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相食:實驗室培育的合成複製人肉你會吃嗎?

2020-12-05 IT之家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食用人肉與食用其他動物的肌肉組織之間存在一個令人不適的差別,即你無法將這些肉與活人完全分開。比如,你可以吃「小牛肉」,吃「豬肉」,但人肉就是人肉,與活生生的人有關。我們都很熟悉人體的部位,而這些部位並不像動物的肉那樣有特殊的叫法。

▲如果有合成的人肉可供選擇,你吃還是不吃?

但是,如果是吃實驗室裡培育出來的複製人肉呢?這種設想目前還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比如2013年的科幻電影《病毒抗體》(Antiviral),導演布蘭登·柯南伯格],距離實現還有很長的時間。不過,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食用複製人類組織本質上是否可以被視為同類相食?

此外,假設合成人肉是在沒有人類基因捐獻者的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又會有什麼不同?目前實驗室培育的動物肉都還沒到這一步。截至今年夏天,實驗室培養的牛肉還是來源於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直接取自剖腹產胎牛還在跳動的心臟,並且活體取血直到它們死亡。漢普頓溪食品公司(Hampton Creek)宣稱他們正在嘗試從「種植圖書館」裡獲得仿生的肉類細胞。Mosa Meat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波斯特(Mark Post)首次將「培植」的漢堡推到了世人面前,他還表示,研究人員正在關注「無害的細胞」,比如來自羽毛的細胞。「我猜測,我們會逐漸過渡到不用動物就能生產出肉類,但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如果不用基因技術,那一切還遠沒有實現的可能,」波斯特說道。

不過,想像一下,如果在不用人類胚胎的情況下,在實驗室裡培養出了人類幼兒的肉……食用合成的人肉漢堡是否會被視為食人呢?還是會被視為普通的漢堡?

威廉·米勒,《解析厭惡》(Anatomy of Disgust)一書的作者,冰島研究的專家

我認為真正的同類相食者會對吃這種垃圾感到驚訝。作為一個同類相食者,必須,或者應該去吃真實人體身上的肉。在人類學文獻中,我想至少記錄了兩種同類相食文化類型:一是你通過這種方式取走敵人的靈魂(許多民族都具有的戰爭習俗);另一種是吃下親屬的屍體,作為宗教義務的一部分,而且整個過程相當儀式化(比如巴西的Wari人)。

對於這兩種情況,都存在一個賦予你所作所為某種意義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廉價的驚悚感。這種試管裡造出來的人肉其實只是某種道德上的藉口,就像用馬鈴薯粉來製作逾越節的糕點,模仿用真正麵粉做出來的美味,你不會想吃的。

這一問題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一個原因是,你其實是通過吃這種東西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從自然世界中抽離了出來……許多我覺得有點反胃的東西都存在於科學幻想的未來,都有點是對人類生活中正常事物的重構,因為醫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已經如此先進,能做到我們從未想做並且其實不應該做的事情。

我認為這就像人們所嘲笑的「第一世界問題」(指某些無病呻吟的問題)。這些都是有點微不足道,太過無聊的道德問題,只因為我們的技術手段已經凌駕於,或者甚至傷害了我們已經衰減的道德敏感性。這並不是說人們一旦有足夠東西吃的話,就不會擔心他們所吃的東西。我的意思是,文化本身,以及我們首要的文化規則,基本上就是規定哪些人會受到約束,以及什麼東西你可以吃,對吧?

雅各布·阿佩爾(Jacob Appel),生物倫理學家,著有《不會站起來的人》(The Man Who Wouldn’t Stand Up)

這種行為會不會被視為食人的問題,可能最好還是留給語言學家,或者美食權威。

唯一的倫理擔憂應該是,這種人造肉的出現可能會導致某些有冒險口味的精神疾病患者去追逐真實人體的肉。在更加實際的層面,很難想像消費者會排隊購買實驗室培育出來的人肉,即使沒有任何倫理異議。文化規範往往會阻止我們參與完全理性或道德的活動。例如,在路上被撞死動物的肉其實與獵物的肉一樣美味,但沒有人會在路上尋覓剛剛死去的鹿或負鼠的屍體。因此,我並不怎麼擔心人造肉廠家會很快讓Perdue(美國肉類生產商)的生意陷入危機。

奧倫·卡茨(Oron Catts),西澳大利亞大學SymbioticA生物藝術中心創始人之一,以半活體組織為材料的研究者和藝術家

這個問題觸及到了一個讓我忙碌了超過20年的課題。

這個問題尤其體現了伊恩納·祖爾(Ionat Zurr)和我自己所說的「半活體」概念。半活體是複雜機體的片段(即組織和細胞),能夠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保持活力並生長。對於這些技術生命形態應該如何定位,目前還沒有共識。實驗室生長的肉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這些肉來自於生長在人體以外的人類細胞,我們就要問,這些細胞還能否被視為人類的一部分。

1991年,利·凡·瓦倫(Leigh Van Valen)和馬約拉納(Maiorana)提出,第一個人類細胞系,即著名的海拉細胞(HeLa cells),應該被視為「一個新的微生物物種」。在發表於《演化理論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Theory)的論文中,他們寫道:「物種起源於多樣的方式。海拉細胞是最著名的源於人類的培養細胞。我們在此嚴肅地提議,它們已經成為一個特定環境中的獨立物種。」

如果接受他們的邏輯,我們就能得出結論:食用源於人類的試管肉類不應該被視為同類相食。只要這些細胞生長的方式發生某種改變,那它們就成為「一種新的微生物物種」。也就是說,這些細胞在被製成肉類之前,還必須經過不知多少輪的生長周期。

提問:那麼你怎麼看一個來源於人類,在實驗室裡生長出來,並且局限於實驗室環境,會思考(半活體)的大腦?它將是一個不同的物種,但是如果吃它的話,會不會與同類相食行為聯繫起來?

我們能在培養皿中創造出意識嗎?不會那麼快。與大部分組織類型和器官一樣,距離它們能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培育出來還有很長的路,因為還沒有人能解決組織內部通道的問題;即如何為大塊組織內部提供營養。這是我們需要對3D列印器官和組織的說法保持懷疑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不會很快見到試瓶中培養的大腦。即使這種情況發生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具體認知的一方;如果你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培養人神經細胞,你就不會獲得人類的意識。可能會得到某種形式的知覺和感受,但我不會把它認為是人。這不是複製人,因為複製人具有身體——他們成為人的方式和同卵雙胞胎一樣。

不過,讓我們假設未來實驗室裡培養出了有感情的生物,或者是以矽基的形式(比如人工智慧或人工生命),那麼就需要考慮將倫理學上的觀點擴展到他們身上……

這種培養不同生命形式的努力大部分是由商業利益、實用的工程師心態和人的欲望推動的,因此可能很難見到我們與這些生命形式之間的關係會超越剝削利用的範疇。換句話說,隨著生物學逐漸變成一種技術,而生命變成了可以設計加工的原材料,那倫理學關切就可能被視為所謂創新過程中的障礙。

有趣的是,實驗室人工肉的支持者的論點之一,就是培育無知覺的肉要比殺死有知覺的動物在倫理上更有道德。

阿卜杜拉齊茲·薩徹迪納(Abdulaziz Sachedina)博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伊斯蘭研究教授

實驗室培養的肉類似人肉,但並不是來自真正的個人,因此並不能認為它來源於「人類」。因此,這個問題有點類似克隆。例如,人的心臟瓣膜在力量和耐久性上都與豬的心臟瓣膜類似,後者在科學上可以移植到人的心臟中。通過科學方法生產出來,而不是取自活人的「人肉」,其實從物理學角度是「非人」的。這只是在生物化學組成上與人相同的產物。人類靈魂的形成問題是自然產生的,而這屬於神學的範疇而不是人類科學。科學能創造條件(比如克隆),但在伊斯蘭教看來,賦予靈魂依然在神的管轄之下。

提問:那在你看來,食用一個克隆的、具有完整形態的人——不僅僅是實驗室培養的人肉——能否被視為同類相食?

只要實體是完全成長的人類,那吃他/她的肉就應被視為同類相食。是的,只要複製人在行為舉止上與其他人類一樣(具有理智、情緒、愛、恨等),那他/她,或者甚至就是個克隆體,都足以被視為另一個人。

比爾·舒特(Bill Schutt),生物學教授,著有《同類相食:完美的自然歷史》(Cannibalism:A Perfectly Natural History)

很有意思,這是過去三天裡我第二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此前從沒有過)。我將「同類相食」定義為一個個體吃掉同一物種個體的部分或全部。這個問題似乎掉入了一個灰色地帶,就像一個人喜歡吃自己的手指甲一樣。我假設這些是我們所談論的那種培養的人類細胞,那我必須說,是的,我認為這就是同類相食。

提問:我與一位藝術家聊過,他說他認為實驗室試管裡培養出來的人肉可以視為一個完全不同的微生物物種,只存在於人工控制的環境中。一位神學研究者表示,他認為實驗室培養的人體組織沒有靈魂,因此是非人類的。你覺得這是否主要是語義學上的差別?如果它聞起來、嘗起來像人的手指甲,那它是不是人的手指甲?如果這本質上是同類相食,那如何做程度區分?

如果你提到的這些培養產物來自於,或者由人體細胞培養而成,那我會將食用它們(顯然這不大可能)視為某種邊緣形式(灰色地帶)的同類相食。

此外,這更應該說是一塊人體組織培養物,而不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微生物物種」。微生物是單細胞生物體。這是細胞培養物或組織培養物。它不是一個個體,不會比分離的神經細胞或肌肉纖維更像一個個體。

馬克·波斯特(Mark Post),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osa Meats聯合創始人,以開發第一款人工肉漢堡聞名

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在成年聽眾口中出現,相反是在我與小孩子們談論人工肉時經常聽到。人們將此視為同類相食並賦予禁忌,我認為,如果消費者還需要糾結於非人工培育肉類的概念,那就將無助於開始這一階段的討論。

最經常被問到的「道德」問題是,人工肉會如何改變世界:對農民、土地和動物有什麼影響?

提問:你覺得小孩子為什麼會想到那裡,以及他們經常問的其他典型問題是什麼?你是如何回答的?

相比我們這些早已告別青春期的人,小孩子對同類相食的現象並沒有太多的禁忌。一位德國設計領域的教授曾經對我說,弗洛伊德曾指出同類相食的禁忌具有抑制我們天生想要吃掉自己的欲望(如同終極的性愛體驗)的功能。老實說,我從未對此做過驗證。孩子們還會提問有關克隆的問題,特別是提到他們失去的寵物。

對於這種縈繞在活的動物及其痛苦(或者極端情況下的人類痛苦)上的情緒,以及人類由此獲得的益處,心理學家有一個名詞: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有了名詞還不足以解釋其中的機制,但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人類(或許還包括其他動物)特徵。這可以視為一種基本的生存本能,並且具有明顯的等級:殺死其他動物作為食物,並且只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殺死其他人類(我們的法律中甚至可以用自我防衛作為傷害其他人的正當理由)。等級本身也與生存本能很好地吻合:沒有牛、豬或雞會殺人,因此不用擔心遭到報復的問題。

南多·帕拉多(Nando Parrado),作家,企業家,1972年安第斯山脈墜機事件倖存者。在那次事件中,他和其他倖存者被迫食用了其他遇難者的肉,包括他們的朋友,從而熬過了72個雪天

首先,人們……應該明白「同類相食」這個詞在大部分時間都是被誤用的。我們說的其實是食人(antropophagy)。同類相食指的是有人為了吃而進行殺戮。世界上我們所做的最美麗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我們的朋友。我們是這個星球上第一個正式的、有意識的捐獻者。現在有多少人捐獻了他們的器官?實際上,根據我們的經驗,在我們國家,每個烏拉圭人在出生的時候,在法律上都是一個捐獻者。你能想像有多少生命因此被拯救嗎?

飢餓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而且永遠無法完完全全地體驗到,除非付出真實的代價。

無論如何,我從來都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作為全世界在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在特定的環境下都會做出同樣的事情。即使是你。

如果這被視為是食人,我沒有任何看法。我依然認為人性和以前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同類相食違反倫理 但如果"吃人肉"在慢慢實現呢?
    人類同類相食被認為能傳播衰弱性疾病,但人工培育的人肉不會存在這樣的風險。然而,這個世界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同類相食了?,也沒有動物會因為你要吃燉肉而把腿鋸掉,結果會怎樣?圖2: 實驗室培育出的肉類可以讓人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是人肉冰淇淋會出現在菜單上嗎?
  • 人肉到底是啥味?我們為什麼不吃人肉?
    所以現在我們拋開倫理道德,單從食物角度來討論一下:我們為啥不吃人肉。問題一:人肉到底能不能吃?確切來說,不太能吃。人體內其實攜帶了大量的細菌、病毒,如果生吃一個人,你有可能會感染他身上的一切血源性疾病。即使你把肉做熟,也無濟於事,曾經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弗雷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西方科學家用幹細胞培育類"人肉"製品:緩解糧食危機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3月15日報導,吃人肉這樣瘋狂的想法,會讓任何人望而卻步,甚至選擇成為素食主義者。備受爭議的科學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表示,吃在實驗室培養的人肉可能有助於突破「同類不相殘」的禁忌。
  • 人肉真是上下五千年的至尊補品嗎?
    歷史上所記載的吃人肉事件中,最常記載的是以下情況:由於乾旱、洪水、暴政等天災人禍,社會引起了嚴重饑荒,導致人類為了生存被迫同類相食。每個朝代的大小饑荒中都會湧現人吃人的慘象,白居易所詩「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眾多吃人事件中的一個。在一些朝代的災區中,人肉甚至會作為食物來售賣。
  • 人肉是什麼味道?人類為什麼不能同類相食?朊病毒告訴你答案
    居然有讀者問人肉能不能吃?!  只要在看夠數  你敢問我就敢寫!   儘管在大多數文明裡  吃人是絕對的禁忌  但有關吃人的記載卻從未中斷  為什麼會存在「人吃人」現象?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更好奇  人肉究竟是什麼味道  別急,下面這位仁兄他的身體告訴你  人肉是什麼味道?
  • 「人肉」是什麼味道?我們為什麼不能同類相食?朊病毒告訴你答案
    居然有讀者問人肉能不能吃?! 只要在看夠數 你敢問我就敢寫!為什麼會存在「人吃人」現象?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更好奇 人肉究竟是什麼味道 別急,下面這位仁兄他的身體告訴你
  • 古代人為什麼會吃人肉?古人是怎麼吃人肉的?
    除了曹操等軍閥部隊出現了吃人的情況之外,很多軍閥都有過吃人肉的黑歷史或者不良記錄,比如袁紹或者袁術兄弟:「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裡蕭條。」
  • 人類該不該吃人造肉?Ouroboros Steak概念人肉給出了一種解答
    其結果是,這些肉看起來、感覺上和味道上都像真正的人肉,但它們是長出來的而不是從活生生的人體身上取下來的。所以你會把自己吃了嗎?是不是覺得聽起來有些恐怖,但這正是該研究團隊想要展示的。該團隊想要強調的不僅是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是一個發展緩慢的產業,而且還指出它不能解決動物傷害的問題。實驗室培育的肉確實是一種東西,但它需要血清。
  • 為什麼關鍵詞同類相食對你的SEO有害?
    關鍵字同類化意味著您的網站上的多篇文章會在搜尋引擎中為同一關鍵詞排名進行競爭。如果您針對類似的關鍵詞優化文章,那麼他們就會蠶食彼此排名的機會。在這裡,我們將解釋為什麼關鍵詞同類相食對你的SEO有害,你如何識別關鍵詞同類化以及如何解決它。什麼是關鍵詞同類化?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然而,任何以前吃過這種「肉」的人都會告訴你,它們的味道不太好。不可能食品公司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而且要徹底改革植物性肉類的生產過程,其中的秘訣就是亞鐵血紅素。與其它肉製品公司相似,他們也用一系列的營養物質來培育實驗室的細胞,包括胺基酸、糖、微量礦物質和維生素。他們生產的一些樣品看起來非常美味。然而,他們的生產生產成本還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4、無鰭食品:實驗室培育的壽司如果你是一個海鮮愛好者,那麼這個就很適合你。
  • 美媒關注天津擬開設克隆牛工廠:你敢吃克隆牛肉嗎?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 外媒稱,2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就曾表示,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食物資源可能會出現短缺。現在,多虧了合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學的發展,地球的食物供應可能很快就會出現指數式的增長,而不是馬爾薩斯所預測的「算數式」增長。
  • 人肉到底是什麼味?
    當說到社會禁忌的時候,沒有什麼會比"吃人肉"更反人類了。即使是狂熱的肉食主義者在想到咽下一塊人肉的時候都會打顫。然而,一名叫Greg Foot的英國記者同志顯然好奇心勝過了一切,他決定嘗一嘗自己大腿的肌肉,從而了解人肉到底是什麼滋味。嚴格意義上來講,Foot並沒有真的吃他的大腿肉,這在英國是違法的。不過,他對自己的肌肉纖維以及氣味,味道進行了科學檢測,從而能夠在體外重構出一塊合法的"人肉"。
  • 你敢吃嗎?科學家用人體細胞培養出人造肉牛排 還獲得了設計大獎提名
    你敢吃嗎? 近日,一些科學家用人類細胞樣本培養出了牛排——但他們保證,這「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是同類相食然而,吃貨們會失望的發現,這種牛排不太可能上市。相反,設計師們說,他們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強調目前實驗室培養的肉類普遍存在的一些限制,以及這些肉類如何仍然會傷害動物。「我們的設計在科學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很多方面也具有諷刺意味,」Ouroboros項目的藝術家Orkan Telhan表示。
  • 你敢吃嗎?科學家用人體細胞培養出人造肉牛排,還獲得了設計大獎提名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你敢吃嗎
  • 人類食人簡史:當我們吃人時,我們在吃什麼?
    因為人吃人的這些歲月裡,部分弗雷人已經出現了基因突變。自然演化使這部分人即便吃了病變的人肉,也不會染上庫魯病。從現有研究看來,吃人肉其實並不那麼划算,綜合考量吃其他動物的肉能提供的熱量會更多。但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遠古時期,食人現象也確實是普遍存在的歷史事實。就算進入文明時期,戰爭和饑荒引起也能扼住文明的咽喉,使時人重蹈遠古「人食人惡俗」的覆轍。
  • 除了道德限制,人肉真的不能吃嗎?
    人類所吃的肉種類繁多,可能會超乎你想像,不過你有想過為什麼人類不吃人肉嗎
  • 「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
    原標題:「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究竟離我們遠嗎?文·本報記者 陳 瑩   提到「克隆」,很多人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一群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擺弄著各種瓶瓶罐罐。   近日,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廠」落戶天津,建成後,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動物克隆實驗室流水線、最高標準的克隆動物中心、生物多樣性基因資源庫以及科教展示中心。消息傳出,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極大關注。圍觀的小夥伴們紛紛表示:本以為克隆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想到已經發展到商業化應用的階段了。
  • 世界首例賴氨酸轉基因克隆奶牛在吉林大學農學部培育成功
    由吉林大學農學部畜牧獸醫學院動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省動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子義教授主持,內蒙古大學於海泉研究員、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張國梁研究員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課題組成員,在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下,經過兩年協作攻關,於8月6日晚7點48分,在農學部奶牛繁育基地獲得一頭攜帶轉入賴氨酸基因克隆牛犢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在南京醫科大學有個江蘇省異種移植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內第一個以異種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級重點實驗室,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通過克隆技術,解決人體器官移植短缺問題。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