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中國工程院發布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2021-01-09 騰訊網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此次發布的十四大趨勢是:

1. 信息化

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浪潮方興未艾,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信息技術與各行業不斷深度融合,深刻改變著全球的經濟與政治格局、安全與競爭格局以及社會發展與治理體系格局。

2. 計算機系統與軟體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算力成為人類生產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超級計算系統正從後P級時代向E級邁進,並成為世界各大國競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領域專用軟硬體協同計算模式的快速興起,使得計算機體系結構再次進入新的黃金髮展期。超級計算正從科學工程計算向大數據處理和人工智慧等新興計算領域快速拓展。以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為代表的一批新概念計算模式,正受到全球業界的廣泛關注。

3.網絡與通信

5G移動信息網絡加速構建,其推廣完善及與各行業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戰。6G研發加速布局。網際網路儘管仍是支撐未來十年全球信息傳輸基礎設施的主導體系架構,但也面臨萬物互聯、萬事互聯時代toB、toM、toX等多樣化應用需求帶來的前所未有挑戰。千兆接入、P比特級傳輸、E比特級轉發將帶來更高體驗,可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天地一體化網絡、海洋網絡、數字孿生網和物聯網等人網物三元互聯的新型網絡環境將改變網絡技術的發展範式。

4. 計算機應用

面向人網物融合的「智能+」時代新需求,聚焦智能製造、在線協同辦公、智慧遠程醫療、數字抗疫等計算機應用產業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引領下的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跨媒體智能、自主無人系統、類腦技術等取得突破,推動智能時代的應用新模式、新手段、新生態創新發展。

5. 網絡安全

信息安全技術在「雙循環」戰略需求牽引下加速尋求發展新範式,推動安全賦能方式從外掛附加形態向內生構造形態轉變,從邊界防禦模式向零信任架構轉變,從針對區域網到面向雲化環境和內生構造轉變,從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分離的傳統技術路線正朝著一體化解決方案轉變,具有內生安全、智能預測、主動防禦和自適應響應等功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實踐正在加速落地,支撐以安全為本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6. 集成電路

過去五十年集成電路產業遵循摩爾定律持續高速發展,現階段電晶體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逼近物理與工藝極限,產業技術演進趨勢放緩或變軌。三維電晶體結構技術發展,晶元級集成技術誕生,系統構造和新材料新工藝技術進步,以及光電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持續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和物理形態的變革。

7. 數據

大數據作為一種普遍存在,是信息社會最為龐大且以指數級增長的基礎資源。數據流動性已成為數據的基本特徵,數據價值高,數據集合規模不斷擴大,類型繁多,產生速度快,網絡數據總量正快速向EB、ZB、YB乃至BB級陡增,急需數據科學與工程技術的重大創新,以使巨大的數據產生巨大的價值。

8. 感知

智能化發展需求促進傳感器與前端智能處理呈集成發展趨勢。各國在完善軍民對地觀測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新一輪的布局。氣候和環境監測遙感技術成為研究熱點,遙感市場的快速增長和空間科學探測任務的急迫需求,正推動遙感領域創新發展,國產傳感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9. 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

隨著5G、物聯網、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智能化裝備或系統的建設與應用,電磁環境適應性和電磁安全性成為研究熱點。電磁場及電磁環境效應學科建設與發展,以及其與數學、物理、信息、材料、生物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將不斷湧現出大量基礎研究問題和新興技術研究需求,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持續發展與進步,並促進相關「卡脖子」瓶頸問題的解決。

10. 控制

信息社會算法、算力和數據的變革,使得工業生產過程、重大裝備、自主運動體等物理空間的典型被控對象,能夠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實現決策優化和協同控制。人工智慧與控制技術融合發展,推動以工業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基礎理論方法創新;5G和邊緣計算與控制技術融合,推動新一代控制系統的硬體、軟體和平臺向「工業網際網路化」全面升級。

11. 認知

腦與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加速融合,在無人系統、智能成像、智能視覺、大數據智能等領域廣泛應用。新型腦觀測儀器研製、新認知機理揭示、通用人工智慧理論與技術、計算體系與器件的研究成為國際競爭的前沿熱點。

12. 測試計量與儀器

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物理量基於常數重新定義產生的影響持續深化,基於量子化和「數位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國家測量體系建設需求日漸迫切;以量子化為標誌的計量儀器和以「數位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為標誌的工業測量儀器等新一代儀器形態開始顯現;面對新冠病毒,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規劃和加強生命科學計量和醫學計量檢測的基礎研究,規劃和加強生命科學儀器,醫學檢驗、診斷、治療和護理儀器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13.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發展持續創新,鏈上鏈下數據協同、軟硬體一體化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聯盟數據更協同、網絡規模更廣泛、技術運維更精細和平臺安全更可控是發展方向。城市級區塊鏈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成為熱點,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政務和民生等湧現出一批示範性應用。區塊鏈標準制定不斷加速,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長,監管框架逐步成型。新型數字貨幣發展提速,全球金融體系或將迎來新一輪變革。

14. 光學工程

天地一體化的空間目標多維度光電探測與信息傳輸技術成為該領域各國競相發展的下一個目標。針對陸海空天信息安全的需要,開展高精度、高實時、多維度、多功能、寬幅段光電探測、識別、防護、評估與信息傳輸是未來發展趨勢。

在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院士表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從2014年起開展《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標是分析研究電子信息領域年度科技發展情況,綜合闡述國內外年度本領域重要突破及標誌性成果,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供參考。2015年11 月,由中國工程院、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聯合成立了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深入開展此項研究工作。2018年以來,由余少華、陸軍兩位院士負責組織學部院士,動員各方面專家300餘人,充分發揮國家部委、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中各層面專家學者的智力優勢,完成包括13個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綜合報告(包括綜合篇和專題篇)、專題小冊子等系列研究成果。

陳左寧表示,藍皮書系列研究成果回答了四個關鍵問題。一是指出我國與國際相比,在技術、產業方面,特別是在關鍵或核心領域存在的優勢、劣勢及所處位置。二是判斷提出技術發展基本趨勢、亮點與熱點。三是分析產業情況及基本競爭格局。四是歸納技術、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盧錫城院士發布了「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餘少華院士介紹了研究工作和撰寫過程。

據餘少華院士介紹,藍皮書項目目前已出版3本綜合報告,13本專題小冊子,後續已安排10個專題出版工作,籌劃20個專題。在藍皮書系列成果基礎上每年發布年度「挑戰」和「趨勢」,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供參考,為我國制定電子信息科技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中國工程院費愛國院士、譚久彬院士、劉尚合院士、陸軍院士、蘇東林院士、姚富強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加發布活動。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新華社北京電(記者彭韻佳、徐海波)近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分析了我國在移動信息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化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及時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中國工程院發布電子信息工程發展十四大趨勢 國產傳感器快速發展
    1.在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院士表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從2014年起開展《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標是分析研究電子信息領域年度科技發展情況,綜合闡述國內外年度本領域重要突破及標誌性成果,為我國科技人員準確把握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趨勢提供參考。
  •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10:24:39 1月5日,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發布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地理時空大數據、智能納米藥物、類腦智能晶片、可再生合成燃料……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遴選出93個工程研究前沿與91個工程開發前沿,旨在把握全球工程科技趨勢,推動工程科技創新發展。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李思默)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介紹184項全球工程研究前沿和開發前沿的技術方向。新冠病毒研究、疫苗和藥物研發等入選醫藥衛生前沿技術名單。工程前沿是工程科技未來方向的重要指引。
  • 前沿研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7年第1期 作者:楊衛 來源: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1):1-3.
  • 中國工程院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9領域184個項目入選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工程院18日在北京發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報告,聚焦工程科技領域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對工程科技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和引領作用的主要研究和技術方向,從機械與運載工程、醫藥衛生等9個領域遴選出184個項目,包括年度工程研究前沿93項和工程開發前沿91項。
  • 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第四屆材料基因工程...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2020年10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綿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
  • 重磅丨中國電子報評出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十件大事
    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為「十四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建議》為「十四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81人 - 南方網:title
    南方網訊  中國工程院今天在北京宣布,經過歷時一年的增選,於本水、王子才、幹勇等81名工程科技領域的傑出專家從733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工程管理學部首次增選了5位院士。至此,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616人。
  • 科技創新「引爆」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
    兩院院士牽引,把握行業發展趨勢 本次活動是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70餘位院士牽引下組織召開的,專注於成果轉化和項目對接。旨在搭建一個產學研用資平臺,為行業各方提供深入了解行業應用及技術發展趨勢的渠道,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促進橫向項目合作,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 升學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面臨這些挑戰
    關於推進我國新式數字基建相關精力,推進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範疇高質量展開,助力數字基建科學展開驅動壯大經濟新動能。4月26日,我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我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展開戰略研討中心在我國工程院發布「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展開十六大技能應戰(2020)」(以下簡稱「應戰」)。
  •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四輪會議通知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玆定於2018年12月2日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此次論壇以「輕工領域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為主題,由陳克復院士出任大會主席。本場論壇將聚集輕工領域最負盛名的專家學者,從產業需求,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交流各相關行業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態勢,探索各行業間技術的協同發展和增效作用,以實現輕工領域的科學發展及相關行業的整體提升。
  • 洞見丨神秘量子裡的中國先機
    在未來,它還將幫助人類實現信息傳送的絕對安全,把測量精度從目前的微米量級進一步精細千倍、萬倍,而傳統計算機需要數萬年才能破解的複雜密碼,對它來說,只需要短短幾秒鐘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 特邀報告丨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
    10月16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主辦,重慶郵電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之信息科技前沿論壇」在重慶郵電大學成功召開。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戴瓊海教授作題為「從失敗做起」大會特邀報告。報告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主持。
  • 百度CTO王海峰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為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獎
    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獲獎科學家們,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科技強國,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載人航空工程永遠銘記的功臣丨光耀中華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後來,此套系統也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此後,王大珩先生調任中科院空間科技中心主任、總師,親自領導中科院系統的系列衛星工程。隨後,他又轉入了強雷射系統的研究,提出了雷射核聚變的理論,並研製出相關設備。
  • 中國航天科工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航天科工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此次增選院士名單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魏毅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魏毅寅,男,1962年9月生,工學博士,研究員。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鄧中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77校友。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國家工程院是美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學術機構,成立於1964年12月,也是世界上較有影響的工程院之一,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榮譽。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授予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 國之棟梁——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冶金與材料工程類)
    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同時設立院士制度。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28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26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11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1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111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5人,農業學部77人,醫藥衛生學部123人,工程管理學部58人(其中跨學部院士25人);此外還有外籍院士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