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麥當勞宣布,計劃於2021年推出一個名為「McPlant」的植物基肉類替代產品系列,其中包括與美國人造肉製造商Beyond Meat合作生產的一款人造肉餅。
此外,麥當勞還表示,作為其McPlant產品系列的一部分,將提供包括漢堡、雞肉替代品和早餐三明治在內的產品,預計2021年將在一些市場進行測試。
01
被寄予厚望的人造肉
談到人造肉,不得不提起一個我們熟悉的人:比爾·蓋茨。
他堅信,未來的肉食將會因為科技的推進而產生巨大的變革。
據市場研究Research&Markets報告顯示,全球植物性肉類替代品市場的價值今年預計將達到36億美元,到2021年將增至42億美元,增長17%。
未來,在商業和科技的推動下,美食不僅可以拯救我們的身材,同時還肩負著拯救地球的作用。
以我們熟悉的牛肉為例,養一頭牛,每產出一千克的牛肉,要釋放300千克的二氧化碳。
有人統計過,如果把全球所有的奶牛組織在一起,變成一個奶牛國。
這個奶牛國將會是世界上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
60萬年前,人類掌握了生火技巧,從此吃上了營養密度能量密度都非常高的烤肉,飲食結構的變化造成DNA的變化,可以說:吃肉改變了人類進化史。
如今,因為吃肉導致營養失衡所造成的心腦血管的死亡風險,已經成為人類第一大死亡風險,而人造肉的出現,讓美食和健康能夠兼得。
業內人士稱,人造肉這個事業,是希望通過未來科技的推動,減少動物蛋白的攝入量。
人造肉是從分子層面去重新解構一塊肉,比如蛋白質、脂類、纖維素、礦物質、維生素,如果有一種辦法,可以從植物裡找到相應的分子去替代它們,那就可以從植物來源裡去創造出一道美食。
02
人造肉是什麼?
人造肉,顧名思義,它是通過人工手段造出來的肉,主要分為植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
「植物肉」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質,生產類似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品。從2010年開始,很多創業公司進入該領域,如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Just。
如果說,「植物肉」是用植物蛋白質「拼」出來的,那麼,「實驗室培養肉」則是用動物細胞「種」出來。
「實驗室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提取少量幹細胞,放在營養液裡培育,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繼而生長分化為人造肉。
在培育的過程中,還可以人工控制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使造出來的肉更有利於人體健康。這其中的公司包括Appleton Meats、SuperMeat、Mission Barns等。
但是這種人造真肉的尺寸一般都不大,畢竟培養皿容量本身就有限。
另外,由於需要細胞通過增殖變成肉餅,因此製作過程漫長,所需設備和培養條件比較苛刻,所以成本高售價自然也就高!
2013年BBC曾直播細胞培養肉試吃會,當時的一塊漢堡肉就價值33萬美元......
儘管當下比較主流的人造肉是「植物肉」,但從長遠看,「實驗室培養肉」無疑代表人造肉的未來。
03
Beyond Meat,一家「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是一家專業做「人造肉」的公司,最初生產凍雞肉替代品。
2016年,他們研發出了一款全素的牛肉替代品,做成了 Beyond Burger 肉餅,在外觀和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幾乎沒有差別。
這款大獲成功的產品也成功幫助他們拿到多方融資,並最終成功上市,是美國發展最快的食品公司之一。
Beyond Meat的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類,新鮮植物肉類和冷凍植物肉類。其中新鮮植物肉類佔比超過80%。
自去年以來,這家美國的人造肉公司便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股價一度像坐上了火箭連續暴漲,成為「人造肉第一股」。
不過,這家明星公司卻再度出現虧損。
日前,該公司披露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期內公司實現營收0.94億美元,低於華爾街預期的1.32億美元;淨虧損1930萬美元,遠不及華爾街對其淨利潤306.7萬美元的預期,而其去年同期淨利潤為409.9萬美元;調整後每股虧損0.28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虧損0.05美元。
隨著業績披露,公司股價盤前大跌22%,至117美元,而目前「回血」到125美元,但仍元氣大傷。
儘管公司CEO、創始人之一Ethan Brown聲稱是遭遇了「疫情的全面衝擊」,導致「終端零售庫存堆積」,但食品服務渠道客戶的問題,並不是公司唯一的問題。
相比去年三季度35.6%的毛利率,今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下跌至28.9%。這對這樣的食品新貴來說,很危險。
因為很顯然,來自其他新興競爭對手如Impossible Foods和老牌食品企業雀巢的競爭,已經威脅到它的定價能力。(事實上,公司自己也承認,為了降低庫存水平,這一度縮減了產品規模,加之折扣力度加大,間接成本上升,導致淨價下跌)。
金融時報作者Jamie Powell毫不留情地吐槽了網紅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的三季報:
「沒錯,仔細瞧瞧,收入增速3%。這樣的數字,你恐怕會聯想到某家以通脹率增長的百年工業企業,比如通用汽車或通用電氣。」
真扎心,這樣的數據本不該出現在一個引領素食概念、股價等於20倍營收的「獨角獸」公司的財報中。
Jamie Powell認為,公司的「adjusted gross margin」這一指標顯示出庫存衝銷的問題:
對於這樣一個可及市場巨大的新興成長公司來說,投資者希望看到庫存維持在低位,理論上,應該一運出門就交給焦急等待的客戶才對,唯一的限制應該是自身的供應能力。
但當你看到Beyond Meat的報表,資產負債表,你會發現它的庫存正在積壓。
3季度末,$132m的存貨在公司庫房堆積,同比增長了62%。(別忘了營收只增長了3%)
大量的庫存通常預示著公司接下來短期內會發生大筆銷售,但也能是個「高能預警」,Howard Schilit在他的著作Financial Shenanigans中說,有時候公司累積庫存是為了應對增長的需求以及快速增長的銷售量。
誠然這個商業策略是合法的,但企業總用它當做藉口,來證明不必要的庫存增長的合理性……
說到這,投資者該反思了,公司到底屬於哪種情況?應對飛增的需求還是銷售疲軟了?
川Sir認為,目前人造肉概念火爆,賽道顯然有些「擁擠」。
老牌食品廠商紛紛加入,和年輕「小朋友」一爭高下,比如雀巢、麥當勞等,他們的資本實力和運作能力是不可小覷的。
作為一個非生活必需品,概念的打造、包裝和營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市場、把控渠道,實實在在把成本降下來,開源節流——這恰恰是新玩家需要謹慎拿捏的。
目前這些素食肉供應商的客戶主要是餐飲渠道,而老牌大廠很顯然控制著這個渠道絕大部分話語權,新人們可要小心了。
而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認清消費市場大趨勢固然重要,但在實際考察時需要以更加審慎的眼光評估標的,做好財務分析等案頭研究。
畢竟再非凡的故事也難掩帳面上的脆弱,再龐大的野心也撐不起實際在產業鏈上的地位。
數據跟蹤
寫在最後: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指數家的文章,記得「星標+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人生總會有錯漏,但是不要忘記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