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oodPlus Sean、Turo
編輯|海楓
星期零獲得數千萬融資,並且由國內一線風險投資機構以及國外一線植物基與人造肉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共同投資,這次投資事件背後內含深意,也有可能中國人造肉市場以此產生新的市場格局以及改變中國人造肉領域早期投資的走向。
星期零STARFIELD人造肉產品做成的食譜,圖片來源:星期零STARFIELD
根據經緯創投微信公眾號近日推送的文章,中國植物基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以下簡稱星期零)於3月12日宣布完成數千萬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經緯中國、愉悅資本、美國專注於植物基的投資機構New Crop Capital(下簡稱NCC)以及Dao Foods International,其中經緯中國為天使輪領投方,New Crop Capital、Dao Foods International為天使輪跟投方,而愉悅資本為星期零STARFIELD Pre-A輪融資的唯一投資方。
值得注意的是NCC是一家美國農業和食品科技投資機構,在替代蛋白、人造肉領域非常專注,是Beyond Meat、Memphis Meat等人造肉明星公司的早期投資者,此次投資也是NCC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投資。
根據工商數據顯示,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5月。目前星期零的主要產品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的植物型人造牛肉,在銷售上,星期零目前與棒約翰、奈雪的茶等一些線下餐飲品牌推出合作款產品,也和拉麵說等一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產品。
星期零表示,本輪融資的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以及市場推廣,接下來不僅限於牛肉,像魚肉、雞肉、豬肉等類別也將是研發的方向。
就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來看,星期零的本次融資,是國內人造肉創業公司中目前金額最高的一輪融資。同時,投資方也是國內一線投資機構和國外人造肉和替代蛋白領域的知名投資機構。
國內人造肉企業融資情況,來源:烯牛數據,製作: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New Crop Capital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農業和食品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專注於替代蛋白食品領域,由Bruce Friedrich、Chris Kerr和Nick Cooney於2015年成立。
其中,Bruce Friedrich也是The Good Food Institute(GFI)的創始人,GFI是美國一家專注在人造肉領域的創新機構,主要面向傳統肉類食品的各種替代解決方案進行研究分析和行業交流、諮詢和營銷服務,目前同時關注植物基人造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兩個方向。
NCC最早的一支2,500萬美元的基金啟動於2016年,當時的投資階段是天使輪、種子輪、A輪,金額從5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不等。NCC剛成立就對幾家後來的明星公司進行了投資,包括累計融資高達1.8億美金的細胞培養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以及植物基人造肉領域的上市公司Beyond Meat(在Beyond Meat上市時我們曾對這隻「人造肉第一股」進行過解讀,點擊這裡查看上、下)。
根據Investsize的信息,NCC在2018年12月又啟動了一支1億美元的基金,這支基金的出手金額比原來的大,但是投資階段絕大部分還是集中於天使輪、種子輪、A輪。
New Crop Capital啟動第二支基金後的投資情況,來源:Crunchbase
根據NCC官方的信息,NCC目前已經投資超過30家替代蛋白公司,遍布全球,投資範圍包括細胞培養型人造肉、植物性人造肉、植物基乳、植物基蛋,投資組合中也包括了少數健康飲食相關的服務平臺,NCC的投資組合可以點這裡進一步查看。
New Crop Capital的投資組合(部分),來源:New Crop Capital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NCC在這輪融資中是通過Dao Foods International對星期零進行投資。NCC是Dao Foods的創始股東,根據Vegconomist的報導,Dao Foods在成立後作為NCC在中國人造肉市場的投資收購的獨家顧問。
針對星期零此次獲得大額融資,有什麼值得深入思考與分析的話題:
①、星期零如何吸引到國內一線機構和海外人造肉專業機構的注意,並完成了目前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中最大一輪融資?
②、如果說星期零這輪融資案例向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市場傳遞出一些信息,那麼又應該如何對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的機會進行合理的判斷、分析、把握?
本篇Daily文章中,我們將先對星期零這家公司進行剖析,並結合美國人造肉公司和整體品類發展的案例和一起啟發,將星期零這家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放在整個中國人造肉市場中進行探討,對中國人造肉市場的創業投資做出一些分析、思考。
一、在中國的人造肉市場中,星期零這家創業公司是怎麼做的?
整體來看,星期零經歷了一些產品研發上的迭代,已經有直接推向市場的產品。目前主要基於一些合作的餐飲渠道以合作產品進行小範圍的銷售,也有一些與食品消費品品牌產品合作的嘗試。這在整個中國的植物基人造肉領域是並不多見的。
國內一些人造肉企業的產品情況(部分),整理製作: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人造肉創業技術門檻較高,公司需要前期在研發、供應鏈上花較多功夫,才有機會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這也是早期很多人造肉公司在實際的商業化上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1、產品與研發
根據星期零創始人自述,星期零成立前,團隊為了測試人造肉在國內的市場反應,在2018年10月開了一家名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來餐廳,首家門店位於深圳,目前青苔行星經常處於大眾點評深圳素食熱門榜的第一,平均客單價約為90元。
不過是否是專門為了做人造肉而開設青苔行星,值得考證。但不可否認的是,開設一家具有現代風格的素食餐廳,能夠幫助星期零很好的把握植物性的飲食方式以及年輕消費群體對人造肉的看法與消費態度等,也可以依託於餐廳做很多人造肉在產品以及食譜上的測試。此前我們在FoodPlus Weekly文章中就有專門分析過星期零,當時也分析了星期零值得關注的原因。
青苔行星在大眾點評深圳素食熱門榜上常排第一,來源:大眾點評
青苔行星大眾點評店內推薦榜的Top 10,來源:大眾點評
從大眾點評的網友推薦Top 10可以看出,青苔行星雖然是一家素食餐廳,但是口味並沒有一般素食餐那麼寡淡,調味比較「重口」——麻辣、椒鹽、咖喱、冬陰功、鹽焗,而「素」主要體現在菜品中使用的植物肉、植物蛋上。
值得關注的是,青苔行星早期在店內直接售賣Impossible Burger,菜品中使用植物蛋則來自於美國植物蛋品牌Just。這種積極引入美國人造肉和替代蛋白的產品,並融合到自有素食餐廳的嘗試就當前中國人造肉市場的發展水平是值得肯定的。這一方面給予了星期零團隊更好接觸、搜集、分析中國用戶反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直接有利於了解國外相對領先的替代蛋白產品,分析其優勢短板,用於自己的產品研發。
在青苔行星的經營過程中,團隊還發現「70%的顧客並非素食者」,且對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產品的口感口味來說,搭配其他食物作為一道菜的方式更容易被國內消費者接受。以此,團隊認為「如果採用適當的方式,國內的消費者是可以被教育的」,這和我們此前分析過的Beyond Meat的受眾也是並非純素食者而是更大眾的人群內在邏輯相似。
產品研發方面,星期零官方宣稱已經和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李健博士達成合作關係,李健博士的實驗室團隊將與星期零合作研究植物肉風味解析問題,計劃在 3-6 個月之內在風味上有所突破,將植物肉產品再往前推動一步。據介紹,李健博士主要從事食品風味方面的研究,承擔了 GFI 全球 14 個植物肉和細胞肉前沿課題之一,亞洲範圍內僅此一人。而國內另一家人造肉創業公司珍肉同樣與李健博士達成了合作關係。
對於起步階段的創業公司而言,自己設立實驗室、建立研究團隊的資金和人員門檻是很高的。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是現在人造肉乃至食品消費品領域和一定的技術、科技進展有關聯領域比較通用的做法,這點不僅是創業公司,可口可樂等一些大公司、巨頭也在推動公司外部的研發創新合作。
根據NBT的報導,2019年9月星期零推出1.0版本人造肉,通過提取植物蛋白以及香精香料模擬牛肉口感,製作植物基肉丸、肉碎。2019年12月,「星期零」又推出2.0版本人造肉,去除香精,主打天然植物蛋白風味。
青苔行星的1.0版本產品,來源:青苔行星官網
星期零的產品採用紅甜菜調色來模擬肉的血色。而國外的產品中,Beyond Meat的產品採用甜菜根中的紅色色素;Impossible Foods使用大豆血紅蛋白(即血紅素)作為色素添加劑,這種含鐵分子能賦予肉類味道和香氣,Impossible的產品也評價為是目前市面上人造肉產品中口感口味最接近真肉的。
2、供應鏈與生產
供應鏈和生產方面,根據36kr的報導,星期零宣稱擁有五條人造肉生產線,年產量可達 20,000 噸,生產全流程均採取自有方案,在大宗採購的條件下(團隊沒有表示具體的量需要到多少),星期零「目前的產品生產成本介於豬肉和牛肉之間」,在推向市場時不會太受價格制約。同時根據36kr報導,星期零的原材料來自於素食大公司鴻昶生物(系中國臺灣地區老牌的素食原料供應商松珍的大陸公司),而此前也有相關報導表明鴻昶將入股星期零。
背靠產業幾乎成為國內人造肉企業標配,除了星期零外,珍肉的人造肉月餅也是由國內豌豆蛋白企業雙塔食品提供植物蛋白原料(此前雙塔也發布公告將和珍肉戰略合作)。在目前人造肉創業公司面對供應鏈、研發、資金等眾多門檻的時候,與行業大企業,尤其是上遊大企業達成深度合作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參考之前雙塔和珍肉的戰略合作框架,雙方將在植物蛋白肉領域合作與創新,並嘗試進行聯合市場開拓、推廣及產品營銷。可見合作不僅限於原材料供應,可能會涉及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層面。原本以原材料供應為主要業務的產業鏈上遊大公司,通過和人造肉消費品創業公司的合作,其在資金、供應鏈等方面積累的實力,有機會通過這種合作進入到產品端甚至銷售端,推動中國人造肉消費市場的一些變化。
目前市面上的植物基人造肉的產品中,原材料主要有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兩種,豌豆蛋白具有營養成分更豐富、避免脹氣、價格相對穩定等優勢,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的主要原料都是豌豆蛋白。
根據鋅財經的信息,國內的許多食品的副產品都是豌豆蛋白,比如粉絲,因此產量比較大。這些副產品可以通過設備提純用於製作植物肉,對比國外,國內植物基人造肉企業在成本上具有優勢,珍肉的首批植物肉產品就是通過與粉絲企業合作,在粉絲企業較多的山東地區完成生產。這個成本上的優勢,相比起國外的企業目前的產品的定價(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價格競爭力),國內這些公司或許有一定機會基於成本控制,通過較低的價格來教育市場。
3、渠道與市場普及
而在渠道方面,目前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等美國人造肉領域比較領先的公司的經驗告訴我們,線下餐飲渠道是人造肉當前階段一個重要的求點。也可以看出包括超級零在內的國內的人造肉創業企業也正在往這個方向嘗試。
Impossible Foods一直主打下線餐飲渠道。而早期主打零售渠道的Beyond Meat,2018年餐飲渠道相較於2016年增長了868%,貢獻了Beyond Meat 42%的營收來源;在2019年餐飲渠道已經超過了零售渠道,佔比51%。
Beyond Meat按渠道劃分的收入來源,來源:Beyond Meat財報
星期零植物肉產品上市後,首先與奈雪展開合作,於奈雪全國旗艦店夢工廠上線了Starfield-未來漢堡、Starfield-綠星漢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此外也有與北京網紅餐廳ZeroGo、上海網紅餐廳悅璞食堂、腸粉餐廳紅荔村、知名披薩餐廳棒約翰合作推出菜品,詳情請見下表的歸納。
星期零目前在線下餐飲渠道的產品情況(部分),整理製作: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星期零的線下餐飲渠道拓展,有西式也有中式,有網紅餐廳也有大眾快餐店,還有新式茶飲烘焙連鎖,而且都是以單獨推出合作款產品的方式進行。可以看出團隊還是具有一定的線下業務BD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同時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團隊的產品體驗是得到了一定B端渠道認可。
按照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國外「前輩」經驗,從素食餐廳、高端餐廳入手,逐漸發展規模更大的連鎖快餐餐廳和平價餐廳,是人造肉逐漸教育、打開市場的一個路徑。其中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漢堡王、卡樂星、肯德基等知名連鎖品牌的合作案例也告訴我們,在這些渠道推出特色聯合產品,不僅有利於品牌營銷和消費者教育,也有機會藉由部分門店、區域的成功經驗,拓展到更多連鎖門店,快速打開市場。
相較於餐飲渠道,人造肉品牌和產品要想進入大眾零售渠道,並在這些渠道和場景紮根下來,目前難度更高。Beyond Meat目前靠持續的研發、供應鏈投入不斷優化產品體驗,並以Beyond Burger等符合美國大眾消費習慣的產品,在沃爾瑪等大眾渠道生存下來。而在中國市場,普通消費者很難直接在大眾零售渠道買到相應的產品。
目前中國創業公司的一個通常的嘗試是在電商進行試驗。包括上市公司金字火腿等在小米等電商渠道發布產品,以及珍肉此前在天貓發布的限量產品(目前已經下架),其中香港公司Omnipork相對較全面,也是常規上架產品。
而星期零的思路,則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2019年12月底,星期零聯合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發起「未來停泊站」的品牌嘉年華活動,星期零在展會上展示了與拉麵說合作推出的重慶小面與意式肉醬面。此外,星期零與江南粽子企業中華老字號儲老大合作推出人造肉為原料的粽子,大膽選擇在中國傳統食品品類,融入人造肉材料。
星期零與拉麵說合作的產品,來源:星期零官方微信
依託有一定基礎的食品創業品牌或是老字號品牌,將人造肉元素適度融入到這些品牌先有的產品形態中,並藉助這些品牌自己有的渠道、用戶基礎推向市場。這種做法相較於一開始花大量的資金、人員一個個鋪渠道,顯然更體現了中國創業公司的靈活性。
整體來說星期零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在人造肉發展滯後的中國市場,目前已經有一定的商業化進展,綜上總結下來有下面一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1、產品上,選擇植物基人造肉路線。植物基人造肉是目前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一種產品路線,也有不少現有的產品、供應鏈可以參考。目前美國的植物基人造肉已經大體走過初期研發階段,進入市場拓展、研發提升、供應鏈優化並行階段,相比較之下細胞培養人造肉還處於實驗室突破階段,需要攻克如何降低成本以及大規模生產、食品安全等難題;
2、研發上,星期零與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外部R&D資源,其中與李健博士在植物肉風味解析上合作,後者是亞洲少有的GFI全球植物肉前沿課題的研究者,星期零在研發上其實也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植物基人造肉已有的技術水平;
3、供應鏈上,和素食大公司鴻昶生物合作,除了在原材料供應上直接利用老牌公司的基礎、規模效應和質量優勢,參考國內珍肉等其他創業公司和大公司合作案例,這種合作還可能會涉及到產品、研發甚至推廣層面;
4、渠道上,重點和一些線下餐飲連鎖品牌合作,用合作產品的形式先小範圍在市場上推廣,同時也和一些食品消費品公司合作,進入一些零售場景。這種做法門檻更低,也可以相對低成本地積累反饋、教育市場;
5、團隊具有線下植物基餐廳經驗和基因。團隊在2018年10月開了一家名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來餐廳,並將Impossible Foods、JUST等美國替代蛋白產品大膽融入菜品,積累了一定的市場反饋和對領先品牌的感知。
總的來說,星期零在中國的人造肉創業公司中,有一定的領先地位,這主要體現在目前有了直接面向市場的產品,且通過線下餐飲、食品消費品品牌聯名合作等形式快速推到了一些場景中,進行了一定的小範圍試驗。同時,團隊此前線下素食餐廳的基因和經驗在品牌、產品塑造和消費者感知上,也是加分項,加上目前也整合、利用了一些外部的供應鏈、研發資源,整體在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中,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化優勢的。
但也要看到,星期零仍然是一家十分早期的創業公司。即便是在做人造肉這件事情上,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沒有一款直接面向大眾消費者且經得起驗證的終端產品,目前也沒有足夠的穩定渠道來支撐未來高速增長,且公司研發實力相對較弱,導致產品上的突破預期不明確。
二、中國人造肉市場的創業投資:行業發展關鍵點與創業公司判斷邏輯
上面我們從星期零這家公司出發,對基本面和業務的一些情況進行了梳理分析,並將星期零這家公司放在中國市場中,結合了美國人造肉市場和玩家的一些情況對比,進行了討論。
在36Kr近日關於星期零融資的報導中,作者也提到了愉悅資本、經緯中國、New Crop Capital等本輪投資方,相關投資人對星期零及人造肉市場的一些判斷和理解如下:
1、愉悅資本提到了對「運用創新的技術」,「以更高質量的食物改善中國人的餐桌結構」的方向看好,並認為「星期零的人造肉建立在紮實的研發基礎上,有更好的味道、口感和營養成分,吃飽、吃好、吃健康,在這個領域做了有成效的探索」;
2、經緯中國則提到了「替代蛋白的供給變革了人們傳統的消費方式「,」非常看好替代蛋白在未來的潛力」,認為「星期零作為這個領域的領先企業,產品迭代速度快,所生產的植物肉在外觀和風味上,與真肉近乎一致」;
3、在全球替代蛋白投資上頗有經驗的New Crop Capital則直接表示「我們相信植物基作為肉類替代品在中國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
從這些機構的一些投資邏輯中,可以看到對中國植物基人造肉、替代蛋白市場未來發展的普遍認可,以及在這個對方向的判斷邏輯,即這些機構對於賽道中相對領先、質地好的標的的判斷思考:產品是人造肉創業的關鍵要素,通過優秀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能力,推出在口味、營養、健康等個方面有優勢的人造肉產品,在當下中國人造肉市場構成競爭力。
那麼,從創業投資的角度進行思考,怎麼判斷人造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邏輯,這背後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對於相應的投資機會,又應該怎麼思考和把握?
我們認為,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先研究清楚下面2個問題:
①、人造肉在中國的發展想像空間到底有多大,人造肉最終能發展成什麼樣的市場,其中重要的市場發展推動因素是什麼?——這裡探討的是對人造肉這個賽道的判斷和邏輯。
②、對於中國市場而言,人造肉創業公司的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怎麼對一家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的投資價值進行準確判斷?——這裡則探討的是對賽道內公司的判斷邏輯。
這裡特別說明的是,當前人造肉市場發展的兩個大流派——植物基人造肉和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在產品研發、供應鏈發展程度和商業化發展水平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各自在未來想像空間、以及實現這些想像空間需要的時間預期上也有不同。
本文我們重點探討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星期零等一幹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對應的植物基人造肉市場,以及其背後對應的植物基替代蛋白市場。以下提到的人造肉市場等相關探討,若無特別說明,均特指植物基人造肉。
對於目前在產品落地、商業化進展更加初期的實驗室細胞培養人造肉的相關分析和思考,則可以參考我們去年在食品創投洞察的系列Daily文章,將會在近期發布在食品創投洞察 by FoodPlus的公眾號上,敬請關注。
在我們去年發布的《關於人造肉:發展,想像空間,結構性機會,以及在中國的創業投資思考》Insights文章中,我們對植物基人造肉市場未來發展的想像空間進行了分析,並指出植物基人造肉要突破市場發展天花板,需要從素食等小眾飲食趨勢驅動的垂直市場,發展成面向大眾肉類甚至蛋白質消費市場的一種新的選擇。
植物基人造肉市場未來發展的想像空間——三個層次,製圖: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因為,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人造肉要發展成一個規模足夠大、天花板足夠高的市場,就必須思考走向大眾化——也就是如何替代傳統的肉類市場這個核心問題。
對此,無論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美國人造肉領域中相對發展較快的公司,還是星期零等中國創業公司,在產品層面的思考路徑都比較相似——通過研發、供應鏈投入,把以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的植物基人造肉做到儘量「接近」傳統的肉類產品,這裡包括了產品的口味、體驗、營養,也包括了價格。
然而,從實際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植物基人造肉要「替代」傳統肉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人造肉和植物基食品市場消費基礎相對較好的美國市場為例,目前營收規模最大的品牌——已經上市的Beyond Meat,儘管營收在2016年以來經歷了超過100%高速的複合增長,其2019年全年的業績也僅2.97億美元。
Beyond Meat2016年以來分期營收情況及增長,整理:富途牛牛
相較而言,泰森食品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424.05億美元,Beyond Meat目前的規模僅為後者的0.7%。體量的差異一定程度揭示了目前市場覆蓋面的差異性。
儘管人造肉公司在今年來吸納了大筆資本,但從整個肉類的消費端來看,消費傳統(來自動物的)肉類消費仍佔據絕對優勢,且短期內難以撼動,這暗示著至少從當下來看,植物基人造肉要「替代」傳統肉類打開品類天花板,在消費端還沒有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機會。
當前,人造肉在中國,仍然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小眾市場。那麼,從早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對於這個方向的投資判斷,主要基於對市場未來增長的預期——人造肉市場在中國增長基數小,在資本的推動下,有一定比例的增長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而這個方向更重要的發展預期,是中國的人造肉是否有機會藉由一定的發展因素推動,迎來自己的結構性爆發?如果有機會,這些導致結構性變化的機會點在哪兒?又如何把握?
這種市場的結構性發展,按照未來一定發展時間的長短和階段,有下面兩種預期:
1、如果從中短期的未來(3-5年以內)來看,人造肉發展成一種在健康營養、口味體驗、甚至文化意義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消費選擇與飲食文化,抓住一部分對這些屬性更加重視的群體進行不斷拓展,有機會發展成一個大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新品類;
2、如果從中長期、長期(5-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視角來看,中國人造肉市場最終的想像空間提升,還是要來自對傳統肉類的「替代」,或者說,發展成一種更優質、更主流的蛋白質選擇。這需要在整體產品體驗、價格等各個方面和傳統肉類相抗衡,且要形成自己的突出優勢;而供應鏈效率提升、市場培養教育方面,作為一個發展歷史很短的品類,則還需要做很多額外的工作。但一旦實現這些突破,人造肉可能直接進入萬億肉類消費市場的競爭中。
從中短期來看,中國人造肉的早期投資,很多地方其實並沒有美國市場那麼「性感」——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美市場端的差異,導致人造肉在中短期未來發展預期有很多不同。
確切來說,健康、天然、社會環境等考慮,已經發展成為美國食品飲料消費的一些相對普遍的要素,植物基消費趨勢近年來在美國大眾消費市場也有一定的發展。甚至我們可以從植物蛋白飲料在美國的發展水平、近年來植物基冰淇淋、植物基酸奶的快速發展,以及這些創新產品、品牌背後反映的消費需求中推測,植物基替代蛋白趨勢在一些主流品類中已經有了部分驗證。這些市場底層的消費因素,構成了人造肉在美國具有相對良好的發展土壤的核心。
這些消費者對植物基背後健康、天然、生態社會環境的認可和理念,目前在中國還沒有滲透到大眾消費市場中。這背後有消費水平發展的高低的問題,也有消費文化歷史的因素。也就是說,人造肉在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適宜生長的土壤,沒有找到大眾市場消費者購買人造肉的合理理由。
所以,中短期的人造肉市場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從實際消費需求上找到面向中國消費者的可靠產品價值。從目前中國市場的消費基礎來看,當前人造肉的價值點不在於社會、生態環境優勢(這些理念短期內在中國不具有大眾消費層面的普適性),而在於通過植物基人造肉在健康、安全、營養、口味綜合體驗和一定文化意義要素上的特色塑造。
人造肉如何找到中國消費者關注的價值點,製作:FoodPlus研究分析團隊
從當前中國市場的可能性來看,人造肉的價值塑造關鍵,在於把產品本身的一些特點,從健康、營養、品質等方面進行塑造,構成一種消費選擇。這種選擇,可能會現在一線城市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健康品質的人群中得到拓展、滲透。而這部分人群的價格敏感度相對低、對新生事物接受度也較高,這對於短期內人造肉成本較高、推廣有一定門檻的情況也比較適宜。
同時人造肉在一二線城市普及,結合在歐美成為一種逐漸走向主流的飲食,這兩個因素結合到一起,有可能在中國掀起一波新的飲食文化潮流,如果這種新的飲食文化潮流能夠被帶動起來,也會加速中國人造肉的普及以及市場滲透率的提高。
從創業公司角度,這種塑造,不僅對研發、供應鏈和產品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也需要創業公司在品牌塑造、消費者溝通,以及具體到渠道選擇、合適的場景摸索上做出適當的判斷。
如果一家中國的人造肉公司,在下面一些地方有意識、並有自己的嘗試且做的還不錯,這家公司就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1、研發上,針對人造肉的口味體驗、營養結構、安全性和健康性有意識在進行提升,並且通過自建或者合作的方式(比如和知名的食品高校研究所、商業公司研究機構、食品調味工業研究機構甚至烹飪機構等合作),有足夠的R&D資源和能力可以支撐起這種提升。這些是構建起人造肉在短期內有機會走向較大市場的基礎;
2、產品上,除了基本的口味、營養、品質提升,需要找到一個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形態,這背後需要較好的產品創新能力和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感知能力。美國人造肉普遍採用的肉餅、肉沫設計是符合美國家庭肉類消費習慣的形態,在中國基礎不同。中國人造肉如果能在健康、營養、品質、美味的基礎上找到有中國特色、品類基礎好、且能強化這些特點的品類形態,則會推動這個市場的想像空間。其中人造肉的零食、以人造肉為材料的3R食品和方便食品值得考慮。
3、渠道和銷售上,找到適宜人造肉的特色場景。不可否認地,餐飲渠道是人造肉在中美當前階段的重要渠道,依託餐飲、尤其是連鎖品牌餐飲,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人造肉產品,確實能推動人造肉的市場教育和銷售提升。但同時,中國的人造肉公司也需要思考在產品形態創新的基礎上,在零售渠道推出相應產品的可能性,從而才有可能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其中,依託健康、品質、美味、營養的特點,找到更多直接面向消費者做面向一些垂直人群(如男性、兒童、女性、運動健身人群)等角度進行塑造,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4、市場營銷、品牌塑造和消費者互動上,依託健康、品質、美味、營養的需求,先從一部分消費者的健康、品質生活方式的打造入手,把人造肉產品和人造肉品牌往積極、時尚的生活方式、理念角度打造,有助於在當前階段推動人造肉消費在中國年輕一代消費群體中的落地。
從更長的時間來看,人造肉在中國的市場發展潛力和想像空間,和美國市場是一致的——在萬億肉類消費市場中,佔據重要甚至主流地位。而這種預期的可能性,來源於下面一些因素的推動:
1、技術進步和規模化帶動人造肉長遠優勢的顯現。人造肉在前期通過健康、品質等產品特點,以及一些重點的場景、品類找到落地機會後,基於市場需求推動,在供應鏈規模、效率上有較大提升空間,從而帶動人造肉成本降低、同時技術研發投入和突破,也有機會在提升體驗的同時降低成本,和市場端需求彼此形成正循環。而當前較高的研發、生產成本則是人造肉推向大眾市場的重要阻礙,這些因素因為規模化逐漸解決後,人造肉走向大眾市場的產品基礎將逐漸具備。同時,人造肉採用植物材料,本身的成本是比傳統肉更低的,在供應鏈效率提升的基礎上,這種長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有機會對傳統的肉形成價格/品質雙重優勢,從而推動這種替代關係的發展。
2、中國消費水平的持續提升和消費理念的變化,帶動人造肉的消費需求提升。美國當前的消費水平發展和背後已經形成的消費理念,可以作為中國之後發展的一個參考。在整體消費水平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中國消費者在飲食消費中的生態、環境、社會關注會進一步加強,這些理念又會讓植物基人造肉相較於傳統肉類的價值優勢凸現出來,帶動人造肉需求的提升。
3、資本的推動和催化。從美國人造肉整體市場的發展來看,資本確實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尤其是從人造肉玩家在技術突破、供應鏈建設及市場教育層面的資金需求來看。如果排除資本基於未來增長可能性對人造肉的看好,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完全基於有機增長和市場爆發可能性來實現人造肉品類的發展,整體周期會長很多。
對於上述第三個推動因素,既是一種可能性,又是一個現實角度不確定的問題。目前中國的人造肉領域的投資,整體還處於早期投資階段,這種不確定性,其實是針對整個市場而言的。對應的,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市場是否會出現自己的」Beyond Meat「?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由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們自己判斷、給出,以及交給時間了。
從國內一些早期投資機構的基金年限和背後對回報的時限需求,未來的短期內(3-5年左右時間)通過現有的資本化後的業務打法,在產品符合上面我們提到的中短期產品定位和方向後,塑造一家高成長性(主要是從業務增長速度的角度)的人造肉消費品公司,是存在可能性的。
但在這基礎上,人造肉市場真的在中國生根落地,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需求(哪怕只是先從一部分人群開始),並逐漸走向大眾,無論是目前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還是準備正式進入中國的Beyond Meat等外來公司,在這個問題上都沒有給出一個確定性的答案。
雖然存在長期預期,但中短期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高,也看不到清楚的爆發預期,這或許是中國很多投資機構在人造肉上還沒有出手的一個現實考慮。我們在2019年上年就陸續跟一些國內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人有過交流和討論,他們對人造肉領域的關注是十分積極的,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在國內有披露的投資案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星期零的這次融資,在整個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市場傳遞出一個非常積極且重要的信號——入局的不僅有經緯、愉悅等知名機構,New Crop Capital這樣的長期關注人造肉的海外專業機構也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出手了。
這種信號可以視為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的一種信心傳遞。當然,信號的另一面,還有資金的入場,至少從星期零的立場來看,在接下來1-3年左右的時間,有資金在研發、產品、供應鏈和市場層面做一些事情,其中一些可能是Beyond Meat這些」前輩「走過的路,另一些則需要這家年輕的創業公司自己在中國市場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