 MEMS 傳感器市場結構當中,消費電子佔據了 45% 以上的份額,而未來,傳感器也會通過手機設備,在 3D 地圖、虛擬實境等新型場景中用於更重要的位置。

在汽車電子領域,全球平均每輛汽車包含 10 只傳感器,高檔汽車中,大約採用 25 至 40 只 MEMS 傳感器。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谷榮祥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汽車的傳感器在工業應用裡面算是比較大的,這一塊中國和國外相比,確實差距比較大。比如說規模、汽車歷史發展、價格、品牌等,但是中國的創新動力很強,在技術上差距並不大,未來隨著汽車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傳感器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除了消費級別的傳感器,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工業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狀況。與消費電子相比,工業傳感器在穩定性、精度、運行安全等多方面要求都要更高。

圖|MEMS 傳感器(來源:Electronicproducts)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統計數字表明,截止 2017 年,我國 MEMS 傳感器製造行業企業大約有 135 家。從產業能力來看,大多屬於初創類中小型企業,供給能力不強,除此以外,企業存在著管理問題、資金不足、科研能力弱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能力較弱、技術能力不強等問題。

目前,在全球感應器製造供應鏈中,包括研發、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軟體、系統應用等流程,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在工業傳感器中,高度依賴進口,從研發到設計仍需要大量的投入與人才供給,而很多傳感器製造企業都是從製造開始,做著類似代工的工作。

不管從資本來說,還是整個產業人才來看,這個領域依然是小的,傳感器的技術壁高,開發周期長,社會資本把傳感器晶片項目評為高風險,導致核心技術缺乏長期投入,產業發展慢,最終導致依賴進口來源製造或加工傳感器產品,再流入中國市場。

但隨著中美關係加劇,以及貫徹落實《「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傳感器產業逐漸開始被重視起來。

2013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制定了《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到目前是中國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未來企業發展,國家將鼓勵、支持並培育產值超 10 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和產值 5000 萬元以上的「小(中)而精、精而專、專而強」的創新型企業。

中電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傳感器中心副主任楊靖在專訪中也提到,目前中國的傳感器產業仍跟隨政策影響,他認為國家應該去定向地去扶持一些高端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這類傳感器,包括國內傳感器產業的空白區域,仍是有很大的市場。

傳感器產業是有希望的

從技術進展和產業發展來看,傳感器領域雖然處在高度依賴進口,高科技人才短缺等問題中,但是中國已經在不斷鼓勵傳感器企業做大做強,希望從消費品到工業領域,有更多創新的可能。

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在首屆重慶智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曾提到,未來 90% 的製造業將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如今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已經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在物聯網+5G+AI 全面加持下,傳感器製造業仍有很大的市場。

圖|傳感器(來源:Gierad 官方)

眾所周知,技術和產業之間是需要形成比較好的正向迭代效應,落地場景越多,產品的製造就會越來越多,產業就會變得越來越大,傳感器產業發展亦是如此。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器產業未來如何發展,政府如何吸引傳感器產業園區的落地等議題,仍是需要不斷探討的。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吳朋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希望國家有一些比較好的規劃跟一些支持的政策,把整個產業鏈拉動起來,針對未來發展,大家加把勁,發揮主要優勢,助力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就會變好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光電傳感器行業發展趨勢
    光電傳感器按其可接收光線波長可分為:X線傳感器、紫外光傳感器、可見光傳感器、紅外傳感器等。   1、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傳感器是構築物聯網的感知層的重要感知設備之一,是物聯網獲取信息和實現物體控制的首要環節,其性能對物聯網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物聯網相關政策對傳感器應用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1946年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以計算機硬體的邏輯元器件為標誌,大致經歷了從電子管、電晶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4個發展階段。
  • 傳感器在未來的五大發展
    傳感器的工作機理是基於各種效應和定律,由此啟發人們進一步探索具有新效應的敏感功能材料,並以此研製出具有新原理的新型物性型傳感器件,這是發展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和小型化傳感器的重要途徑。結構型傳感器發展得較早,目前日趨成熟。結構型傳感器,一般說它的結構複雜,體積偏大,價格偏高。物性型傳感器大致與之相反,具有不少誘人的優點,加之過去發展也不夠。
  • 中國電力發展的「時間簡史」
    改革開放40年,歷年全國發電量改革開放40年,歷年全國電力消耗量改革開放40年,我國電力發展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供不應求」到「供應充足」的發展之路。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從我國電力消耗量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運行情況。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是電力行業的迅猛崛起為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5. 我國電力發展「時間簡史」1875年,法國巴黎建成第一家發電廠,標誌著世界電力時代的來臨。
  • 中國個人網站發展簡史
    中國站長站綜合:用大事記的方式,以時間軸的排序,簡單的概述中國個人網站的發展簡史,無他,僅供消遣。如有錯誤與紕漏之處,請看著我的眼睛,然後大聲的喊,田七!謝謝觀看。(部分內容綜合自網易科技)。
  • 一起了解手機近20年的發展簡史
    手機-這個如今所有人幾乎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一個產物,這個智能的傢伙幾乎承載著人們大部分的工作、生活內容;對於這個智能產品,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手機一些發展技術吧。 預先對手機近20年的發展簡史進行了解一番哈。
  • 紅外傳感器的發展趨勢及在溫度傳感器等行業中的應用
    因此,簡單地說,紅外線傳感器是利用紅外線為介質來進行數據處理的一種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大致有兩種,即透射型紅外傳感器和反射型紅外傳感器。當需要檢測物體之間的任何運動時,可以使用透射型紅外傳感器。它被放置在物體之間,當物體之間通過某些物體時,透射傳感器會檢測到該活動並告知該活動。在反射型傳感器中,當反射傳感器前面有東西時,它將檢測到該活動以及有關該活動的信息。
  • 智能溫度傳感器的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是信息採集(即傳感器技術)、信息傳輸(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傳感器屬於信息技術的前沿尖端產品,尤其是溫度傳感器被廣泛用於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和生活等領域,數量高居各種傳感器之首。近百年來,溫度傳感器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傳統的分立式溫度傳感器(含敏感元件);(2)模擬集成溫度傳感器/控制器;(3)智能溫度傳感器。
  • 我國數學緒論,微積分發展簡史
    一、微積分發展簡史美國著名的數學史家和數學教育家克萊茵(M.Kline) 說:「數學從微積分開始,而不是以之為結束」,這對微積分的推崇也許有些過分但也反應出微積分的發明對數學歷史發展過程具有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回顧一下微積分發明的歷史對於學好微積分應不無裨益.
  • 電化學傳感器未來發展趨勢
    電化學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最早的電化學傳感器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在當時電化學傳感器應用於氧氣監測,到了20世紀80年代,電化學傳感器開始應用於監測各種各樣的有毒性氣體,並顯示出了良好的敏感型與選擇性。電化學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其與通過傳感器的被測氣體反應並產生與濃度成正比的電信號。典型的電化學傳感器由工作電極與反電極組成,並由一個薄電解層隔開。
  • 《未來簡史》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  當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  作者簡介:  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國際暢銷書《人類簡史》。
  • 光纖溫度傳感器優點及發展方向
    光纖溫度傳感器優點   光纖溫度傳感器是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的測溫技術,也是光纖傳感器家族中的一個大類產品。   光纖溫度傳感器的發展方向   光纖溫度傳感器自問世以來, 主要應用於電力系統、建築、化工、航空航天、醫療以至海洋開發等領域,並已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應用實績。   溫度是度量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許多物理現象和化學過程都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和溫度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溫度的測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 人類簡史是如何展示未來經濟生活的發展方向的?
    猶太人赫拉利寫出《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奇怪,以千年為敘事單位,顛覆一切灌輸到人類意識之中的建構秩序,引發智人重新認知自己、思考未來,全書內容既振聾發聵,又飽含深情;中國人雖然不缺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卻恐怕是提不出《人類簡史》中眾多的顛覆性思考。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最近,赫拉利再接再厲,推出《今日簡史》,力圖為自己的「簡史」三部曲畫上圓滿的句號。不出所料,一輪密集轟炸式的宣傳攻勢後,《今日簡史》再度躋身話題之作的行列。《人類簡史》不過,流行是一回事,質量又是另一回事。赫拉利以及他的著作水平究竟如何,讀者的看法並不統一。拿《人類簡史》來說,將其譽為「驚豔之作」者大有人在。
  • 淺析納米生物傳感器的未來發展
    隨著納米技術和生物傳感器交叉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納米生物傳感器湧現出來,如量子點、DNA、寡核苷配體等納米生物傳感器。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這期間,在2016年,更是出現了一本奇葩的《人類簡史》山寨書,令讀者和出版人一片譁然。在豆瓣上遭讀者一星評價的山寨版《人類簡史》(數據截至3月27日)。「簡史」好像就意味著暢銷,通讀一本「簡史」好像就能快速吸收掉人類演變至今的全部知識,刷新「三觀」,掌握未來的命運和發展的趨勢。可見,「簡史」二字的魔力勢不可擋。
  • EPS扭矩傳感器的研究和發展
    摘 要:本文介紹了應用於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中扭矩傳感器的種類,包括電位計式扭矩傳感器、金屬電阻應變片的扭矩傳感器、非接觸式扭矩傳感器以及其它類型的新型扭矩傳感器,並且詳細論述了各種扭矩傳感器的結構、測量原理和設計方法,並對未來EPS扭矩傳感器的發展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 傳感器的崛起歷程及行業發展現狀
    依據新發現的物理現象、化學效應製造的新的傳感器,實際上是對別的專業基礎研究成果的二次開發。 他說,伴隨電子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測量問題集中到了傳感器這一環節上。最終,傳感器的性能決定了整套測量儀器的性能。「這是傳感器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模擬人的五官」,只是傳感器的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