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究竟離我們遠嗎?
「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陳 瑩
提到「克隆」,很多人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一群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擺弄著各種瓶瓶罐罐。
近日,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廠」落戶天津,建成後,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動物克隆實驗室流水線、最高標準的克隆動物中心、生物多樣性基因資源庫以及科教展示中心。消息傳出,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極大關注。圍觀的小夥伴們紛紛表示:本以為克隆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沒想到已經發展到商業化應用的階段了。
——問題一——
「克隆」離我們遠嗎?
「你吃草莓嗎?你吃香蕉嗎?木瓜你吃不吃?其實這些水果很多都用到了植物克隆技術,即植物的無性繁殖技術。現在超市裡幾乎很難找出一種水果,不是用植物組織培養,或者植物克隆技術進行生產的。」「克隆工廠」投資方博雅控股集團董事長許曉椿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克隆技術的應用離我們並不遙遠,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接觸到了克隆技術,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就連我們經常吃的大米也是克隆的產物——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也運用了植物克隆技術。」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孟山都、先正達、Pioneer等規模化、產業化的植物克隆工廠。
動物克隆技術的發展比植物克隆技術晚了將近30年。從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到如今的20年間,動物克隆技術正在由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
動物克隆是怎麼一回事兒?許曉椿介紹,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只需要從被克隆的動物身上取一個普通的體細胞,甚至可以只是一根毛髮上的毛囊,就足以獲得全部的遺傳信息,然後將該體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再將該卵母細胞移植到代孕母親子宮內,就可以培養出完全相同的複製品。過去動物克隆技術無法進入商業化應用的核心原因是產出效率低。「給你一個細胞,你有多大可能把它克隆出來?過去的成功率只有10%—15%。而現在,起碼在犬類領域,博雅的技術已經能保證90%的成功率。技術條件成熟了,才敢談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問題二——
動物克隆到底有啥用?
植物克隆讓我們吃上了味道鮮美的水果,那麼動物克隆技術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呢?許曉椿介紹,動物克隆可以為我們提供優質而低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最好吃的牛肉是和牛、韓牛,而中國很缺乏優質牛肉,這種情況靠傳統畜牧業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此外,我國頂級奶牛的量產很低,中國的牛奶品質不高也一直飽受消費者詬病。」許曉椿表示,「克隆工廠」未來的主要項目之一就是大量克隆生產優質肉牛和奶牛,目前計劃一期將實現每年生產10萬頭牛,二期將實現每年生產100萬頭牛,以滿足市場對優質牛肉、牛奶的需求。「未來,老百姓將會在超市中看到我們提供的牛肉。」
除了讓老百姓吃上優質的食物外,克隆動物還可以用於保障社會安全、醫藥實驗研究以及保護瀕危動物等。
許曉椿舉例說,利用克隆技術可以「克隆工具犬」。所謂「工具犬」,主要是指警用犬、搜救犬、導盲犬等特殊用途犬類。這些工具犬往往都是百裡挑一的優秀品種,它們要比一般的小狗更加聰明伶俐、善於學習、肌肉強健、反應靈敏,而在服役過程中,其淘汰率也是很高的。「相較於培育和訓練,克隆是更高效的做法。」
人類疾病的發展十分複雜,科學家進行醫藥研究多基於小鼠進行試驗,但從小鼠到人,種屬跳躍巨大,很多藥給老鼠吃沒問題,給人吃卻不見得安全有效。「今後,我們希望能克隆更多更近似於人類疾病情況的動物模型,以加速新藥的研發。」許曉椿說。
他表示,從更長遠的角度說,動物克隆技術將為保護瀕危動物、地球物種多樣性做出實際貢獻。他把動物克隆技術比作「諾亞方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臨嚴峻的生態考驗,生物多樣性正在迅速下降。我們的『克隆工廠』裡一個很重要的項目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基因保存資源庫。它可以用來拯救瀕危動物,甚至可以恢復一些近期已經滅絕的動物。」
——問題三——
克隆動物是否存隱患?
儘管博雅控股集團對克隆動物技術的前景信心滿滿,但建立「克隆工廠」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
「如果超市裡銷售優質而低價的克隆牛肉,你會買回家吃嗎?」——記者在3個微信群裡發起了一個小範圍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大多數人對克隆技術並不了解,一提到克隆食品,多數人表現出拒絕甚至恐懼的態度。不僅是國人,記者的調查對象還包括了30位來自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埃及、古巴等四大洲8個國家的留學生,其中15人表示堅決不吃克隆肉類,13人表示「可以等等看」,表示「非常歡迎」的只有2人。由於不了解克隆技術而產生的「不安全感」,是90%的受訪者共同提到的拒絕克隆肉的原因。
對此,許曉椿表示,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曾發布過一份968頁的「最終風險評估」稱,健康的克隆母牛、豬或山羊及其後代生產的肉類和奶類沒有安全風險。該報告說:「從克隆牛、豬、山羊產生的食品比之源自同類的性繁殖動物食品,並不構成更多的風險。」另外,英國新型食品與加工程序顧問委員會(ACNFP)也曾發布過一份140頁的關於克隆牛及其後代的肉和奶製品與普通牛肉、牛奶沒有區別的報告。報告指出,「克隆(無性繁殖)動物生產的肉類和奶製品可以安全食用。」
除了食品安全性問題,有關克隆動物的倫理與其自身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韓國首爾大學獸醫學教授吳熙鍾認為,克隆動物比一般正常動物老得要快,且容易得病。歐洲社會至今仍不允許克隆農畜,而當年誕生克隆羊「多莉」的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也已不再從事動物克隆研究。今年9月,歐洲議會高票通過禁止克隆農畜和銷售克隆牲畜,理由是克隆的後代比常規繁衍的動物有更多健康問題。對此,許曉椿回應:「如果中國大規模克隆高端肉牛,那麼歐洲的高端肉牛市場必將受到一定衝擊。可以肯定地說,歐洲禁止克隆農畜和銷售克隆牲畜是從貿易保護和政治需求的角度出發。」
中科院生物所的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目前沒有法律條文禁止動物克隆技術應用於商業化,而且在博雅天津項目之前,國內的華大基因就開始推進克隆豬的商業化項目。「從國際上來看,美國、韓國、日本這些國家都沒有在法律上禁止動物克隆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尤其是韓國,已經有克隆牛的商業化應用了。」
儘管如此,仍有憂慮的聲音認為,不僅克隆動物被人食用的安全性仍未得到充分驗證,克隆動物的經濟性也值得懷疑。專家分析稱,現在的克隆技術所消耗的費用仍然較高,其操作完全依靠科學家人工完成,單從經濟因素來考慮,克隆動物的肉類價格可能要遠高於正常家畜動物養殖的費用。對此,許曉椿則表示,克隆動物的成本取決於產量,未來,當克隆動物用於大規模批量化生產之後,價格也會隨之下降。例如與目前的飼養牛相比,「克隆牛讓我們可以花同樣的錢,吃到更好吃的牛肉」。
■延伸閱讀
那些年我們克隆過的動物
鯉魚
1963年,一條亞洲鯉魚被成功克隆;10年之後,中國科學家童第周又克隆了一條歐洲鯉魚。
母牛
「諾託」和「卡加」這兩頭母牛是在1998年被成功克隆的,隨後科學家又克隆了數千頭母牛,這項技術也為生產出更好的肉質和牛奶做出了巨大貢獻。
獼猴
2000年,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了一隻叫做「特拉」的獼猴,後來科學家們又陸續克隆了多隻猴子,這些猴子可用於測試糖尿病等病症。
老鼠
2000年,科學家在美國夏威夷成功克隆出一隻老鼠,這隻老鼠被命名為「庫姆利納」,它一直存活了兩年7個月。據悉,這在克隆研究領域是一項重大突破。
貓
一隻名叫「科畢」的貓於2001年成功克隆,從此開闢了寵物克隆市場,並最終形成了克隆寵物的國際性行業。
騾子
騾子是不能生育的,除非採用克隆技術。2003年,美國愛達荷州研究小組成功克隆了一隻名叫「格姆」的騾子。據悉,它不僅是第一隻被成功克隆的馬科動物,而且也是第一隻被克隆的無法生育的動物。
狗
2005年,韓國科學家利用幹細胞移植手術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狗,並將這隻克隆狗命名為「史努比」。
狼
2005年,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宣布成功克隆了兩隻灰狼,這是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一種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