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培養3D肌肉組織,預期每年可生產幾十噸「人造肉」

2020-12-05 紫江市融媒體中心

人造肉索然無味的時代可能要一去不復返了!據《讀賣新聞》5月12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正在培養3D肌肉組織人造肉,有望再現肉的質地和風味,預期年產幾十噸。

該研究所與日清食品控股公司、日本科技廳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他們通過培養從牛身上獲得的細胞來製作牛排。

研究人員在含有膠原蛋白的液體中培養肌肉細胞,繁殖具有彈性口感的肌肉組織。去年春天,該課題的的主要負責人Shoji Takeuchi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三維肌肉組織。

這種肌肉組織由肌小節結構組成,細胞在其中融合成蛋白條帶。Takeuchi教授發現,在培養物中添加維生素C可以促進肌肉細胞融合,通過把幾十個平行放置肌肉纖維的細胞片堆疊在一起,就可以培育出來三維肌肉組織。

「目前,通過犢牛來生產肉需要兩到三年,但對於人造肉來說,原則上一年就可以批量生產幾十噸。」Takeuchi教授說。

不過,這項研究才剛剛開始。想要使肉類更接近真肉的味道,關鍵是要給人造肉增加「脂肪」。因此,有必要通過與肉類細胞一起培育,研發一種用來增加脂肪的技術。另外,降低成本也是必要的,Takeuchi教授說,「我想製造出無法與普通肉區分開來的人造肉。」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被這所大學給做出來了…
    這裡不是指靠大豆蛋白製作而成的素肉,指的是任何並非從動物身上取得的肉類,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而成的肉。這種肉的製造原理是:先從動物體內抽取幹細胞,再放進試管或培養皿上讓其分裂生長,最後產生肌肉組織。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另一種「人造肉」則是真正的動物肉類,但此肉並非動物身上「長」出來的,而是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  2013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第一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研究團隊研發的人造牛肉,方法是從活牛身上提取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進有營養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組織,最後形成肌肉纖維。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倪敏 攝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李健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由於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的追求,食物供給正在向低肉類消費轉變。人造肉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豆、小麥等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植物蛋白肉,一種是基於細胞組織工程的細胞培養肉,通過這兩種方法生產的人造肉在質地、風味、外觀等方面與肉類相似,將成為未來肉類替代的選擇。
  • 以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製成,中國首個人造培養肉誕生
    中國第一個人造培養肉周一(18日)上午,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誕生,是首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由該校的周光宏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製造出來。
  • 看好細胞培養肉,「人造肉」創企「SiCell」要用培育脂肪突圍
    今年 11 月 18 日,南京農業大學宣布培育出了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而在國外,「細胞培育肉」技術方向已經有了不少初創企業,例如36氪曾報導過的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最近完成了 14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以培育牛肉為主,雞肉、蝦肉等方向上都有相關公司。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據了解,細胞培養肉是指用動物肌肉乾細胞培養、生產可食用的肉類,培養肉技術是肉類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性創新,是一種新的動物蛋白生產技術。培養肉的生產一般先通過活體採樣獲得動物的肌肉組織,再從組織中分離得到肌肉乾細胞並在富含營養成分的營養液中大量培養成肌肉前體細胞,最後在可食用的三維支架材料中將肌肉前體細胞分化成熟為肌肉組織。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植物蛋白肉與細胞培養肉的生產加工程序對比。圖片來源:cfs.gov.hk當前意義下的人造肉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把豌豆蛋白、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製成素肉製品。另一類是技術人員提取出動物幹細胞,再用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形成的「細胞培育肉」。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更逼真的人造肉來了。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可食用的明膠支架上培養了兔和牛的肌肉細胞,這些細胞細長而粘連,接近真實肉的質地和堅實度。理想的支架系統應該具有相對較大的比表面積,可靈活地收縮擴張,且易於與培養組織分離。已有的支架系統存在回收困難、成本高、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那麼可食用或可降解的支架,以及可重複利用的支架就成為科學家努力的方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明膠。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人造肉」上餐桌還要5—10年
    本報訊(通訊員 許天穎 融媒體記者 談潔) 「人造肉」可上百姓餐桌,但還要5—10年。這是記者昨天從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上獲悉的。   11月24日至25日,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辦。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人造食品,又叫仿生模擬食品,不是以化學原料聚合而成的,它是根據所仿生天然食品所含的營養成份,選取含有同類成份的普通食物做原料,用科學的方法製成各種各樣的仿生模似食品。據相關行業專家表示,未來改變人類食品結構的食品來源將是人造食品。人造食品的原料有三個來源:一是使用現代化方法加工目前食品生產中的廢棄料,使未被利用的原料進入飲食領域。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生產4升牛奶需要2600多升水,生產一斤牛肉需要9000多升的水。而生產一斤豆腐只需要約1000升水,素食主義者每人每年可以節約大約83萬升(830噸)的水。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數據,美國工廠化農場內的動物每年產生大約5億噸糞便,是全美國人的好幾倍。由於沒有動物汙水處理廠,動物排洩物通常被儲存在廢棄的「瀉湖」或者被噴灑在田野上。
  • 「人造肉」怎麼造?造出來的「植物肉」和「動物肉」有什麼區別?
    從人造衛星到人造美女,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想方設法造出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們的今日話題:人造肉怎麼造?在人造一塊肉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人造肉只是個籠統叫法,人造植物肉或者人造動物肉,才更能表明你嘴裡這塊人造肉的真實屬性。
  • 人類食物革命: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為什麼比爾·蓋茨也看好
    如何可持續地養活後代成為一個擺在全球面前的巨大問題,而人造肉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而當前市場的熱點主要是植物肉和實驗室培養肉。「植物肉」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質,生產類似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品;「實驗室培養肉」是從動物體內的肌肉組織進行細胞分離,提取少量幹細胞,放在營養液裡培育,用糖、胺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幹細胞,繼而生長分化為「人造肉」。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不同於帶肉味的豆製品這種「植物蛋白仿真素肉」,新一代人造肉是使用幹細胞培養、生物組織工程等生物技術製造出來的產品。 2細胞培養肉在生產過程中不耗費飼料和水,不需要進行垃圾廢物處理,對動物友好,沒有添加激素抗生素豬肉精等添加劑的需要,甚至還可以控制其中的營養成分。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首頁 > 熱點 > 關鍵詞 > 人造肉最新資訊 > 正文 熱點: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
  • 說說「人造肉」那些事-新華網
    那麼,這種「人造肉」技術是什麼時候興起,它的原理是什麼?它與正常的肉類有什麼區別呢?別急,今天我們一一來做解答。  「人造肉」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人造肉技術採用的是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這項技術早已發明,但將其運用於禽畜細胞的體外培育,則是在2013年才成功實施。
  • 人造肉在中國被正式命名為上市,60元一斤能吃嗎?
    人工肉有兩種,一種是細胞培養肉,首先從牛、豬等活體動物身上提取一小塊肌肉組織,然後將分離出幹細胞放入血清培養基中生長,最後拼接成一個完整的「肉」。另一種人造肉是以BeyondMeat等公司為代表的植物蛋白肉,他是用豌豆和其他植物做成的,他本質上不像「肉」,但通過一些技術他嘗起來像肉。
  • 哈佛培養出實驗室人造兔肉和牛肉,肌肉細胞體外成熟仍存挑戰
    10月21日,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模擬肉類質感的可食用明膠支架上培育出了兔子和牛的肌肉細胞,表明「人們可能最終無需飼養和屠宰動物就能生產出逼真的肉製品」。人造肉是近幾年的熱點議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