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吳奇: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2020-09-29 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謝江珊

近年,「人造肉」話題持續火爆,備受資本追捧。然而,眼下所謂的「人造肉」是否能真正稱之為「肉」,依舊是市場爭議的焦點。

9月25日,在第三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上,國際著名大分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吳奇發表題為《「素食」和「素肉」之分》的演講,對基本概念作了解讀:「概念必須清楚,名稱非常重要。如果用錯了名稱,長遠而言,對整個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的事業和商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由吳奇創立的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該中心的主要方向為植物蛋白、澱粉以及纖維素的分離、精製和加工,長遠目標是創建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解決中國乃至世界弱勢和貧窮人群的蛋白攝入等營養問題,同時,建立新型健康食品產業。

在吳奇看來,目前市場上所有經過加工和調味的都是「素食」,而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素肉」,可以買回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加工成適合自己和家人口味的菜餚。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深入理解動物肉的分子結構和性能,方可開發和生產出真正可以替代各種動物肉的不同的素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吳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目前其團隊的研究已經取得進展,但具體涉及商業機密,不方便詳述。

素肉和素食的區別在於口感

目前,包括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BYND.NASDAQ,別樣肉客)、Impossible Foods等在內的企業已經推出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所合成的「植物肉」。區別於傳統素食,植物肉以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等作為原料,並添加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的食用纖維製作而成,模擬肉的口感,並通過複合胺基酸賦予其肉的香味。

不過,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業內專家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所謂的植物「肉」在口感上沒有真肉的嚼勁,口感偏幹偏淡,且缺乏粘彈性。

吳奇認為,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人造肉」,不需要用「人造」這一修飾詞。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如果做不出動物肉的口感,那就是「素食」,即使是「素食5.0」,也是素食。

「素食和素肉在中國有著本質的差別,體現在口感上。調味熟的、沒有咬勁的,嚴格來講都是素食。做成一整塊,主婦可以買回家,炒肉絲、炒肉片、紅燒、燉,就是素肉。」吳奇強調,千萬不要有意或者無意將兩者混淆,否則可能一時能夠佔領市場,但長期卻進不了廚房、上不了餐桌,帶來縮小市場的不利影響。

具體而言,傳統素食,大豆蛋白雜亂無序,堆積交聯;如今的素食做得更好,能夠利用擠出機進行低水分擠壓塑造,大豆蛋白不再是雜亂無序的對接。生產出的產品看起來有肉的結構,咬勁和口感高於傳統素食,但大豆蛋白分子只是被部分地整齊地排列了,仍然沒有像在動物肉中那樣延展、排列和交聯,與肉的品質差距仍然很大。

吳奇解釋道,「肉」是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自然地將長鏈蛋白分子排列成微觀有序結構的宏觀組織。如果將植物蛋白分子適當地拉伸、取向和交聯後,形成與動物肉具有相似的結構和口感(力學性能)的組織,那才是肉,稱為「素肉」。「素」意味著來源於植物,就像豬肉、牛肉、羊肉等源於不同的動物。

從分子結構上而言,植物蛋白的大分子鏈較少纏接,就好比一團線團。而動物肉中蛋白大分子鏈是延展、排列和纏接在一起。只有將植物蛋白的每個球蛋白線團適當地延展,最終才能呈現出肉的口感。

從0到1的技術難點

目前,吳奇和他的團隊正在基於大分子物理加工原理,研究和開發如何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解決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的口感問題,研發出真正的素肉。而如何實現蛋白分子從捲曲到拉伸,是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按照吳奇的說法,蛋白分子好比一根橡皮筋,拉橡皮筋,但你鬆開手它就會彈回去。它彈回去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彈回去需要萬分之一秒,那拉伸的速度就要比萬分之一秒快,「這樣就彈不回去了」。

吳奇和他的團隊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的目標是做完整素食,即「可以成塊狀地放在貨架上,顧客可買回家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加工」,而不是目前市面上的植物漢堡肉餡或植物肉餡餃子之類的產品。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數據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將以每年約15.0%的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或將達279億美元。

面對巨大的想像空間,9月8日,Beyond Meat率先表示,將在浙江嘉興建設兩家工廠,以在中國採用「Beyond Meat」品牌生產牛肉、豬肉和雞肉等植物肉產品。

9月22日,香港人造肉公司Green Monday(綠客盟)宣布完成7000萬美元(約4.8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這是近期亞洲植物性食品行業內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

與此同時,國內傳統企業也紛紛開始轉型,如深圳齊善食品、寧波素蓮食品開始生產「人造肉」產品。初創企業同樣來勢洶洶,如星期零和珍肉,分別通過餐飲和零售模式搶佔賽道。

吳奇認為,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做不出比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質量更好的產品,無論如何喧鬧,都只是跟著跑,而無法領跑。中國食品界的產、學、研應該結合起來,做出中國的0到1的拳頭產品。「首先,解決中國百姓人均蛋白攝入不足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  12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特邀中科院院士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 人造肉月餅是風口還是泡沫?
    這與這兩種路線的商業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人造肉是當下食品科技商業化應用落地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其中植物肉的商業化程度又遠高於培養肉。目前在零售、餐飲等渠道,均已有在銷售的植物肉產品,而制約培養肉產品商業化的最大瓶頸就是成本了。美國牛肉碎的價格在9美元/磅左右,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的人造肉餅定價在12美元/磅左右,這個價格尚能被中產階級接受。
  • 探秘人造肉|價格貴過真肉,口感評價不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陳姝 實習生 馬菲對於人造肉,消費者評價如何?深圳商報記者連日走訪了多家在售的餐廳商超,發現消費者評價不一。除了口感,消費者的敏感點在於價格:一斤人造肉的價格,竟然可以買三斤真肉。
  • 人造肉,我們不是造假
    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將要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在躍躍欲試,在豬肉吃不起的時候,人造肉市場即將開啟。可能大家誤以為素食主義者是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其實素食非常注重營養均衡,近些年在英國倫敦以及美國紐約很多人開始流行吃素食。布朗教授不僅僅堅持吃素,而且把吃素當作一項創業項目。在創立Impossible foods之前,他還創立了Lyrical Foods公司,專門用於生產純素的奶酪。這種奶酪是用杏仁和夏威夷果榨汁製作的,這種奶酪不僅環保,而且更加健康。
  • 人造肉的意義我們都懂,但它可能走錯了路 | 愛範兒
    圖丨肯德基、星巴克中國、棒約翰官方微信公眾號我們今天說的「人造肉」,包括植物肉、細胞肉等一系列蛋白質來源,用於替代傳統的肉類蛋白。人造肉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新概念,試探性的產品你早就能在淘寶上買到了。目前你能買到的「人造肉」基本都是植物肉:將豆類蛋白經過高溫、高壓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並用合成血紅素等模擬肉類的顏色、風味與肉汁等特性。
  • 宜家推出人造肉產品 能否俘獲中國胃?
    而這只是植物蛋白商品計劃的開始,宜家計劃在2022財年結束前,將植物蛋白商品在宜家餐廳的餐飲銷售額佔比拉升至20%。  從2019年起,人造肉概念就在資本市場及海外零售市場持續火熱,2020年,人造肉全面試水中國市場。不過,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人造肉仍是個新概念。  1  人造肉 大勢所趨?
  • 「人造肉」,食品行業最熱門的詞彙之一,英語裡怎麼說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人造肉」這三個字突然在世界上大熱。國內一些食品生產企業,也紛紛拋出研發人造肉的消息,絕對算得上是食品行業的熱門詞之一。Impossible Foods甚至提出到2035年人造肉要完全取代動物肉。素食產品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為什麼現在才吸引這麼多人的眼球?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大家逐漸接受了肉類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忠告。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問世!吃貨三連問:能吃嗎?怎麼吃?好吃嗎?
    來,我們一睹國內第一塊「培養肉」真容↓↓  5克,還不夠塞牙縫吧!  有網友就問了,這種「培養肉」能吃嗎,啥時候能上市?價格咋樣?  「人造肉」和「人造肉」不一樣  當我們在說「人造肉」時,我們在說啥,這個問題十分關鍵。
  • ...FIELD獲數千萬融資,中國人造肉領域創業公司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就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來看,星期零的本次融資,是國內人造肉創業公司中目前金額最高的一輪融資。同時,投資方也是國內一線投資機構和國外人造肉和替代蛋白領域的知名投資機構。1、產品與研髮根據星期零創始人自述,星期零成立前,團隊為了測試人造肉在國內的市場反應,在2018年10月開了一家名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來餐廳,首家門店位於深圳,目前青苔行星經常處於大眾點評深圳素食熱門榜的第一,平均客單價約為90元。不過是否是專門為了做人造肉而開設青苔行星,值得考證。
  • 全食超市 CEO:「人造肉」有利環境,無益健康
    北京時間22日消息,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聯合創始人兼CEO約翰•麥基(John Mackey)表示,以植物為基礎的「人造肉」對環境有好處,但對你的健康不利。麥基是一名素食主義者,堅持素食飲食已經20多年。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相信植物性肉類對健康的好處。「其中一些(人造肉品牌)非常受歡迎,現在風靡世界,如果你看一下成分,它們就是超級高度加工的食品。」麥基說道。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同時,人造肉的出現也能緩解由於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目前,雖然人造肉前景被看好,但要走上餐桌,還要克服種類單一、價格偏高等問題—— 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多家中外企業的人造肉產品集中亮相,引起公眾關注。
  • 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新社合肥12月20日電 題: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新社記者 吳蘭  2013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19日正式對外發布,中科院新增選院士53名,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51名。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亮相 具體菜單內容有哪些?
    原標題:星巴克人造肉菜單具體菜單內容有哪些?4月21日據CNBC報導,星巴克將於本周周三在中國菜單上首次亮相與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合作推出的產品。這也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國推出人造肉產品。星巴克將在中國推出人造肉產品本次星巴克一共公布了三款用Beyond牛肉替代品製作的菜餚,另外兩種則來自香港公司Omnipork豬肉替代品製作的菜餚。除此之外星巴克還將提供燕麥燕麥奶作為中國消費者的非乳品替代品。來自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等公司人造肉產品已經成為目前不少連鎖餐飲企業的一種原料選擇。
  • 澳大利亞公司用袋鼠、獅子研發人造肉!獵奇背後,誰會願意買單
    報告還指出:與傳統肉類相比,細胞肉具有優勢,它們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只是時間問題。該公司擴大資金投入,證明還是有市場支持的。當然,獅子細胞肉、袋鼠細胞肉等產品受眾畢竟還是極少數,那麼細胞豬肉、細胞牛肉已經在市場中頻繁出現了。
  • 素食肉類,地球的「福音」?
    素食肉類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素食肉類,簡單而言就是看起來、吃起來像肉的肉類替代品,也叫做人造肉,但是這和假牛肉、假羊肉可不同。它正在歐美國家悄然興起,成為食品科技界的新寵。那麼這些素食肉類到底是什麼呢?
  • 素食快餐火爆 既健康又環保?
    我拿著一袋熱氣騰騰的素食漢堡——「不可能華堡」,走出漢堡王快餐店時,一位女士將一張塑料代金券塞進我手裡:「除了香腸早餐三明治,你吃過Dunkin』 Donuts快餐店的甜甜圈嗎?……它是無肉的!」在美國紐約曼哈頓,Dunkin』 Donuts快餐店正在推廣無肉三明治,該三明治使用的是人造肉類。
  • 過億資本跑步進場,人造肉憑什麼打動「中國胃」?
    如今人類已經掌握技術通過提取植物中(如大豆、豌豆)的蛋白,經過加熱、冷凍、加壓等工序將之重新組合,做出味道、口感、外觀逼近真實肉品的「擬真肉」,俗稱為「人造肉」。實際上,目前的「人造肉」在行業內更容易被稱為「植物基人造肉(簡稱為植物肉)」。
  • 【健康】「植物肉」概念又來了?它和一度風靡的人造肉有何區別?
    顧名思義,他是通過人工手段造出來的肉,目前人造肉有兩種,一種是是通過人工將植物蛋白、植物纖維、植物油、調味料和營養素重新組合排列製成的植物人造肉。植物人造肉被視為前景廣闊的產業,目前在美國最知名的兩大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和Beyond均屬於此。
  • 麥當勞&「人造肉第一股」,是環保主義還是資本遊戲?
    2013年BBC曾直播細胞培養肉試吃會,當時的一塊漢堡肉就價值33萬美元...... 儘管當下比較主流的人造肉是「植物肉」,但從長遠看,「實驗室培養肉」無疑代表人造肉的未來。
  • 美國推「中式」人造肉,豆腐為何成了「大敵」?
    近日,《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知名植物漢堡製造商別樣肉客(Beyond Meat)推出一種旨在打入中國市場的新產品——植物性豬肉糜,然而這款「肉糜」將面臨一個古老的對手——豆腐。  豆腐究竟有什麼魔力,會讓國外高技術食品企業如臨大敵?我們應如何看待即將進入中國的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