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近年來,「人造肉」「人造奶」「人造蛋」等「人造食品」屢屢刷新人們對食材的認知,再加上比爾·蓋茨等不少社會名流的鼎力支持,相關概念受到全球資本市場熱炒。
不過,「人造食品」能否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還要取決於更多安全性的檢驗以及價格的合理性。
「人造肉」炸雞半天被搶空
當地時間8月27日,快餐巨頭肯德基和美國「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進行了一次測試,向消費者提供人造肉炸雞,不到5個小時,人造肉炸雞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價收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現,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
盯上「人造肉」這塊「肥肉」的當然不止肯德基和「超肉」。
8月8日,另一美式快餐巨頭漢堡王開始在全美銷售一款名為「不可能皇堡」的「人造肉」漢堡,其供貨商正是「超肉」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公司,全球此類企業共有26家。
英國《衛報》援引分析師的話稱,預計未來5年,人造肉行業的規模將增至100億美元。
在「人造肉」迅速成為消費與資本市場寵兒的背後,是相關技術近年來的不斷成熟。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人造肉漢堡評選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與定製癌症疫苗、核能新浪潮、靈巧機器人等並列。
當下火熱的「人造肉」其實分為兩種。一種類似於以豆製品為原料的「素肉」,完全由植物性原料生產,不用任何動物類原料。
不過,這種新型素肉的口感比傳統素肉更接近真肉。
這是因為其採用了極為複雜的加工過程與生產工藝,添加了通過發酵技術從植物中提取的血紅蛋白和粘合劑,可以模仿真肉的口感,甚至可以看見「血」,帶來與食用真肉相似的體驗。
另一種「人造肉」則是真正的動物肉類,但此肉並非動物身上「長」出來的,而是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
2013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第一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研究團隊研發的人造牛肉,方法是從活牛身上提取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進有營養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組織,最後形成肌肉纖維。
不過,雖然該領域首批創業公司已經開展多次公共和私人試吃,但目前尚沒有商業產品出售。
試圖健康與環保雙贏
其實,除了「人造肉」之外,近年來「人造奶」「人造蛋」「人造海鮮」等人造食品也紛紛亮相,人造食品概念更是成為資本市場熱捧的對象,一個「錢景」廣闊的產業仿佛已呼之欲出。
以「人造肉」為代表的人造食品之所以會有市場需求,主要是源於人們對飲食健康追求和對自然環境的關注。
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地區,素食主義越來越成為一股潮流。
但問題是,長期純素食也會造成人體營養失衡。因此,以植物蛋白合成的新型「人造肉」,無論在口感還是營養成分上,都不失為一個更健康的選擇。
相對於素肉而言,運用細胞體外培育技術人工生產的動物源「人造肉」,不僅科技含量更高,其營養價值和食用安全性的前景可能也更加廣闊。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達到90億人,屆時農業產量需要增加50%才能滿足全球人口的糧食需求。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肉類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這將使環境和氣候變得愈加脆弱,從而引發糧食安全問題。
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減少畜牧養殖產業的規模。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球近一半的穀物產量用於畜牧養殖,進而生產肉製品,最後再被人類消費。
如果能省卻畜牧養殖這一環節,全球糧食產量可以再養活70億人。未來由此產生的肉食缺口,或許就可以由「人造肉」填補。
而且,如果能生產「人造肉」來代替部分畜牧養殖的肉類,還有助於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等氣候和環境問題。
有研究顯示,肉製品與奶製品為人來提供了18%的卡路裡與37%的蛋白質,然而佔用了人類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導致土地與水源過度使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人造肉」的生產不會使用飼料,用地和用水也會隨之減少。
走入生活還很遙遠
儘管「人造肉」技術從長遠來看很有意義,但作為產品,目前的「人造肉」距離真正大規模進入人們的生活還很遠。
「人造肉」好不好吃?這可能是很多人對這種「新鮮玩意」最先產生的疑問。
據媒體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營養成分有差異,當前上市的新型素肉產品要模擬出真肉的口感仍比較困難。
動物源「人造肉」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成熟產品,是否美味也絕少有人知道。
但據媒體此前報導,有人試吃過波斯特團隊培育的人造牛肉,認為口感並不好,並沒有鮮嫩多汁的感覺,稱這種肉像「動物蛋白質蛋糕」。
而且,無論哪種類型的「人造肉」,其形態都不是常見的完整塊狀,而是呈肉糜狀。
不過,今年3月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清食品公司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利用牛肌肉細胞培養出了塊狀的「人造牛排」,這種牛排具有像傳統牛排一樣的立體感。但這項技術目前還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
當前「人造肉」行業的主要問題是成本較高,其中新型素肉產品價格稍高於傳統肉製品,尚可被市場接受,但其價格通常也是天然肉類的兩倍左右。
動物源「人造肉」由於還在研究階段不能量產,價格還極高,波斯特團隊2013年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98萬元)。
此外,雖然動物源「人造肉」的生產過程理論上非常安全,但長遠看其仍然存在健康風險。
據媒體報導,肌肉細胞本身的增殖能力有限,一般原代細胞培養10至20代,細胞發生變異轉化成腫瘤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天然的動物肌肉生長於複雜的神經、免疫調節系統當中,這是體外培育的細胞無法做到的。
甚至就連「人造肉」對環境的意義也有質疑之聲。有研究發現,實驗室「人造肉」對環境的影響可能不亞於飼養牲畜。
畜牧業排放以甲烷為主,實驗室「人造肉」的生產過程中主要排放二氧化碳,而甲烷在大氣中的存在時間比二氧化碳短得多。所以長期來看,實驗室人造肉反而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破壞。(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