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朱潔琰)訊,《科創板日報》記者近日獲悉,中國植物肉創業公司「星期零」在2020年即完成了三輪融資,最新一輪A+輪融資由光速中國領投,金額在上億元級別。
植物肉到底是什麼?是如何生產的?中國的植物肉市場有多大?星期零的產品、渠道又是怎樣布局的?帶著這些問題,《科創板日報》記者對星期零創始人、CEO Kiki進行了連線專訪。
植物肉,是什麼肉?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消費升級的影響,植物肉正成為當下食品科技領域的一大風口,在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都炙手可熱。
在消費市場上,食品餐飲業巨頭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紛紛推出植物肉食品;在資本市場上,由比爾蓋茨投資的美國生產的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於2019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當天股價即上漲163%。國內也有金華火腿、雙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試水。
最早定義的人造肉是「人造真肉」,即將動物幹細胞培育成肉,但這種方式仍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目前正在迅速推廣的人造肉,準確叫法應該是植物蛋白肉或植物肉,也就是從各類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並將其製作成肉。
Kiki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道,植物肉的生產主要有萃取、分離、擠壓、拉絲等步驟。她以星期零為例,植物肉是選擇非轉基因大豆、椰子油、紅甜菜、小麥等原料,利用分子感官技術從植物中篩選出似肉的氨基化合物和糖分子,在高溫烹飪時模擬真肉的美拉德反應,無需使用香精即可形成與真肉相似的氣味和口感。
而關於植物肉的生產成本,Kiki表示,「雞、豬、牛等肉的生產成本是不同的,整體來看,星期零植物肉的生產成本與真肉相當,甚至更低。」
為什麼想要做植物肉,下一步又要做什麼?
在創辦星期零之前,Kiki從事過不同領域的工作,從媒體跨到諮詢,但似乎都和植物肉無甚關係。Kiki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她的許多家人都吃素,家裡也開素食餐廳。她和初創團隊做了市場調研後,發現多數人知道素食對自己健康以及生態環保是有好處的,但還是更喜歡吃肉,覺得以前吃過的素食不夠好吃,沒有得到美食的滿足感。
「因此我們就在想有沒有一種產品可以不犧牲掉大家『吃肉』的欲望,既好吃又不貴,還能很健康。我們注意到國外有一些做植物肉、植物奶的公司,我覺得植物肉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素肉在各個維度的升級。"
就這樣,Kiki開始組建科研等團隊,進軍植物肉賽道。
據了解,星期零目前有近20款產品,包括牛肉、雞肉、豬肉、海鮮如蝦滑等風味產品,渠道上主要是和餐飲品牌如德克士、便利店如全家等開展合作。
在完成A+輪融資後,Kiki表示,星期零將持續投入研發麵向C端消費者的產品。
Kiki繼續談到,星期零現在的渠道除了餐飲、便利店之外,也有工廠、經銷商的渠道。「我們的思路是針對渠道設計產品,而不是讓產品適應渠道。」
「比如便利店渠道,在選擇渠道之前,就一定會留好利潤空間,而不是出好一款產品再去走便利店渠道。比如我們與『勁面堂』合作,研發的產品本身成本就已較高了,要走便利店渠道勢必打不過『統一』和『康師傅』,那就一定要換產品、換包裝。」Kiki表示,植物肉產品不會受限於任何渠道,等市場普及度到了一定程度後會to C。
中國的植物肉市場有多大?
2019年,被很多人稱為「植物肉元年」,美國植物肉企業Beyond Meat的IPO和在二級市場的亮眼表現直接把這個賽道推到了大眾的視線中。
但國外市場對於植物肉的認知和理念已趨於成熟,國內直到今年才開始頻繁得聽到「植物肉」這個概念,植物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如何?又將成為誰的生活方式?
Kiki表示,多數植物肉公司剛起步,處於蓄力階段,在科研、供應鏈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大量資金,要實現穩健盈利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她引用巴克萊銀行2019年發布的研究數據,預估十年後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可達到1400億美金。如果單看國內市場,中國是素食消費潛在人口最多的國家,而結合新型食品科技的植物肉產品在中國的應用才剛開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Kiki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國內專注植物肉領域的公司並不多,「除去豆乾類,國內專注這個領域的公司不多,如果算上傳統食品行業的入局者,大概數十家吧。」
「植物肉在國內的發展才剛起步,目前在餐飲業的滲透率還很低,尤其中餐,未來的增長空間非常大。」Kiki認為,國內植物肉的市場足夠大,業內離正面的「肉搏」競爭還非常遠,現階段需要做的是一起把植物肉這個蛋糕做大做優,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可並樂意高頻地消費植物肉。
關於植物肉的消費群體,在Kiki看來,消費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年輕、喜歡嘗鮮、消費力較高,比較關注健康和生活品質,以及精神層面的追求,其中素食者和踐行可持續生活理念的人是高頻消費者。
在大眾消費層面,Kiki認為,「對於大眾而言,關鍵還得回到食品本身,首先要足夠好吃、實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