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細胞技術在太空生產肉 換個角度看人造肉發展

2020-11-05 儀器86175

儘管人造肉仍是目前頗具爭議性的課題,但是其話題性似乎已經不如2015年前後那般熱烈,其中原因之一在於,如今人造肉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出現在市場上了——儘管它們的價格非常高昂。

  然而撇開人造肉作為商品的價值,其技術的發展是否有可能改變某些領域現有的狀況呢?答案或許是「可能」。近日,以色列一公司表示他們正在與科技公司和航天局謀求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試圖在未來人類航天計劃中加入創新肉類培育技術。而其中提到的創新肉類培育技術便是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組織工程學和食品科學方面的知識,以細胞技術在太空中生產肉食。

  儘管聽起來這種想法天方夜譚,但並非沒有可能。早在去年的10月,法國媒體就曾報導過一項嘗試利用3D印表機在國際空間站製作人造肉的試驗,並且當時該試驗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顯然太空已經向人造肉技術敞開了大門,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部門開始關注在太空中利用細胞技術造肉的項目呢?私以為其原因與人造肉的發展有密切聯繫。

  首先是實際需求。目前,單從肉類來說,太空人在宇宙飛船食用的大多是從地球帶去的真空包裝或乾燥的肉類。儘管,從營養價值的角度來看,這些肉類已經可以滿足太空人的身體需求,但是卻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攜帶數量的限制。未來,人們終將會向更遙遠的行星出發進行探索,這時候,攜帶數量的限制自然也成為了約束探索進程的要素。但是如果細胞技術能夠在太空環境下被有效運用,那麼即便是嚴酷和遙遠的外星探索項目,太空人也可以依靠極少的資源生產肉類產品,從而獲得充足的食物。

  其次便是商業發展。客觀的來說,太空中微重力的環境,更適宜於細胞組織培養。換言之,將人造肉相關技術帶去太空,能進一步的對技術進行優化,從而在技術層面減少人造肉的生產成本,讓其發展為一種能夠與天然肉競爭的食材。

  不過,對於用細胞技術在太空生產肉這個項目的未來局勢,卻無法輕易下判斷。像是人造肉的質量標準,是否存在潛在隱患都是需要持續探索的話題。事實上即便是目前市場上價格不菲的在售人造肉,作為食品他們同樣離不開色譜、質譜、光譜的儀器嚴格把關。因此,人造肉上太空能否成功,可能還需要繼續關注後續外媒的跟緊,而人造肉是否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是需要時間來判斷。

相關焦點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植物蛋白肉與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加工程序對比。圖片來源:cfs.gov.hk當前意義下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把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製成素肉製品。另一類是技術人員提取出動物幹細胞,再用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形成的「細胞培育肉」。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人造肉」炸雞半天被搶空  當地時間8月27日,快餐巨頭肯德基和美國「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進行了一次測試,向消費者提供人造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人造肉炸雞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價收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現,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
  • 人造肉到底是用什麼做的,裡面有肉嗎?
    這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是個大問題,這眼看就要過年了,但是豬肉的價格是居高不下,其它肉類都有漲價,看起來今年春節要想吃肉都困難了。 隨著世界上人口的不斷增加,肉類的需求也將增加,但是牛羊豬等動物的生長速度遠遠趕不上人類的需求,還有一些疫病也將使它們的產量不穩定,那是不是以後吃肉真的很難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種「人造肉」的出現也許可以解決人類吃肉的這個問題。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三個突破,一是首次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看好細胞培養肉,「人造肉」創企「SiCell」要用培育脂肪突圍
    大眾對人造肉的關注,已經從「人造肉是什麼」,變成了「什麼時候能吃到」、「價格口味如何」,消費者認知度和接受度在逐步提升。36氪此前曾介紹過,「人造肉」有兩條技術路線:1.植物肉,通過植物性蛋白與植物元素來複製真肉口感色澤,代表公司如今年上市即大漲的 Beyond Meat,及其主要競對——以大豆根瘤球菌蛋白技術為特色的 Impossible Foods,這也是目前國內公司主要嘗試的方向。2. 細胞培育肉,通過生物科技在實驗室裡培育動物細胞和組織,生產出的細胞培育肉,營養、口感、風味都能夠與真肉一致。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研究人員認為,用浸沒旋轉噴射紡絲技術來生產明膠纖維是可以滿足工業化量產需求的。並且,這個技術還可以添加更多的多糖等分子纖維成分,這就為肌肉細胞生長的腳手架拓展了更多可能性。研究還發現,短於 20 微米的肌肉纖維會促進細胞聚集,而長於 1 釐米的肌肉纖維則更喜歡排列成細長狀。
  •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該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在試管中培育細胞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養殖業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所需土地僅佔傳統農牧業佔地的百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3D列印肉並非素食人造肉,所用材料來源均來自動物本身,因此也更像真正的肉類。據報導,俄羅斯的這項3D列印肉技術已趨成熟,早在去年已經和一家名為「阿列夫農場」的以色列食品科技初創公司合作,在太空中成功培植出肉品。
  • 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這項技術不僅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案之一,特別在疫情時代,也被認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要應對方案之一。《福布斯》雜誌也曾預測,到2022年左右,人造肉將大量進入市場。  什麼是人造肉?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制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而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何特殊?為何需要兩大監管機構聯合監管?這種肉類在走向消費者餐桌的路途上,還會遇到什麼「攔路虎」?
  • 在空間站實現人造肉!你會吃人造牛肉、兔和魚等太空造嗎?
    用細胞製造肉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故事,現在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做到了這一點,這些產品進入超市只是個時間問題。在太空中進行的測試可以使用3D印表機生產牛肉、兔子和魚組織。以色列初創公司Aleph Farm的負責人迪迪埃·圖比亞(Didier Toubia)說:這項新技術「可能使長期旅行成為可能,並重新開始太空探索」,例如前往火星。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該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在試管中培育細胞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養殖業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所需土地僅佔傳統農牧業佔地的百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3D列印肉並非素食人造肉,所用材料來源均來自動物細胞,因此也更像真正的肉類。
  • 我國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人造肉,它安全嗎?
    市場上有很多「人造肉」、「人造雞蛋」,市民們只要聽到這些詞就知道都是假的,沒法吃,都有化學危害。但是從今年開始,我們口中的人造肉就得換一層意思了。這是一種可以吃的肉,還是通過正規渠道加工而成,只是人造肉出來之後,豬肉是不是就要降價了?人人都能吃得起肉了?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除了他們,李嘉誠和谷歌創始人Sergey Brin在過去十年裡也投資了不少「人造肉」企業。人類有數十萬年的吃肉史,為何「人造肉」突然被商界大佬紛紛青睞?個中有何玄機?什麼是「人造肉」?說起「人造肉」,估計很多人會說:不就是素雞嗎?其實,從發展歷程及品類來看,「人造肉」可分為兩類。
  • 說說「人造肉」那些事-新華網
    人類對於肉類的喜愛,是亙古不變的,現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肉類仍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眾所周知,禽畜養殖會對環境造成壓力,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的興起,科學家們設想並發明了一種「人造肉」技術,據說可以大大增加肉類產量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大壓力。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按照產品開發的模式,當下人造肉產品可以分為植物基人造肉(以下簡稱植物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以下簡稱培養肉)。植物肉是以植物蛋白、胺基酸和脂肪為基礎,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而製成的人造肉。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分離、提取出少量幹細胞,在營養液中進行培養,最終生長分化成人造肉。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那個做人造蛋的公司,準備賣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
    食品創業公司 Hampton Creek :「他們將在 2018 年將人造肉推向超市,進行售賣。」 這家公司曾生產出人造蛋和植物蛋黃醬。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這次,Hampton Creek 所言的人造肉是一種完全在實驗室環境下,由動物細胞培養而成的素肉(Clean Meat)製品。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一家叫做的創業公司成功用動物細胞培養出了人造牛肉與雞肉。整個生產人造肉的過程就像植物種植。Memphis Meats 首先從動物身上提取切片,找到可以自我複製的細胞,這就是「種子」。
  • 周光宏教授:細胞培養肉的創製及技術進展丨IFA2020
    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於2019年11月18日研發出國內第一塊細胞培養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 肌肉是複雜、精細的組織,裡面有一個個細胞,人體受傷肌肉可以重新長出來,即肌肉組織中的幹細胞。從理論上推導,1g肉有1000個幹細胞,這1000個幹細胞充分地生長分裂,能生產出2萬kg培養肉。那麼它跟傳統相比,如果養一頭牛,起碼得2-3年,用培養肉的方式大概2-3周就能生產出來,這是一個夢想,一個未來新興的肉類生產新技術。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人造肉是什麼? 先說明一點,人造肉、人造蛋等人造食品,其實早已有之。 不同的是,以往人們所說的人造肉,指的是帶肉味的豆製品,用個學術術語叫做「植物蛋白仿真素肉」。為了方便理解和區分,我們把這種肉,稱為「傳統人造肉」。
  • 動物細胞體外培養技術已取得突破,未來的天然肉生產可能是這樣的
    你說『科學是天然合理的』『科學發展與倫理道德互相衝突時,科學是註定勝利的一方』。這些觀點給了我極大的勇氣。要知道,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純學術性』的科學了。尤其是最前沿的科學,沒辦法不楔入到倫理學、哲學、神學和政治學中去。誰要想在前沿科學上有所突破,必須首先是藐視一切舊傳統的勇士。」「對,你說得很對。我這一生就做了這些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