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上餐桌 在安全質感風味間尋求平衡

2020-12-07 中國消費網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孫燕明)11月下旬,宜家宣布在中國推出植物蛋白肉丸、素熱狗等植物蛋白產品。

近一年來,隨著肯德基、喜茶、奈雪和周黑鴨等陸續進入「人造肉」市場,人造肉對於消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人造肉產品超過300個,包括牛排、肉餅等品種,每500克零售價大多高於同類肉製品,有些人造肉的顏色、形狀與肉製品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在前不久舉辦的上海國際植物基產品博覽會上,現場烹製的植物蛋白肉食品受到觀眾追捧。倪敏 攝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李健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由於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的追求,食物供給正在向低肉類消費轉變。人造肉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大豆、小麥等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植物蛋白肉,一種是基於細胞組織工程的細胞培養肉,通過這兩種方法生產的人造肉在質地、風味、外觀等方面與肉類相似,將成為未來肉類替代的選擇。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研究員吳崇明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植物蛋白肉還是細胞培養肉都有存在和開發的價值,但並不意味著對所有產品的全盤接受。消費者應理性判斷它們的質量和營養價值,適當食用,搭配均衡,確保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和食用安全性。

肉類供需失衡加速人造肉行業發展

「人口增長導致肉蛋白製品供需失衡,供應缺口增大。」李健表示,近年來,人們對於肉類蛋白的需求量激增。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統計,2010至2018年,全球人口由69億增長到76億,肉類產量由2.95億噸增加到3.42億噸。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會突破90億,對於肉類蛋白的需求量將達到4.65億噸。

我國的肉類消費約佔全球生產總量的1/4。2019年,我國肉類消費量為8133萬噸,人均肉類消費量達到26.9公斤。

目前,人類動物蛋白主要依靠畜牧業提供,畜牧業佔據全球農業用地的70%,相當於全球總面積的30%,全球27%的淡水資源被用於畜牧業生產,肉類生產佔全球溫室氣體年度排放量的18%。由於資源和環境等條件的制約,未來幾十年內肉類蛋白的生產將達到極限。

從2016年至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在6.58至6.63億噸之間,但每年約有18%的糧食被直接用於食品生產,約有71%的糧食被用於畜牧業飼料。

從肉類生產成本來看,生產1公斤家禽肉需要1.7至2公斤的穀物,生產1公斤豬肉需要2.8至4.5的穀物,生產1公斤牛肉需要5至7公斤穀物,飼料轉化率很低。為減少糧食浪費,尋找可持續的蛋白供應方案,向低肉類消費過渡非常必要。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人們不應攝入過量的肉製品。」 李健強調,肉製品含有較高比例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這與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

據權威機構統計,每天食用120克紅肉或30克加工肉將顯著提高結直腸癌的相對風險,每年有180萬人死於因過度食用肉類引起的缺血性心臟病。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人造肉行業的發展。

植物蛋白肉質感風味是研發關鍵

李健表示,其實傳統植物蛋白肉產品很早就出現了,比如豆腐、丹貝、腐竹等豆製品。但是今天的植物蛋白肉與這些傳統豆製品存在很大區別。植物蛋白肉是以植物白粉為原料,通過擠壓膨化工藝製造出組織化蛋白或拉絲蛋白,再經過復水、斬拌、調味、成型等工藝,添加天然香辛料、植物油脂、植物提取色素,最終生產出與動物肉相似的植物蛋白肉。

「解決人類面臨的肉類供應短缺問題,人造肉無疑是最佳選擇。」李健表示,肉類具有良好的嫩度、彈性、咀嚼性和多汁性,這些都得益於肉類的纖維結構。通過適當的加工改變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形成與動物肉類似的質感和風味,這是研製植物蛋白肉的關鍵。

細胞培養肉短期難以市場化

據李健介紹,細胞培養肉又稱離體肉,是指具有較強增殖、分化能力的幹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被誘導分化生成肌肉細胞,這些細胞在有錨點的支架上排列生長形成與動物蛋白質特徵相同的肌肉組織。

19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埃裡克西斯·卡萊爾首次實現讓雞的心臟在體外培養皿中搏動,這個實驗證明了只要有合適的營養,肌肉組織就能在體外存活並生長。

20世紀30年代,英國首相邱吉爾為解決外太空的蛋白質來源問題,首次提出了細胞培養肉的概念。他認為,幾十年後,人們不需要養一隻真正的雞,通過合適的介質培養就可以吃到雞翅或者雞胸。

受科技水平的制約,細胞培養肉研究相對緩慢。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體外幹細胞培養技術的不斷成熟,一些科學家開始進行食品級人造肉的研究。

2013年,荷蘭科學家馬克·波斯特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個細胞培養肉漢堡,並公開技術細節;2017年,美國孟斐斯肉食品公司通過細胞培養生產出雞肉產品;2019年,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用豬肌肉乾細胞培養出我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填補了國內細胞培養肉的技術空白。

李健強調,目前,由於相關技術條件的制約,細胞培養肉的價格很高,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供消費者食用的要求。

人造肉研發麵臨諸多挑戰

李健表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植物蛋白肉產品的顏色主要來自於色素,它們也不會產生肉製品在烹飪過程中的顏色變化;蛋白質含量高,但胺基酸比例不均衡;存在植物凝集素、消化酶抑制劑和過敏原;可能存在一些植物蛋白引起的不良風味特徵。

同時,肉類中的還原糖、胺基酸、脂肪酸等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1000多種風味化合物。而由於植物蛋白肉缺少這些關鍵的風味前體物質,很難產生肉類的風味特徵。

「製造人造肉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持續的蛋白供應方案,再現傳統肉類的所有感官屬性。」 李健強調,在植物蛋白肉研發過程中,如何去除不良風味和抗營養因子,如何解決人體必需胺基酸比例不均衡問題,如何產生不同種類動物肉的特徵風味,如何實現動物肉類烹飪過程中的顏色變化?在細胞培養肉研發中,如何保證細胞培養過程不受雜菌汙染,如何構造除肌肉以外的其他組織,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這些都是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難題,雖然在技術層面還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食品科技的逐步發展,這些難題有望得到解決。

吳崇明指出,由於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存在一定的差異,只補充植物蛋白並不能完全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對人體內腸道菌群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它對人體的影響還需要深入研究。同時,植物蛋白肉一旦汙染變質,產生黴菌,相比於真正的肉類更不易察覺,當人們食用後,就可能引發人體的病態。

「細胞培養肉的口感要比植物蛋白肉好。目前,這類產品還沒有市場化,還處於研發階段,對安全性還存在一定的質疑。」 吳崇明表示,在後續研究中,如果能確保其安全性和營養價值的穩定性,可以進行市場化。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旦細胞培養肉市場化,就必須制定相應的的質量標準和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確保消費者食用安全。

相關焦點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全球首款人造肉粽子,國民人造肉時代來了
    人造肉減少了養殖環節的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隨著這次疫情,人造肉再次被推上風口,但中國人造肉發展仍處起始階段。中國三大植物肉企業在2018年的營業額即使加在一起,仍遠遠低於排名第三的美國公司Beyond Meat,這與目前人造肉產品與中國消費者日常飲食習慣差異有著難以忽略的關係。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人造肉」上餐桌還要5—10年
    本報訊(通訊員 許天穎 融媒體記者 談潔) 「人造肉」可上百姓餐桌,但還要5—10年。這是記者昨天從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上獲悉的。   11月24日至25日,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辦。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微信公號發文稱,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誕生。該人造培養肉重達5克,是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培養20天而成,由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完成。2018年11月,美國《科學》雜誌曾發布消息稱,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培養肉將很快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
  • 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售價88元不到三天銷售過半
    除了五仁、豆沙、鮮肉等傳統口味的月餅,今年人們又多了一種新的選擇——人造肉月餅。人造肉月餅登上中國餐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謝昊正在烘烤的人造肉月餅。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呂中茗介紹,植物蛋白肉是人造肉的一種,利用植物蛋白原料製作而成。「口味仿照上海鮮肉月餅,我們自評能達到70%的仿真度。」呂中茗說。28歲的呂中茗對人造肉的關注來自其在美國的留學經歷。在美國期間,因為紅肉攝入過量,呂中茗的體重一度超過100公斤。
  • 較真| 人造肉來了:能吃嗎?好吃嗎?貴嗎?
    當然,目前的人造肉在口感、風味、產量、成本等方面距離普通豬肉等還有較大差距。畢竟,生物的組織是個有機體,人工合成生物或者生命還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很多奧秘。 據報導,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獲得重達5克的人造豬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 先不談專業領域的技術發展,人造肉的出現,對我們普通消費者會造成什麼影響嗎?人造肉能吃嗎?會成為今後餐桌上的「家常食材」嗎?
  • 被熱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一類是植物蛋白素肉。有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為原料,通過擠壓膨化方法製取的傳統植物蛋白素肉,如中國人餐桌上常有的素雞、寺廟及周邊素食餐館的「仿葷肉」等,口感和肉類相差較大;還有以植物蛋白為原料製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口感、氣味跟動物源的肉類製品相差無幾,代表產品有Beyond Meat食品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食品公司的素肉漢堡。
  • 人造肉來了,它「香」嗎?
    半月談記者 陳宇軒 馬曉澄 荊淮僑 最近,當你光顧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餐飲連鎖品牌時,也許會注意到,它們的新品菜單中多了「人造肉」的身影。正逐步走向消費者餐桌的人造肉,究竟是個啥?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上線 蓋茨李嘉誠都無法拒絕的變革
    是被肉啊!小龍蝦!火鍋刷羊肉!牛排!如此種種都在引誘我們,唯一能讓我們拒絕的理由恐怕就是兩個,第一是錢包,第二是恐怕是對健康的考慮。  但現在好消息來了,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出現,或許將改編這一切!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
  • 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
  • "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
  • 星巴克人造肉菜單 星巴克今日上新人造肉午餐菜單
    4月21日,星巴克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而在前一天,肯德基剛宣布推出新品「植培黃金雞塊」。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推出的新品食材,均是自去年開始就火遍全球的「人造肉」。星巴克和肯德基官宣上新「人造肉」相關產品後,資本市場聞風而動,人造肉概念股紛紛上漲。
  • 全球首例「細胞培養肉」批准出售,人造肉離餐桌更近一步
    這是放入生物反應器的細胞生長和增殖生產含有脂肪和肌肉的肉,是世界上首例監管部門對細胞培養肉類的正式批准,不僅為該公司即將在新加坡小規模銷售鋪平道路,也讓人造肉距離全球消費者的餐桌都更進了一步。Eat Just表示,其培育的雞肉符合家禽肉的標準,微生物含量遠低於常規雞肉,而且清潔度更高,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肯德基星巴克都賣起「人造肉」,植物肉距離你家餐桌還有多遠?
    就在本周,美國超市巨頭克羅格宣布在其1700多家門店引進植物肉,另一「人造肉」明星Beyond Meat則將人造肉漢堡送上沃爾瑪山姆店的高大貨架。圖/視覺中國當下似乎來不及計較價格和口味,因為人們需要蛋白質。相較之下,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可能要主動得多。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周光宏說,研究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逾越哪些鴻溝?
    細胞培養肉是指用畜禽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生產出來的肉類,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直接用細胞培養而來,不同於市面上用植物蛋白加工的「人造肉」。「為什麼幾個細胞能長成5克的培養肉,這就是幹細胞的功勞。而提取到高純度的肌肉乾細胞並維持其乾性(生長能力)很難。」
  • 實驗室裡「養大」的肉,吃起來有危險嗎?
    目前,人造肉分為兩類,一類是大豆蛋白肉,即「植物肉」,它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加入了植物油和其他一些助劑,經過加熱和擠壓而獲得類似於肉的質感,通過調味成分去模擬肉的味道。而細胞基人造肉在口感、顏色、風味等方面,會和傳統肉類更為接近,營養成分主要是動物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礦物質、維生素等微量成分。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李健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裡搞研發,還為深圳一家人造肉企業研究產業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