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
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其次,就算人造動物肉也可以分為人造牛肉、人造肌肉,甚至人造魚肉和豬肉等等。人造植物肉,顧名思義就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人造的肉,它的主要原料來自大豆、豌豆、綠豆等豆類蛋白,但這跟你在菜市場買的素雞等素肉又不是一回事兒。素雞製作相對簡單,植物肉卻更複雜,因為它要在外觀、口感、味道等一系列指標上無限接近真肉。以biomed公司出品的漢堡牛肉肉餅距離,它以豌豆蛋白為主要原料,經過高溫、高壓等一系列操作,讓豌豆蛋白擁有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然後再往裡加料,比如加椰子肉和可可指模擬肉類的紅白花紋,加甜菜汁。模擬牛肉血色,也讓這塊豆排儘量接近真肉排。當然了,把豆子變牛肉辦法遠不止一種。比如另一家impossiblefoods公司生產的牛肉肉餅,用的著色劑就不是甜菜根,而是鹹紅素。除此以外,廠家還會往裡加葉酸、B十二和鐵等微量元素,力求形似神更似。
但人造動物肉那就徹底是另外一回事了。人造動物肉更黑科技,先從動物體內抽取幹細胞,再把幹細胞放在培養皿上面進行培養。從幹細胞到一塊成型的肌肉組織,培養基裡要加生長因子和鹽分等物質。為了讓長出來的肌肉組織嘗起來更像真肉,還要加入人工合成的胺基酸、血紅蛋白等物質。總之就是蒸肉裡有的人造肉裡也要儘可能有發現了吧?如果醃製肉的嚴格定義,那麼人造豬肉不是肉,人造動物肉食肉,儘管它來自實驗室而不是屠宰場。
不管使用體驗還是營養價值,人造動物肉都更接近真肉。可問題是這麼一長串。身高下來,光靠直覺你都能發現,這人造動物肉的成本是要比養殖肉高的。所以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人造肉產品基本上都是人造植物肉。不僅如此,即使在人造植物肉相對普及的美國市場,一棒植物牛肉的價格依然要比普通牛肉貴一倍還多。
但拋開造價,人造肉最大的尷尬或許就在他的名字裡,大概也許不太恰當的。比方三體裡,劉慈欣老師藉助青銅時代號艦長之口告訴我們,地球生物進化中,那些登上陸地的魚便再也不是魚了,而真正進入太空的人類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了。所以你覺得人造的肉還能不能稱之為肉呢?
希望這期文章有為你提供一些有趣的信息和知識,喜歡就給我們點個讚,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