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克隆產業化:誰的市場機遇?

2020-11-27 第一財經

從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誕生,經歷了20年發展的動物克隆技術將要產業化了。

一度存在倫理爭議甚至被妖魔化的克隆技術,如今在包括優質工具犬、優質肉牛、頂級賽馬以及其他非靈長類的動物的克隆上,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2008年,華大基因開始克隆豬培育;2011年,華大基因採用先進的手工克隆技術使得年老且沒有生育能力的汶川地震倖存的「豬堅強」生命得以延續;2013年,華大基因宣布成功克隆首批8頭克隆豬,隨後華大方面宣布將投建全國最大的克隆豬培育基地。

看中動物克隆未來巨大市場機遇的公司還有很多。博雅控股集團位於天津的全球最大克隆工廠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生產,按照公開的計劃,一期將主要用於生產10萬頭克隆牛胚胎,用於填補中國高端牛肉市場空缺;隨後,包括工作犬類、頂級賽馬等優質物種複製也將逐步落地產業化。

藏獒「嘉瑪」的後代,國內首例純種克隆藏獒

克隆產業化

「從菸草、桉樹到草莓、香蕉,如果中國人已經能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克隆植物和水果,為什麼不能接受克隆牛肉,更何況,它既安全又那麼好吃。」全球最大克隆工廠母公司、博雅控股集團董事長許曉椿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

許曉椿正在忙的是即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投產的動物克隆工廠,這家總投資30億人民幣的全球最大克隆工廠,由天津開發區管委會與博雅控股集團旗下博雅基因合作完成,從事優質工具犬、寵物犬、非人靈長類、優質肉牛、頂級賽馬等動物的克隆業務,並加速實現克隆技術在現代畜牧品種改良中的應用以及特殊疾病模式動物的提供。

按照目前已經公開的信息,克隆工廠的運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計劃每年生產10萬頭肉牛;第二階段年產量升至100萬頭,預計2016年啟動生產,總投資5億至10億美元。除肉牛外,基地還將克隆其他工具類動物和瀕危物種動物。

一個公開的數據是,2014年,中國屠宰牛690萬噸,平均到每個人,消費量是5.25公斤——這個數字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以過往幾十年兩位數增長測算,預計未來5~10年,中國牛肉年消費量將達1400萬噸上下,目前4000萬頭的圍欄量尚有一倍的缺口。

「即便把投資的2億元全部用來進口海外優質種牛,按照目前的價格,換1000頭頂級種牛,牛一年懷孕一次,1000頭變成1500頭,第三年再變成2200頭,十年後,這1000頭牛也才能變成1萬頭,不可能解決牛肉來源的巨大空白;可是克隆技術卻可以迅速形成種群規模,從1000頭變成10萬頭。」許曉椿算了一筆帳。

但顯然,在吃上肉質鮮美的克隆牛之前,北大博雅必須先面對市場對克隆牛肉安全性的種種質疑。

「更多是不了解的人在妖魔化這個科學。」許曉椿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美國等國家的跟蹤認證表明,克隆技術本身沒有讓動物形成不良影響,而且克隆動物有完全的生育能力,這與公眾認知的轉基因有很大區別。

「一杯茶水倒一半到另一個杯子裡,這是克隆,它的成分、味道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它自己;而如果這杯茶倒出一半再加上牛奶,這就是轉基因,因為這兩杯茶的味道、成分已經和原來的不同了。」許曉椿打比方說。

事實上,這也是他和他正在從事的克隆技術目前需要反覆向公眾解釋的部分——在產業化之前,安全性的證明似乎更加急迫。

公開資料顯示,克隆技術是幹細胞技術的姊妹技術,又稱無性繁殖,是生命科學領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前沿技術。

動物克隆始於「多莉」羊的誕生,而植物克隆早在動物克隆前30多年就已經開展,在植物克隆領域,草莓、香蕉、木瓜、桉樹等已經克隆出來。

許曉椿告訴記者,美國曾對克隆牛展開長達15年的食品安全監控,在2006年發布的第一版關於克隆牛安全及風險分析認為,克隆牛無論生理還是壽命等跟天然牛是一模一樣的,克隆牛產生的產品,無論是牛奶、牛肉,都與天然牛一模一樣,也因此,美國對於克隆牛後代產生的產品允許上市,不需要任何標籤。

但歐洲並沒有參考美國的經驗——2015年9月,歐洲議會決定將禁止動物克隆的限制措施擴展到所有牲畜、幼崽及其衍生產品,禁止克隆農畜和銷售克隆牲畜,包括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理由是克隆的後代比常規繁衍的動物有更多健康問題。

克隆牛

誰的市場機遇

「培育一隻優秀的緝毒犬,就和考上北大一樣難。」談及克隆工廠另一項更加吸引關注的工作犬克隆業務,許曉椿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大規模複製優質物種,製造包括頂級賽馬、藏獒、緝毒犬、搜救犬等的「諾亞方舟」,也是克隆工廠未來的主要業務。

2014年9月,中國首例純種藏獒24日在山東威海成功克隆,為三隻純種藏獒提供體細胞的是出生於青海的中華藏獒王「嘉瑪」,完成這項克隆服務的,是中國北大博雅與韓國黃禹錫團隊的博雅秀巖生命技術研究院。

作為中國獨有的大型珍稀犬類,來源於青藏高原的藏獒在國際世界一直有極高的聲譽和市場,藏獒的平均壽命一般為10~15年,從8歲已進入中年的嘉瑪體細胞中成功克隆出3隻藏獒,為這項技術隨後在中國的迅速產業化鋪開了道路——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已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提供了550隻克隆犬,用於執行機場、海關、警察等特殊任務。

「韓國首爾機場和濟州島機場的緝毒犬都是克隆出來的,相比煩瑣又艱辛的培育過程,克隆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忠誠、良好體力、敏捷等優點。」許曉椿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焦點

  • 學者:克隆動物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傳統的雜交技術受制於動物本身的生育能力而進展緩慢,利用克隆技術可以「批量」生產基因幾乎一模一樣的動物,從而大大提升育種效率。對於亟需自主培養優質畜種的中國,大力發展克隆產業無疑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除此以外,克隆技術還是目前製作大型基因修飾動物的最重要途徑。儘管轉基因食品目前尚存不少爭議,但是在許多方面,轉基因動物表現出了絕佳的市場潛力。
  • 「克隆工廠」落戶天津 三問動物克隆
    「克隆工廠」投資方博雅控股集團董事長許曉椿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克隆技術的應用離我們並不遙遠,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接觸到了克隆技術,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就連我們經常吃的大米也是克隆的產物——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也運用了植物克隆技術。」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孟山都、先正達、Pioneer等規模化、產業化的植物克隆工廠。   動物克隆技術的發展比植物克隆技術晚了將近30年。
  • 克隆動物食品是否能食用引起全球爭議
    經過各項指標的化驗和比對,他們認定,克隆食品中所含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胺基酸等含量與普通動物製品並無兩樣。而且,那些經克隆食品餵養長大的實驗鼠也沒有出現什麼不良反應。  其實,FDA在3年前就向公眾拋出過信號:未發現克隆動物及其後代的肉、奶存在食用風險或危害,並暗示將來可能準許上市。但暗示畢竟是暗示,在沒有掌握足夠的數據之前,誰也不敢輕易下這個斷論。
  • 我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啟動 首批牛明年誕生
    中新網8月20日電 中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最近在河北省唐山市正式啟動。據光明日報報導,如果順利,明年3月成批的克隆牛將誕生。  6月24日到7月16日,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河北國富愛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中國農大李寧、戴蘊平教授的指導下,經過23天的努力,成功地將280枚優種奶牛的克隆胚胎移植到140頭受體母牛體內。
  • 動物克隆莊園:從多莉羊到克隆猴
    即便在生物學內也不盡相同,克隆在分子生物學上主要是指DNA的複製,在細胞學上指培養一群同基因組的細胞,在動物學上指獲得同基因組的生物個體。本文主要討論動物的克隆。雖然高等動物普遍採用有性生殖,但克隆是否在高等生物中自然存在呢?
  • 誰對「複製人」負責
    微生物、植物、動物乃至人類0自身,使人類第一次可以在生命的最本質特徵—遺傳上「隨心所欲」地改造生命。這是科學的進步 但人們也不得不擔心,假如人的克隆、轉基因動植物、異種移植不斷擴張的話,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生物技術最早是利用微生物研究一些特殊的寧都,如大腸桿菌等。當時科學家最擔心的是,這些微生物或是病毒,由於各種原因逃出實驗室,產生流行性疾病危害人群。
  • 最大克隆工廠將落戶天津 克隆動物食用安全性存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許曉椿稱,實現這個目標沒有什麼問題,隨著中國逐漸變富,其牛肉消費量逐年增加,該企業未來主要目的是大量生產優質小牛,以滿足市場對優質牛肉的需求。談及這些牛肉是否出口,許曉椿表示,「當前國內市場需求量就很龐大,所以我們還沒有考慮國外市場。未來隨著動物克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老百姓就會在超市中看到我們提供的牛肉。」
  • 聚焦克隆牛:中國自主克隆牛誕生記
    作為這一項目組成部分的克隆牛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設在山東省曹縣的山東中大動物胚胎工程中心合作承擔。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小組負責牛克隆胚胎的研製,山東中大動物胚胎中心的技術員負責完成牛胚胎的移植。  這個項目的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介紹說,這次克隆牛行動非同小可,實現了成年體細胞克隆牛「零」的突破,代表了中國動物克隆技術的最高水平。
  • 科學生活:食用克隆動物食品安全嗎?
    歐盟食品安全局11日公布一份初步研究報告稱,克隆動物的肉和奶對人類很可能是安全的。據美國physorg科技網站報導,對於歐盟是否會允許將克隆動物列入食物鏈的問題,這份報告的出臺無疑將引發新一輪的爭議。    這份初期研究報告稱,基於我們目前的了解,克隆動物以及他們的後代與傳統方法養殖的動物相比而言,並不會帶來新的食品風險。
  • 中國第二頭克隆牛「科科」目前狀況一切正常
    華夏經緯網1月25日訊:據中新社報導,繼中國第一頭完全採用本土技術繁殖的克隆牛在山東省中大動物胚胎工程中心夭折後,十九日十五時三十分該中心迎來的第二頭克隆牛「科科」目前狀況一切正常。  在耐心等待其它十頭奶牛臨產之際,負責此次克隆牛項目技術的山東省農科院馬世援教授接受了採訪,他認為,克隆牛從實驗室到實現產業化發展,至少要在五至七年內連續上三個臺階才能真正完成。  在此次克隆牛實驗中承擔了克隆胚胎移植工作的馬世援認為,克隆牛要實現產業化第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克隆研究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問題。這次在曹縣做的克隆牛實驗存在著一個缺陷:受胎率低於實用水平,流產率高於正常水平。
  • 歐洲食品安全局宣布克隆動物食品對人體無害
    儘管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克隆動物肉製品在市場上銷售,但歐盟專家預測,一旦克隆動物肉製品生產得到許可,這些克隆動物食品將很快成為食品市場上的新熱點。  克隆技術本身其實並不複雜,其核心就是從一個成熟體細胞內提取一個細胞核注入到另一個去核的未受精卵細胞中,成功激活此卵細胞後再將之植入代孕母體的子宮內,最終培育出克隆動物。
  • 克隆動物食品進入食物鏈 公眾疑慮重重
    8月4日,英國食品標準署公開承認,據其調查,克隆動物食品已進入英國的食物鏈。一時喧聲四起,關於克隆動物食品的安全、管理以及倫理道德等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克隆動物食品已進入英食物鏈  上周,《國際先驅導報》的一則報導稱,一英國農場主將其所飼養的克隆母牛的後代所產牛奶拿到市場上銷售。報導一出,引起廣泛關注。
  • 專家:克隆動物商業化舉步維艱 倫理爭議不斷費用高昂
    今天,克隆動物的意義和市場價值在於,可能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動物性食品和產品,複製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例如,克隆動物可以提供一些特殊的轉基因產品,讓動物產生α-1抗胰蛋白酶、血小板、紅細胞生成素(EPO)、生長激素等;克隆技術還可以克隆寵物,以滿足一些人的需求。
  • [視頻]新聞分析:克隆動物食品離我們有多遠?
    進入[午夜新聞]>>    CCTV.com消息(午夜新聞):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這一決定,實際上為一些克隆動物產品進入食品市場開了綠燈。那麼,克隆動物食品時代是否即將到來?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下結論可能還為時尚早。
  • 克隆牛產「人奶」全程揭秘
    克隆奶與普通奶沒差別對於克隆動物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李寧十分肯定地說,克隆動物的肉、蛋、奶以及皮毛,不會有任何問題。歐盟和美國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克隆動物的肉、蛋、奶、皮毛甚至都不需要標示,也就是說,人們就是喝了克隆牛奶也是不會知道的,因為它和普通牛奶是沒有差別的。
  • 中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在山東出生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據中新社報導,我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昨天晚上21時25分在著名的畜牧生產基地山東省曹縣出生。據新華社報導,「委委」之所以被稱為我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去年,深圳和山東萊陽也都曾培育出克隆牛,但其胚胎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是真正的中國本土克隆牛。「委委」只是我國首批本土克隆牛的先行者。
  • 38萬克隆寵物狗,且慢流行
    網絡配圖為復原愛寵而花重金克隆,看似不可思議,但有人卻義無反顧。據紅星新聞報導,近日,家住杭州的薈薈花費38萬元克隆已故寵物狗,引發不少質疑。有人認為,「克隆了肉體,能克隆靈魂嗎?」「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去幫助貧困兒童」。
  • 當克隆遇到基因編輯 批量「定製」動物大門打開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韓國之後,第二個獨立掌握犬體細胞克隆技術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基因編輯技術對動物性狀幹預,克服了克隆動物本身帶來的生理缺陷,並按照人類意願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通過「基因編輯+克隆」技術,狗可以根據需要變得嗅覺更靈敏、肌肉更發達或者罹患某種疾病。
  • 克隆技術所克隆出來的動物,和原來的是一模一樣的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出現了克隆技術,說起克隆技術,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克隆羊多莉,不過對於克隆技術大家卻是十分陌生的,一點也不了解。其實簡單點來說克隆技術就是通過生物技術來進行無性生殖,從而製造出與原來的動物完全相同的一個物體。
  • 美國批准克隆動物奶製品和肉製品上市銷售(圖)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稱「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克隆動物,比如克隆牛、豬和山羊的肉和奶,可以安全食用。」  此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耗時6年研究是否允許以克隆動物為原料製成的食品上市銷售。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2006年宣布克隆動物製品與正常飼養的牛的製品沒有任何區別,但FDA通告生產商在確定的指導政策出臺前不要上市銷售克隆動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