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某快餐企業在上海一家門店展示的「植培雞塊」|東方IC
左下:荷蘭波斯特教授展示用「試管牛肉」製成的人造肉漢堡|新華社發
右上:以色列「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3D列印肉模擬圖|資料照片
製圖:馮曉瑜
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如果這塊牛排是通過3D列印而成,可以自行設計紋理,製成菲力、肉眼或是西冷,你是不是好奇想DIY一下呢?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稱,肯德基正在和俄羅斯一家名為「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很快將推出世界上首塊3D列印雞柳。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
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3D列印肉材料來自動物,成品與真肉類似
魯科維什尼科夫向俄衛星通訊社記者介紹這塊未來的3D列印雞柳時稱:「和傳統雞柳完全不同的是,這種新產品是在細胞的基礎上通過3D生物印表機列印而成,排除了傳統畜牧業所允許的往肉裡添加各種添加劑的可能性,更健康也更環保。」
美國科學雜誌《環境科學和技術》對此也予以認可。該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為,在試管中培育細胞肉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養殖業的二十五分之一,而所需土地僅佔傳統農牧業佔地的百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3D列印肉並非素食人造肉,所用材料來源均來自動物本身,因此也更像真正的肉類。
據報導,俄羅斯的這項3D列印肉技術已趨成熟,早在去年已經和一家名為「阿列夫農場」的以色列食品科技初創公司合作,在太空中成功培植出肉品。這種「太空培植肉」的生產方法模仿了牛體內自然的肌肉組織,先在地球上採集牛的細胞,然後在太空中生長,在微重力條件下組裝成小型肌肉組織。
從「阿列夫農場」公司公布的一張模擬列印圖可以看出,3D印表機上有3個噴嘴,分別是「脂肪」「血液」和「肌肉」,可以根據不同的肉塊類型,自行組織列印。這種列印方法有點類似於蛋糕製作的過程,人們可以自行設計圖案和紋理,最終的成品和真肉十分類似。
據稱,3D列印肉將在3-10年內推向市場,「這是最有科技前景的未來食品方向,目前新業態正在形成,未來幾年列印肉將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魯科維什尼科夫說。
資本狂歡後,疫情給了素肉「第二次生命」
嚴格來講,雖然有3D列印技術「加持」,但列印肉也屬於人造肉的一種。目前我們所熟知的人造肉有兩種類型:一種利用動物細胞進行試管培育,也稱為「清潔肉」或「淨肉」。這種人造肉早在2013年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培育成功,目前多處在實驗室研發階段。
另一種已經投入生產的是植物蛋白肉,也被稱為「素肉」。與通過動物細胞培育不同,素肉並不是肉,而是利用植物蛋白原料,如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製作而成。
目前,如美國矽谷的「不可能食品」公司、洛杉磯的「超越肉類」公司和歐洲聯合利華旗下的「素食屠夫」公司已經推出素肉食品,而日本、澳大利亞等後來者也正迎頭趕上。
2019年似乎是人造肉發展的轉折點。《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將人造素肉漢堡評定為「2019年度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而在資本市場上,去年更是一度掀起「人造肉概念」的狂歡。
2019年5月2日,被稱為「人造肉第一股」的「超越肉類」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即大漲163%,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股最大首日上漲幅度。自此,人造肉概念成為國際投資界的「新風口」,一時間吸引了不少知名風投公司和投資人的關注,如美國最大風投基金凱鵬華盈、谷歌風投公司,以及像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西奧等名人。那時,有人稱人造肉是矽谷的下一個「金礦」,也有人將其形容為一場產業革命,甚至有人說,「吃人造肉,拯救地球」。
資本的狂歡最終還需要通過資本市場來沉澱。2019年7月26日開始,「超越肉類」的股價一路震蕩下行,直至今年3月20日,從最高每股234.9美元跌至57.9美元。
不過,新冠疫情給了人造肉第二次生命。今年4月,由於大量工人感染病毒,美國肉聯廠紛紛關廠停工,肉類食品供應鏈幾近斷裂,這給了人造肉新的發展機遇。從3月20日到6月22日的短短3個月時間裡,「超越肉類」公司的股價重新站上每股159.6美元的高點。
近日,「超越肉類」更是聯手肯德基和星巴克,在中國的幾家門店推出人造肉餐品,包括「植培黃金雞塊」、別樣經典千層面、別樣牛肉青醬意面等,重新登上「完美風口」。
視覺中國
要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還需跨越三道坎
資本市場和疫情的雙重推動,讓人造肉成為部分人士的肉類替代品。但有分析人士表明,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造肉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要想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還需跨越以下三道坎。
首先,需要打消消費者面對新事物時的懷疑和顧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都是「素肉」,這或許對素食主義者是利好消息,但對肉食偏好者和肉製品業內人士而言,素肉的同義詞就是「假肉」。也正因為如此,2018年8月,美國國家飼牛協會率先向人造肉發難,推動畜牧業大州密蘇裡州立法,禁止將人造肉標為肉製品。
其次,人造肉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遭到質疑。目前市場上的人造素肉多為肉餅,實驗室中的3D「淨肉」的未來類型也多為塊狀或餅狀,很多人認為,這種肉餅做成漢堡還可以,但真要做成紅燒排骨、糖醋裡脊、咕咾肉……能有肉味兒嗎?
此外,《華盛頓郵報》進行過一項比較,一隻豬崽從出生到出欄,養育100天能產90斤肉,而在實驗室細胞培育,60天就能「長」出5000多噸人造肉。依照這樣的速度製造出來的肉,口感和營養或許要打上個問號。
最後,供應鏈的不成熟和價格過高也是制約因素。從供給的角度看,人造肉生產面臨產能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此外,隨著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產業鏈的透明化也是必然要求,但目前這些還未得到保障。
價格方面,目前人造肉比傳統肉類價格更高,不易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美國連鎖超市塔吉特的標價顯示,「超越肉類」公司生產的227克重的人造肉餅售價為5.99美元,同樣的錢可以買到約600克普通肉餅。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人造肉也未必可以完全取代真正的肉類。但科技的發展和疫情的突襲至少給了人們一個啟示:在遭遇糧食危機、公共衛生事件而「不夠吃」時,或者僅僅想換一換口味,重新考慮「吃什麼」時,人造肉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選擇。
作者:劉暢
編輯: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