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小姐姐是一個堅定的素食愛好者,說什麼都不願意吃肉。
前幾天,朋友給她帶去了一包「人造肉」。到底要不要吃這個肉,這個肉對身體有沒有害,讓小姐姐糾結半天。
什麼是人造肉?那還要從人造肉是不是肉開始說起。
雖然人造肉叫做「肉」,但是是不是肉還要和它的製造開始說起。
一般人造肉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讓大豆蛋白或者其他植物蛋白假冒動物蛋白,也就是說把植物化妝成肉。另一種做法是通過人工培育肌肉細胞得到肌肉組織,意思是,肉還是肉。
小姐姐拿出朋友送的人造肉一看,主要原料上寫著:大豆。就屬於前者,把素菜做成肉菜。而事實上,由於培育肌肉細胞的成本極大,一般我們見到的人造肉都是前者,如果不放心,可以學習一下小姐姐看一眼配料表就行啦~
想了解人造肉,不得不認識一下扮演演員——大豆。
大豆之所以能作為人造肉的主要替身,天賦和努力都是有的。因為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約佔其重量的22%~37%,其胺基酸組成與牛奶蛋白接近,在營養價值上幾乎與動物蛋白等同。
而且富含穀類蛋白質缺乏的賴氨酸,是與穀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蛋白,可以稱得上是最具營養價值的植物蛋白。
如果上面那一段都看不懂的話可以看結論:大豆蛋白是非常優質。具有營養價值的植物蛋白,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大豆的15%~20%為脂肪,其中絕大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佔比高達50%,還有不少大豆磷脂。
結論:這些物質對於血膽固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還有研究表明,每日攝入足量的大豆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對骨質疏鬆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大豆的好處這麼多,但是遺憾的是,在中國豆製品的攝入僅僅為10.9克/人,和5~25克的推薦攝入量相差甚遠。這還不算,因為人均收入的提高,大多數居民的禽畜肉類食物的攝入量為90克/人,明顯高於推薦攝入量40~75克。
也就是說,中國人的豆製品攝入太少,而肉類攝入太多了。因此,大豆蛋白製作而成的人造肉,才能以比真肉更高的價格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填補上「均衡膳食」中豆製品的缺口。
接下來視線轉向西方,人造肉的出現也處在相應的社會背景下。 和中國一樣,歐美國家的動物蛋白攝入要更高。尤其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紅肉還被定義為「一類致癌物」,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
其次是一些消費者從環保、動物福利、宗教信仰等角度出發,認為應當減少飼養、屠宰肉用動物。 這些社會因素催生了大量的素食主義者,刺激了植物蛋白的需求,而這些人也需要享用美味食物,人造肉因此應運而生。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由大豆蛋白製成的人造肉和真肉到底有什麼營養上的區別呢? 曾經有人拿人造肉餅和漢堡的真肉餅進行對比,結果人造肉與真肉的蛋白質、飽和脂肪酸、總能量基本上相差無幾。而人造肉幾乎零膽固醇、無激素、無抗生素等優勢可以說是把真肉比了下去。
但是人造肉畢竟是由大豆蛋白製成,其所含有的非血紅素鐵在吸收效率方面明顯低於真肉含有的血紅素鐵,因此每日攝入適量的肉類可對貧血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既然是肉,很多人就會關心它究竟好不好吃,與真肉的口感在色、香、味、質地等有什麼區別。
其實,色香味等相對好解決,通過安全的食品添加劑來模擬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只要添加劑的使用符合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就不會對公眾的健康造成危害。
而質地方面,以目前的技術,肌肉纖維、肌間脂肪、結締組織等帶來的咀嚼感幾乎無法模擬,因此人造肉還僅限於肉餅、肉餡、肉丸等用途。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將人造肉和素漢堡裡的肉餅劃上等號,然而人造肉並不僅僅是西方人腦洞大開的產物。 在中國,大豆蛋白早已被玩出花樣:豆漿、豆腐、豆腐腦、豆皮、豆泡、幹豆腐等等。
如果你覺得這些沒有肉的口感和香味,那麼素雞、素鴨、素肉、素魷魚……色、香、味甚至口感基本可以以假亂真,總有一款能滿足你的味蕾。
總的來說,人造肉也可放心吃,雖然植物以假亂真,但是比真的肉在營養方面要更有優勢。不如從現在開始,每天做到均衡膳食,用正確的營養知識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鍾凱,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刪!
小野,一名逆襲成功的營養師,每天科普美食,用最簡單的食材,陪你遇見最好的自己。你有任何關於健康、養生、減肥、健身等問題,可以留言給我,有問必答!如果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不妨轉發給愛你的人一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