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亞洲新聞臺12月2日報導,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Eat Just周三宣布,其「人造雞肉」已獲得新加坡當局「全球首個監管批准」。它將被用作「雞塊」的原料,該公司計劃在晚些時候推出這款產品。
看到此新聞的時候,阿花驚詫地說:「啊這......『三頭六臂』的變異雞又要來了麼?」
(網友ps合成的變異雞/圖源見水印)
呃......人造雞肉只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在實驗室中直接培育出雞肉,不是培育出變異的雞啊!而且本來也不存在好幾個翅膀和爪子的變異雞哇!
相較於人造肉的培育過程,大多數小夥伴其實更關心它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吃起來安不安全?和真實的肉有哪些差別?以及......貴不貴啊?
「太長不看」版:
1.人造肉分為植物性人造肉和細胞基人造肉
2.在營養成分方面,人造肉會儘可能調配接近傳統肉類,但在口感方面,人造肉和傳統肉類仍有一定差距
3.人造肉技術對於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及保護環境意義深遠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超市拿起一包零食,上面寫著「手撕牛肉」,包裝袋不起眼的地方卻又標著「素食」兩個字,看一下配料表,儘是些植物原料,哪有一點肉的影子?
明明是豆製品,卻標著「肉」字,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
(某品牌的手撕素肉/圖源網絡,侵刪)
這還真不是騙人,這樣的豆製品其實也是人造肉的一種。目前,人造肉分為兩類,一類是大豆蛋白肉,即「植物肉」,它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加入了植物油和其他一些助劑,經過加熱和擠壓而獲得類似於肉的質感,通過調味成分去模擬肉的味道。
像我們的素雞、素鴨,美國的「人造牛肉漢堡」、「素食炸雞塊」等,都屬於植物蛋白素肉。
另一類人造肉是提取自動物幹細胞,而後使用糖、胺基酸、油脂等多樣營養物「餵養」,使其不斷「長大」,最終堆疊形成,稱為細胞基人造肉,簡稱「培養肉」。
傳統的肉,是用飼養動物來實現這個轉化,而這類人造肉則是略過動物,在生物反應器中直接實現轉化。肉中的主要營養物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等,二者都會有,不過在具體的組成上可能不盡相同。比如,人造肉集中生長的是肌肉細胞,而脂肪細胞則會很少。
(Eat Just宣布推出的人造雞肉/圖源:界面新聞 )
像近日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Eat Just宣布推出的實驗室培育雞肉,以及去年11月南京農業大學宣布培育的人造肉,都是細胞基人造肉。
雖然在營養成分方面,植物人造肉會通過一些配比儘可能地模擬傳統肉類,如包含普通肉類中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但人體對植物蛋白的消化利用率較低,且在顏色、口感、風味等方面與傳統肉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滿臉寫著有食慾/圖源《武林外傳》)
此外,與動物蛋白相比,植物人造肉還會缺乏一種或幾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如豆類蛋白中蛋氨酸含量較低,穀物蛋白中缺乏賴氨酸,且過度加工可能會使產品的部分營養物質流失,降低了產品的食用價值。
但是,相較於傳統肉製品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植物蛋白基肉製品則低脂肪、高蛋白、零膽固醇、零抗生素,因此植物人造肉會更健康一些。
而細胞基人造肉在口感、顏色、風味等方面,會和傳統肉類更為接近,營養成分主要是動物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礦物質、維生素等微量成分。
不同品種的人造培育肉在口感上存在較大差別,主要由於其提取的動物幹細胞來源不同,從而導致它的組成蛋白質種類和結構不同。
(人造培育肉技術流程/圖源:參考文獻[2])
不過,因為脂肪細胞很少,所以即使是細胞基人造牛肉,咬起來也不會像傳統牛排那樣鮮嫩多汁。
至於吃貨們最關心的價格問題,植物人造肉的價格比較親民,但細胞基人造肉則要昂貴許多。世界上的第一塊「培養肉」誕生於2013年,當時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生理學家波斯特博士耗時兩年,花費了30多萬美元,才培養出一塊牛肉餅。
(圖源網絡,侵刪)
雖然現在美國的「孟菲斯肉製品」公司宣稱能夠把一個培養肉漢堡的成本降到600美元,但依然沒什麼吸引力。
不過,就算你不差錢,就想嘗個味,可能也買不到培養肉。因為該技術仍然存在著成本高、規模化生產困難、監管不完善等諸多挑戰,導致目前仍然沒有成熟的產品上市銷售。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明明傳統畜牧業就可以提供好吃的肉類,為什麼還要費時費力去培育實驗室肉類呢?這不是吃飽了撐的浪費資源嗎?
恰恰相反,正是為了節約資源,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科學家們才努力研發這些技術。
2019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報告,食物系統貢獻了全球37%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中,肉用動物養殖、屠宰及肉品加工產業鏈在土地、飼料、水資源等方面消耗巨大。
(圖源:123RF)
可以說,肉類食用量的不斷增長,加強了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汙染了土壤、水和空氣,刺激了全球飢餓的蔓延。
因此,人造肉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畜牧業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彌補我國肉類產能的不足。同時,因為人造肉可以減少食物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所以它還可以讓我們吃得更健康。
那這樣費時費力培育出來的實驗室人造肉,會不會添加了大量激素,導致肉品並不安全呢?
這樣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體外培養細胞均在特定培養基中進行,理論上說,這樣生產的肉能夠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汙染以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種藥物,能夠更好地保障安全。
但是,在細胞增殖分化培養過程中所必需的多種培養素(碳水化合物、胺基酸、脂質、維生素等)、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和激素(胰島素、甲狀腺激素和/或生長激素)一旦經過工業化生產過程,很可能會受到化學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汙染。
(圖源:123RF)
此外,在幹細胞增殖過程中還存在細胞遺傳不穩定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有可能存在細胞的非良性增殖,導致癌細胞的產生,這些癌細胞雖然可能無害,但會在人的胃和腸道中被消化,增加人造培育肉製品的不安全性。
因此,優化培養基條件,以及延長細胞良性增殖極限,仍是當前實驗室培養肉的技術難度。相關食品安全部門也要及時跟進,制定相關法規,以監管其產品安全性。
總之,雖然現在人造肉口感還不如傳統肉類,產量也不多,價格還很貴但是,春雨君相信,人造肉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廣闊的,總有一天,它們也會像傳統肉類一樣擺上普通人的餐桌,成為多元化飲食的其中一種。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劉素素,沙磊.植物蛋白基肉製品的營養安全性分析[J/OL].食品與發酵工業:1-9[2020-12-02].https://doi-org-443.webvpn.scut.edu.cn/10.13995/j.cnki.11-1802/ts.025807.
[2]王聖楠,馬月輝,趙桂蘋,蔣琳.人造肉類技術特點和需求分析[J].畜牧獸醫學報,2020,51(11):2641-2650.
[3]王守偉,李石磊,李瑩瑩,李素,張順亮.人造肉分類與命名分析及規範建議[J].食品科學,2020,41(11):310-316.
[4]雲無心.人造肉來臨,營養性、安全性如何[J].江蘇衛生保健,2019(11):50.
[5]蘇沐暉.人造肉來勢洶洶 肉食市場格局或生變[J].新產經,2020(01):55-57.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