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
-
"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用畜禽幹細胞體外培養生產「我們不應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養一整隻雞,而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這些組織。」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番暢想,被視為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培養肉的概念。
-
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第一塊「人造肉」 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出來重達5克的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我國第一塊「人造肉」。 人造肉的市場狀況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在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牧業佔14.5%,而無論是哪種製法下得到的人造肉所造成的碳排放都遠低於畜牧業,在環保方面具有巨大優勢。而英國巴克萊銀行則預測,未來十年,人造肉或許會佔到肉類市場 10%的份額 , 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升至1400億美元 。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逾越哪些鴻溝?
11月18日,在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的今天,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1塊細胞培養肉。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培養肉」5到10年有望佔肉類市場一席之地,成本及口感待解決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2020中國國際肉類產業周期間,中國第一塊「培養肉」研發團隊領軍人物、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成本過高仍是「培養肉」的技術壁壘,而放眼5到10年,「培養肉」有望在肉類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11月18日,在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自2009年起,他和團隊歷時10年獲取了高純度的畜禽幹細胞並維持其乾性,一年前,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用畜禽幹細胞體外培養生產「我們不應為了吃雞胸肉或雞翅而養一整隻雞,而應該在合適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這些組織。」
-
細胞培養肉即將走向餐桌,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近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專項項目招標公告
二、項目類別和資助額度 本次招標的專項項目分重大項目和一般(青年)項目,每個研究方向原則上確立1至2項中標項目。 1.重大項目。側重南京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研究。選題方向3個,每項資助研究經費15萬元。 2.一般(青年)項目。兼顧應用對策研究與基礎理論研究。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表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將從2018年的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4億美元,這片藍海市場吸引了眾多品牌加入。以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成功上市作為開端,麥當勞、賽百味等品牌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人造肉食品。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被這所大學給做出來了…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人造肉,人們是怎麼想的?科學期刊《PLOS ONE》2017年2月份刊登了一份關於美國人對人造肉類接受程度的調查,越670名受訪者中,約1/5堅決拒絕人造肉,認為可以試一試的佔2/3。不過動物細胞人造肉也不是那麼輕易能夠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的。因為動物細胞人造肉目前還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且造價極高。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問世!吃貨三連問:能吃嗎?怎麼吃?好吃嗎?
18日上午,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在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誕生。據官網顯示,周光宏1994 年起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2011年7月至2019年3月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2017年當選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肉禽魚蛋及其製品」委員會主席,2018年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IAFoST Fellow)和美國食品工程院院士(IFT Fellow)。
-
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售價88元不到三天銷售過半
除了五仁、豆沙、鮮肉等傳統口味的月餅,今年人們又多了一種新的選擇——人造肉月餅。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謝昊正在烘烤的人造肉月餅。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呂中茗介紹,植物蛋白肉是人造肉的一種,利用植物蛋白原料製作而成。「口味仿照上海鮮肉月餅,我們自評能達到70%的仿真度。」呂中茗說。28歲的呂中茗對人造肉的關注來自其在美國的留學經歷。在美國期間,因為紅肉攝入過量,呂中茗的體重一度超過100公斤。
-
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據稱,3D列印肉將在3-10年內推向市場,「這是最有科技前景的未來食品方向,目前新業態正在形成,未來幾年列印肉將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魯科維什尼科夫說。
-
人造食品行業概覽|人造肉
二是取消食物鏈條中的中間環節,直接在植物基礎上生產新品種的無肉、奶製品等。三是用無機原料或有機原料合成胺基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油脂和維生素,然後加工成食品。如此人造食品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微生物和細菌的生物工程方法。比如食用酵母就是一種具有高蛋白質含量的未來食品,它可以被壓製成類似豬肉或牛肉的「人造肉」。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有趣的昆蟲博物館
赤壁路小學二(5)班 楊鈺婷 指導老師 駱源源 國慶假期,我和爸爸一起參觀了南京紫金山昆蟲博物館,那裡有各種昆蟲。 在昆蟲博物館,我看見了蝴蝶、天牛、金龜子、蜻蜓、蜘蛛等昆蟲,還學習了昆蟲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