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

2020-08-09 文匯網

左上:某快餐企業在上海一家門店展示的「植培雞塊」|東方IC

左下:荷蘭波斯特教授展示用「試管牛肉」製成的人造肉漢堡|新華社發

右上:以色列「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3D列印肉模擬圖|資料照片

製圖:馮曉瑜

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如果這塊牛排是通過3D列印而成,可以自行設計紋理,製成菲力、肉眼或是西冷,你是不是好奇想DIY一下呢?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稱,肯德基正在和俄羅斯一家名為「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很快將推出世界上首塊3D列印雞柳。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

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3D列印肉材料來自動物,成品與真肉類似

魯科維什尼科夫向俄衛星通訊社記者介紹這塊未來的3D列印雞柳時稱:「和傳統雞柳完全不同的是,這種新產品是在細胞的基礎上通過3D生物印表機列印而成,排除了傳統畜牧業所允許的往肉裡添加各種添加劑的可能性,更健康也更環保。」

美國科學雜誌《環境科學和技術》對此也予以認可。該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在試管中培育細胞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養殖業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所需土地僅佔傳統農牧業佔地的百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3D列印肉並非素食人造肉,所用材料來源均來自動物本身,因此也更像真正的肉類。

據報導,俄羅斯的這項3D列印肉技術已趨成熟,早在去年已經和一家名為「阿列夫農場」的以色列食品科技初創公司合作,在太空中成功培植出肉品。這種「太空培植肉」的生產方法模仿了牛體內自然的肌肉組織,先在地球上採集牛的細胞,然後在太空中生長,在微重力條件下組裝成小型肌肉組織。

從「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一張模擬列印圖可以看出,3D印表機上有3個噴嘴,分別是「脂肪」「血液」和「肌肉」,可以根據不同的肉塊類型,自行組織列印。這種列印方法有點類似於蛋糕製作的過程,人們可以自行設計圖案和紋理,最終的成品和真肉十分類似。

據稱,3D列印肉將在3-10年內推向市場,「這是最有科技前景的未來食品方向,目前新業態正在形成,未來幾年列印肉將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魯科維什尼科夫說。

資本狂歡後,疫情給了素肉「第二次生命」

嚴格來講,雖然有3D列印技術「加持」,但列印肉也屬於人造肉的一種。目前我們所熟知的人造肉有兩種類型:一種利用動物細胞進行試管培育,也稱為「清潔肉」或「淨肉」。這種人造肉早在2013年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培育成功,目前多處在實驗室研發階段。

另一種已經投入生產的是植物蛋白肉,也被稱為「素肉」。與通過動物細胞培育不同,素肉並不是肉,而是利用植物蛋白原料,如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製作而成。

目前,如美國矽谷的「不可能食品」公司、洛杉磯的「超越肉類」公司和歐洲聯合利華旗下的「素食屠夫」公司已經推出素肉食品,而日本、澳大利亞等後來者也正迎頭趕上。

2019年似乎是人造肉發展的轉折點。《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將人造素肉漢堡評定為「2019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而在資本市場上,去年更是一度掀起「人造肉概念」的狂歡。

2019年5月2日,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的「超越肉類」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即大漲163%,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股最大首日上漲幅度。自此,人造肉概念成為國際投資界的「新風口」,一時間吸引了不少知名風投公司和投資人的關注,如美國最大風投基金凱鵬華盈、谷歌風投公司,以及像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西奧等名人。那時,有人稱人造肉是矽谷的下一個「金礦」,也有人將其形容為一場產業革命,甚至有人說,「吃人造肉,拯救地球」。

資本的狂歡最終還需要通過資本市場來沉澱。2019年7月26日開始,「超越肉類」的股價一路震蕩下行,直至今年3月20日,從最高每股234.9美元跌至57.9美元。

不過,新冠疫情給了人造肉第二次生命。今年4月,由於大量工人感染病毒,美國肉聯廠紛紛關廠停工,肉類食品供應鏈幾近斷裂,這給了人造肉新的發展機遇。從3月20日到6月22日的短短3個月時間裡,「超越肉類」公司的股價重新站上每股159.6美元的高點。

近日,「超越肉類」更是聯手肯德基和星巴克,在中國的幾家門店推出人造肉餐品,包括「植培黃金雞塊」、別樣經典千層面、別樣牛肉青醬意面等,重新登上「完美風口」。

視覺中國

要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還需跨越三道坎

資本市場和疫情的雙重推動,讓人造肉成為部分人士的肉類替代品。但有分析人士表明,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造肉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要想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還需跨越以下三道坎。

首先,需要打消消費者面對新事物時的懷疑和顧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都是「素肉」,這或許對素食主義者是利好消息,但對肉食偏好者和肉製品業內人士而言,素肉的同義詞就是「假肉」。也正因為如此,2018年8月,美國國家飼牛協會率先向人造肉發難,推動畜牧業大州密蘇裡州立法,禁止將人造肉標為肉製品。

其次,人造肉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遭到質疑。目前市場上的人造素肉多為肉餅,實驗室中的3D「淨肉」的未來類型也多為塊狀或餅狀,很多人認為,這種肉餅做成漢堡還可以,但真要做成紅燒排骨、糖醋裡脊、咕咾肉……能有肉味兒嗎?

此外,《華盛頓郵報》進行過一項比較,一隻豬崽從出生到出欄,養育100天能產90斤肉,而在實驗室細胞培育,60天就能「長」出5000多噸人造肉。依照這樣的速度製造出來的肉,口感和營養或許要打上個問號。

最後,供應鏈的不成熟和價格過高也是制約因素。從供給的角度看,人造肉生產面臨產能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此外,隨著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產業鏈的透明化也是必然要求,但目前這些還未得到保障。

價格方面,目前人造肉比傳統肉類價格更高,不易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美國連鎖超市塔吉特的標價顯示,「超越肉類」公司生產的227克重的人造肉餅售價為5.99美元,同樣的錢可以買到約600克普通肉餅。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人造肉也未必可以完全取代真正的肉類。但科技的發展和疫情的突襲至少給了人們一個啟示:在遭遇糧食危機、公共衛生事件而「不夠吃」時,或者僅僅想換一換口味,重新考慮「吃什麼」時,人造肉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選擇。

作者:劉暢

編輯:孫華

相關焦點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俄羅斯將推出全球首款3D列印雞柳
    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該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在試管中培育細胞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養殖業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所需土地僅佔傳統農牧業佔地的百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種3D列印肉並非素食人造肉,所用材料來源均來自動物細胞,因此也更像真正的肉類。
  • 3D列印肉不再是假設
    有沒有想過未來3D列印出來的肉會出現在你的餐桌上。人造肉這個想法不再是假設,而是真實存在哦,而且在國外已經開始有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正悄悄地走向我們的飯桌,它們到底是什麼呢?
  • 人造肉,有望助力新的食材革命?(細胞培育肉篇)
    在 2019 年 11 月份舉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暨北京植物基產品博覽會(Future Food Forum China & Veggie World Beijing)上,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替代蛋白創新是符合未來消費者對食物的需求的,消費者對各種替代蛋白,尤其是肉類替代品的興趣將空前高漲。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肯德基宣布與3D生物列印公司合作,3D列印人造肉你會吃麼?
    肯德基官宣與3D Bioprinting Solutions公司組建生物實驗室,試圖率先在可食用3D生物列印技術做出突破。該計劃利用雞肉細胞和植物材料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非天然肉製品。由於採用動物細胞培育,所以生產出來的雞塊並非素食,肯德基官方聲稱追求和正常雞肉一樣的品質。3D生物列印技術是2000年左右提出在2010年美國Organovo公司宣稱該公司的3D列印技術可以製造生物組織與2014年正式商用。國內最早在2013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Regenovo公司合作,也成功研製出可製作活體生物材料的3D列印技術。
  • 特色食材行業思考:3D列印肉或成為未來食糧?你敢嘗試麼?
    當前是肉價貴,而在未來地球糧食緊缺的趨勢下,很可能會出現拿著錢也買不到肉的情況。為了保障優質蛋白質的供應,不少科研團隊將目光轉向了3D列印肉類技術。 在未來,基於3D列印的肉類行業可能會從利基市場走向主流。
  • 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倪敏 攝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李健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由於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的追求,食物供給正在向低肉類消費轉變。人造肉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豆、小麥等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植物蛋白肉,一種是基於細胞組織工程的細胞培養肉,通過這兩種方法生產的人造肉在質地、風味、外觀等方面與肉類相似,將成為未來肉類替代的選擇。
  • 煙臺雙塔食品發展新戰略 植物蛋白肉新品發布
    11月26日,雙塔食品在北京召開植物蛋白肉新產品發布會,重磅推出黃金蛋白雞排、植物蛋白牛肉餅、植物蛋白香腸等九大系列豌豆蛋白植物肉產品。同時,提出全新未來發展戰略,定位全豆生態戰略。公司從2012年開始進入豌豆蛋白市場,從最初的跟隨者到領跑者,再到植物蛋白肉的全新推出,雙塔食品正式開啟了從2B原料供應商走向2C品牌商的新起點。據了解,雙塔食品佔據全球豌豆蛋白總產能的4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生產企業,與世界五百強企業美國杜邦、美國瑪氏、瑞士雀巢、日本雙日、Beyond Meat、嘉吉建立了合作關係。
  • 雙塔食品植物蛋白肉發布 籤署系列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山東網11月27日訊 11月26日,雙塔食品在北京召開植物蛋白肉新產品發布,重磅推出黃金蛋白雞排、植物蛋白牛肉餅、植物蛋白香腸等九大系列豌豆蛋白植物肉產品。同時,公司提出全新未來發展戰略,將未來戰略發展方向定位全豆生態戰略。
  • 3D列印豬源培育肉通過食品業內專業評定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持召開的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培育肉製造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究」成果鑑定會於10月11日召開,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3D列印細胞培育肉技術通過由食品領域的6位院士等多位國內食品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鑑定。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研究院院長王守偉介紹說,科研團隊歷經五年奮力攻關,實現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 人造肉來了,它「香」嗎?
    半月談記者 陳宇軒 馬曉澄 荊淮僑 最近,當你光顧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餐飲連鎖品牌時,也許會注意到,它們的新品菜單中多了「人造肉」的身影。正逐步走向消費者餐桌的人造肉,究竟是個啥?
  • 比爾·蓋茨都喜歡吃的「人造肉」,到底是什麼來頭?
    因而可以這樣說,科幻是對未來科學的想像,或許有一天,它會成為現實。邱吉爾的科幻預言就這樣成為了現實——2012年,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博士,首次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肉」,2013年,馬克博士創立公司,開創了「人造肉」行業,當時還叫試管肉。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不管你是一個狂熱的肉食愛好者,還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亦或者介於兩者之間,都不會否認肉類是一個全世界都在激烈爭論的話題。暫且不談肉類對健康的影響,人們都認同肉類生產確實對地球產生了一些嚴重的影響。肉類一直都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人工合成的「假肉」,你敢吃嗎?-虎嗅網
    據維基百科定義,人造肉通常分為植物肉和培植肉兩大類。植物肉是指以植物原料製作,模仿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物製品,上述所提到的OmniPork新豬肉即為此類人造肉。培植肉指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而成的肉類,周光宏教授團隊所培養的就是細胞培育肉。
  • 中國的、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進入終端市場
    日前,雙塔食品發布《關於召開植物蛋白肉新品發布會的公告》,推出九款豌豆蛋白植物肉系列產品,預示著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正式切入植物蛋白肉終端市場,標誌著公司將由豌豆蛋白原料供應商向植物蛋白肉品牌商邁進,開啟植物蛋白肉市場的新藍海。
  • 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售價88元不到三天銷售過半
    除了五仁、豆沙、鮮肉等傳統口味的月餅,今年人們又多了一種新的選擇——人造肉月餅。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謝昊正在烘烤的人造肉月餅。受訪者供圖9月6日,中秋節前一周,一款售價88元的植物蛋白肉月餅在電商平臺上架。月餅限量3000盒,不到3天銷售過半。這款月餅一盒6個,每個60克。鮮紅的植物蛋白肉餡料包裹在酥皮中,表面印有一個漢字「珍」。經過高溫烘烤後,月餅散發出特殊的香味。
  • 哈佛版更逼真人造肉來了!讓動物細胞「長成」肉,接近真肉質地
    哈佛學者在可食用明膠支架上培育兔子和牛的肌肉細胞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為後續細胞培養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圖 | Mark Post 手持第一款動物細胞人造肉。動物肉PK植物肉(數據來源:張國強等 2019 年發表在生物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在人造肉研究中的應用》 ,由 DeepTech 譯製 )依據蛋白來源,人造肉分為植物蛋白肉和動物細胞培養肉。目前的植物蛋白肉主要是基於組織蛋白的進一步加工。
  • 「無肉」的未來、器官可以列印,生物科技將如何改變生活?
    21 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未來,必定會有更多基於生物技術的食品、藥品、產品出現,並孵化出越來越多「造福人類」的偉大公司。10萬億肉食市場正迎來「無肉」的未來人造肉可謂2019年的一大熱點。2019年5月,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上市當日漲163%;9月,首款人造肉月餅登陸中國,3000盒月餅被搶購一空;11月,一款香港的人造肉在天貓國際開售,開賣兩天就賣出了4000件商品,相當於1噸重的人造肉被吃貨們買回家。天風證券研究所認為,10萬億肉食市場,正迎來「無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