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需要飼養豬,就可以吃到豬肉。」周光宏教授和他的團隊給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
近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對此,周廣宏教授給出了大膽的推測:預計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
荷蘭 Maastricht 大學教授Mark Post 成立的創業公司 Mosa Meats主要開展細胞培養牛肉研究與推廣工作;美國公司 Memphis Meats 2017年培育出雞肉產品。歐洲和美國明顯加快了細胞培養肉的市場化進程。2018年1月起實施的歐洲新食品法規明確將細胞培養肉列為新型食品。2019年3月,美國農業部(USDA)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已經建立了一個針對細胞培養肉的監管框架。
進行細胞培養肉的相關研究,這對於打破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保障中國未來肉品供應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世界首個細胞培養肉漢堡用實際造價超過 100 萬美元每磅。這是因為動物細胞培養需要用到昂貴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培養基。2015 年時Mark Post宣稱,他有信心在未來幾年裡,將當年那塊肉餅的造價壓縮到 10 美元左右。2019年底,每磅的成本還在1000美元以上。
2019年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南京農業大學團隊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3個突破。
一是首次在我國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
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
三是研發出中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這讓中國躋身於該領域國際前列。
然而,如果沒法在胎牛血清培養這一點上有所突破,想將其價格壓縮到跟普通肉一樣的水平,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家公司開展培養肉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除了降低培養、生產成本,「細胞培養肉」未來還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研究無血清培養基、種子細胞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提高細胞在支架中的肌肉蛋白生產能力等技術難關。另外,如何進行食品化處理,真正讓消費者接受「細胞培養肉」,制定安全評價與管理規範體制等問題,也是下一步需要認真研究的內容。
周光宏教授認為,「預計5到10年,細胞培養肉才有可能走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