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公司Vow Food宣布了他們的一項計劃,他們將利用獅子、烏龜、野牛等非養殖動物的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出細胞肉。
資料來源:https://www.plantbasednews.org/news/australian-company-create-cell-based-meat-from-exotic-animals
去年,這家初創公司就推出了他們的第一個商品——袋鼠細胞肉餃子,於19年4月投放到了市場,今年公司投入更多資金,將技術升級,去培養品種更多,更優質的細胞肉。
就像公司聯合創始人諾阿克史密斯(Noakesmith)說道:他們的產品將創造「食品的新類別」,提供「獨特的烹飪體驗」,從而吸引「不同的消費群體」。
這麼獵奇的產品,誰會去嘗試?我聽到名字就是大寫的拒絕!
但是Vow拿出了全球諮詢公司AT Kearney的一份報告,其中顯示到2040年,將有35%的肉來源於實驗室培養皿。
報告還指出:與傳統肉類相比,細胞肉具有優勢,它們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只是時間問題。該公司擴大資金投入,證明還是有市場支持的。
當然,獅子細胞肉、袋鼠細胞肉等產品受眾畢竟還是極少數,那麼細胞豬肉、細胞牛肉已經在市場中頻繁出現了。
細胞肉(也稱養殖肉)是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員將人造肉分為兩種,另一種就是純植物成分製成的植物肉,今年算是C位出道,也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而細胞肉的境況很尷尬。
19年12月,以色列Aleph Farms公司研造的一款實驗室牛排
並非源於植物,而是採用自動物的造血幹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養出肌肉組織,從而形成一塊肉;雖來自動物,但它又沒有發生屠宰行為,也不需要大量養殖,對環境健康友好。
所以細胞肉不涉及屠宰,但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食。在我看來,非素食者有傳統肉類可選,素食者的飲食非常豐富多彩,現在於兩者之間又有植物肉可以選擇。
植物肉產品
如果日後因為思想的轉變,或者考慮到動物權利、環境因素、健康問題等,非素食者轉素,自然對肉類有了不同的看法。
那麼細胞肉誰會來買單?
首先可以確定,高昂的研究費用註定了細胞肉的不平凡,目前絕大多數人負擔不起這個價格。2013年,英國有人吃下一個天價漢堡,價值高達25萬英鎊(約人民幣236萬元),就是因為其中那塊細胞肉。
美食家正在媒體前試吃,測評人員之一的Hanni Rützler說道:肉的味道濃烈,跟真肉像,但沒有那麼多汁,有調味料好點。(聽上去很一般)
在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雖然這塊肉只有5g,但是意義非凡。
周光宏教授展示國內第一塊培養肉 (圖片來源: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眾號)
其次,由於傳統畜牧養殖方式承載不起過度人口的消耗,各種肉類替代品將在日後佔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假設細胞肉要走進千家萬戶,那麼它的價格肯定要與大眾消費水平持平,這就意味著要有市場需求的支持。那這個過程需要多久?沒有定論。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分享
------傳遞愛,和平會隨之而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