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克隆牛:中國自主克隆牛誕生記

2020-11-25 搜狐網
  新華社濟南1月21日電(記者董學清孫浩)寒冬中,魯西南一個叫五裡墩的村莊連日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這裡誕生了中國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體細胞克隆牛。

  18日晚,第一頭克隆牛「委委」在眾人的期盼中出世。可沒過幾個小時,「委委」就不幸夭折。19日下午,另一頭克隆牛「科科」又來到人間。小傢伙剛落地不久,就試圖站起來。這個動作令現場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到今天下午記者發稿時,「科科」已經能站起來活蹦亂跳了。

  現場技術人員介紹說,「科科」體重60公斤,比一般剛出生的小牛體大,長相與它的原型蓋普威種公牛一模一樣。

  據了解,生下克隆牛的母牛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其餘10頭身懷克隆牛的母牛一切正常,隨時都有臨產的可能。在未來的10餘天內,這裡還將陸續有十來頭克隆牛誕生。

  地地道道的「中國造」

  這次克隆牛行動,註定要在中國科技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這一行動的來源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家畜體細胞無性繁殖研究。作為這一項目組成部分的克隆牛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設在山東省曹縣的山東中大動物胚胎工程中心合作承擔。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小組負責牛克隆胚胎的研製,山東中大動物胚胎中心的技術員負責完成牛胚胎的移植。

  這個項目的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介紹說,這次克隆牛行動非同小可,實現了成年體細胞克隆牛「零」的突破,代表了中國動物克隆技術的最高水平。

  去年,在深圳誕生的克隆牛是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組在紐西蘭的實驗室裡構建胚胎到國內移植後問世的,萊陽農學院的兩隻克隆牛是由該校在日本留學的博士生在日本以胎兒皮細胞為供核細胞組建的胚胎,在國內移植後誕生的。與這兩者不同的是,這次克隆牛完全是在中國國內完成的成年體細胞的克隆牛,從體細胞的培養、胚胎的構建到胚胎的移植都是在中國完成的。所以,稱之為中國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體細胞克隆牛,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造」。

  實施這一項目旨在提高中國動物克隆水平,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此前,這個項目中有關克隆羊的研究,已於1999年和2000年先後完成。如今的克隆牛研究是這一項目的最後一擊,衝刺結束項目即告完成。

  此外,這次克隆牛行動實現了克隆牛的成批生產。科研人員從幾百頭牛中精心挑選出135頭牛做受體母牛。一次使用上百頭牛進行大規模克隆,在人類克隆史上前所未聞。

  「委委」為什麼夭折

  中國第一頭自主克隆牛取名「委委」,意在紀念提供項目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可是,寄託著人們太多期望的「委委」,誕生幾小時後就不幸夭折了。

  可以說「委委」是先天不足。確切地說,「委委」不應該是中國自主克隆牛的第一個出生者。這頭牛的預產期是1月27日,但由於懷胎的母牛突然有臨產症狀,技術人員臨時決定通過剖腹產手術讓「委委」來到世間。而在此前兩個月,母牛就因病開始治療,不停地打針、吃藥。

  19日上午,「委委」夭折後不久,負責克隆牛胚胎移植工作的馬世援教授就主刀對這頭體重達62公斤的克隆牛進行了醫學解剖。現場的人們注意到,「委委」的肚子特別大。當馬教授用手術刀劃開小牛犢的肚皮時,只見小牛肚中幾乎全部是水。當天下午,專家們公布了對「委委」的解剖結果。

  專家的意見是,夭折的「委委」本身不是一頭正常的牛,「委委」之死並不意味著克隆技術有問題。

  馬世援說:「解剖的結果表明,這頭克隆牛的體內器官有問題。首先是心臟體積過大,左右兩側心室心房間的瓣膜發育不正常。右側的瓣膜呈網狀結構而非真正的瓣膜,左側心房心室之間只有一個完整的瓣膜。可導致血液不能正常循環,威脅小牛的生命。」

  其呼吸系統內,肺右側有5個肺葉,也屬不正常,而正常的肺葉數為3個。此外,肝臟體積比一般的要大一倍,而膽囊體積卻很小,膽汁也不正常,和膽連接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很大的水泡。構造也有病變。小牛的腎臟和體壁也連在了一起,有可能是某種炎症所致。

  當然,當前世界上的克隆技術並不成熟,人類要克隆出健康的動物仍被視為一道難關,「委委」之死也不能排除是克隆技術所致。

  陳大元研究員說,目前,這頭克隆牛夭折的確切原因尚無法得知。真正的原因有待於對屍體做進一步的細胞分析、檢查後才能得出。但他同樣傾向於克隆牛本身構造有問題。

  技術人員事後認為,「委委」出生時現場的混亂也可能是導致克隆牛死亡的原因之一。當時,現場的50多名新聞記者擠成一團,工作人員根本無法維持秩序。攝像機和照相機的燈光不停地在剛剛出生、還躺在地上的「委委」眼前閃爍。輸氧管也被人踩在腳下。

  克隆牛會給中國帶來什麼

  對有著經世致用傳統的中國科學家來說,科研的目的最終在於應用。他們在著手進行科學研究時,內心揮之不去的是這項成果的應用前景。從事克隆牛研究的這些科研人員同樣也不例外。

  這次克隆牛實驗使用了135頭牛,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只生產一兩頭,出發點就是為將來的克隆牛產業化做準備。「如果現在懷孕的12頭牛都生產了,本身就是一種批量生產。」於忠波說。

  在採訪中,馬世援教授談的最多的是如何使克隆牛走出實驗室。他說,對我們國家而言克隆牛有4大優點,在生產中的應用價值特別大。一是可以人為決定繁殖品質最優秀的牛。二是可以控制性別,繁殖奶牛就克隆母的,繁殖肉牛就克隆公的,僅此一項就可使經濟效益翻一番。三是高品質牛的克隆胚胎生產數量可以不受限制,一塊牛耳朵上就可取下成千上萬個成纖維細胞,夠用個十年八載。四是生產原料成本低。目前我國的奶牛廠要進口一枚年產牛奶1萬公斤以上的高產荷斯坦奶牛胚胎大約需要2500元,而一枚克隆的荷斯坦奶牛胚胎品質與進口的一模一樣,成本不超過100元。

  馬世援教授說,克隆牛的實驗成功將對畜牧業特別是肉牛和乳牛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許多優良品種會大批得到複製。他認為,利用克隆技術可以更有效地加快中國畜牧業品種的改良進程。而目前中國改良牲畜品種大多沿用的還是雜交育種手段,速度太慢。

  運用克隆技術培育優質奶牛,通過產業化來改造中國的奶牛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悉,中國奶牛的牛奶年產量要比發達國家低很多。2000年中國人均牛奶消費量不足9公斤,與發達國家的300公斤以上差距甚遠。

  針對克隆牛產業化的應用前景的質疑聲,山東中大胚胎工程中心隸屬的歸一集團董事長王銀香表示,明年他們將繼續大規模克隆牛,估計3至5年把克隆技術應用於市場。她說:「多長時間算長?三五年總可以了吧。」

  陳大元說:「這次實驗我們從兩頭優質牛的耳朵上取材並進行細胞培養,而用魯西黃牛的卵子作為受體進行克隆,為今後克隆家畜、改造我國奶牛和培育肉用牛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這位科學家又坦率地說:「當然,我們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受胎率比正常胚胎的受胎率低,而流產率卻高於正常胚胎移植的水平。但這只能說明動物克隆技術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並不會影響動物克隆技術在家畜生產中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中國克隆牛"委委"夭折 幾天後還將有克隆牛誕生
    新華網濟南1月19日電 今天上午,胚胎移植專家馬世援教授證實,昨天晚上9時25分在山東曹縣五裡墩出生的克隆牛「委委」,經搶救無效,不幸夭折。  現在克隆牛的夭折原因尚無權威認定,據這項研究的合作單位山東中大動物胚胎工程中心的於忠波總經理介紹,這頭克隆牛的受體牛預產期原本在1月27日,但昨晚它的臨產症狀已經非常明顯,且順產有困難,不得不進行剖腹產;這頭受體牛在產前一直因生病輸液,小牛的死因有可能與此有關;以目前國內外的克隆技術水平,誰都不能保證100%成功。
  • 我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啟動 首批牛明年誕生
    中新網8月20日電 中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最近在河北省唐山市正式啟動。據光明日報報導,如果順利,明年3月成批的克隆牛將誕生。  6月24日到7月16日,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河北國富愛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中國農大李寧、戴蘊平教授的指導下,經過23天的努力,成功地將280枚優種奶牛的克隆胚胎移植到140頭受體母牛體內。
  • 中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剛出生就夭折
    本報山東曹縣1月18日電(記者蔣韡薇鄭燕峰) 今天晚上9點25分,中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在山東省曹縣城郊五裡墩村誕生,這頭取名為「委委」的克隆牛降生一個多小時後,就匆匆告別了世界。  記者在產房看到,「委委」的頭部和背部有大面積的黑色花斑,身上都是血跡。它的身邊點著一堆篝火,10多名值班人員一直在照顧它和母牛。現場測得「委委」的體重是62公斤。
  • 我國首批克隆牛再克隆成功
    科技日報山東梁山12月28日電(記者束洪福 通訊員李繼保 陳昌航)由中國農業大學李寧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攻關,有3頭再克隆轉基因體細胞克隆牛先後在山東梁山基地降生。它們分別被取名為「福歡娃」、「福迎娃」和「福聖娃」。
  • 中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在山東出生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據中新社報導,我國第一隻本土克隆牛「委委」昨天晚上21時25分在著名的畜牧生產基地山東省曹縣出生。據新華社報導,「委委」之所以被稱為我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去年,深圳和山東萊陽也都曾培育出克隆牛,但其胚胎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是真正的中國本土克隆牛。「委委」只是我國首批本土克隆牛的先行者。
  • 我國首頭以冷凍技術培育出的體細胞克隆牛誕生
    我國首頭以冷凍技術培育出的體細胞克隆牛誕生,昨天中午在山東省梁山縣誕生。  這頭克隆牛的核供體來自於一頭年產鮮奶10噸以上的優質黑白花奶牛的耳皮膚成纖維細胞,這頭奶牛來自於北京奶牛中心。克隆胚胎經過玻璃化冷凍後移植到一頭魯西黃牛體內,經過281天后,於昨天上午11點52分產出一頭健康的黑白花奶牛。  這頭克隆牛誕生時體重40公斤,身高80釐米,體長72釐米,胸圍80釐米,管圍11.5釐米。
  • 中國首批體細胞克隆牛首例自體繁育後代誕生(圖)
    「健健」的誕生,說明我國的體細胞克隆牛具有正常的妊娠產犢能力,繁育機能正常,並證明了我國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剛出生的「健健」體長72釐米,身高76釐米,體重38公斤,是個健康漂亮的小母牛犢。
  • 陳大元細說克隆牛
    有關克隆牛的工作於近日完成並通過鑑定。從體細胞培養、重構胚的構建,到重構胚的體外培養和胚胎移植,相關技術均是在國內自主完成的。    記者:克隆牛犢是否是完全意義上的「MADE IN CHINA」?    陳大元:國內前兩次生產的克隆牛,如在深圳誕生但後來餵奶時被嗆死的克隆牛,是由中國農大研究組在紐西蘭實驗室由卵丘細胞構建的胚胎,拿到國內移植後誕生的;萊陽農學院的兩隻克隆牛則是由該校在日本留學的博士在日本以胎兒皮膚上皮細胞為供核細胞構建的胚胎在國內移植後誕生的。
  • 我國首批本土克隆牛「準媽媽」即將產下後代
    我國首批本土克隆牛「準媽媽」即將產下後代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克隆牛首批有性繁殖後代即將問世
  • 背景材料: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體細胞克隆牛誕生
    背景材料: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體細胞克隆牛誕生     詳細連結 >>>  2001年11月3日、6日,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雙雙」先後在萊陽農學院誕生
  • 青島電視臺:農家院裡降生克隆牛寶寶
    青島電視臺:農家院裡降生克隆牛寶寶 【查看視頻】[導語]      一提起克隆,大家都有種神秘感,以為那是實驗室裡的高科技。最近,在平度一個普通農民家裡,就降生了一隻克隆牛產下的牛寶寶。
  • 喜獲克隆牛的成功
    1999年,又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了一批大熊貓早期重構胚胎。該科研成果被兩院院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目前又獲得了大熊貓異種重構胚可以在寄母子宮中著床並形成胎兒的新成果。2002年1-2月,喜獲克隆牛的成功,12頭受體牛共產下14頭克隆牛犢,實現了我國成年體細胞克隆牛成活群體零的突破。2003年成活的克隆牛已配種受孕,證明它們的生理狀態是正常的。
  • 我國體細胞克隆牛首例自繁後代在萊陽農學院誕生
    我國體細胞克隆牛首例自繁後代在萊陽農學院誕生 繼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凍體細胞克隆牛胚胎移植犢牛於10月8日在萊陽農學院誕生之後,我國體細胞克隆牛「雙雙」的自繁後代「健健」於10月29日20點26 分在萊陽農學院誕生。
  • 新聞特寫:目擊第一頭健康存活克隆牛"康康"誕生
    昨晚央視《晚間新聞》向觀眾報導了中國第一頭健康存活的克隆牛「康康」在山東萊陽農學院誕生的消息。今天傍晚剛剛回到北京的記者告訴我們說:出生20多個小時,「康康」的身體的確很健康,已經能到處跑來跑去,一個勁兒的追著人要奶吃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康康出生時的珍貴鏡頭。
  • 青島電視臺:董雅娟:潛心研究克隆牛技術的「牛媽媽」
    青島電視臺:董雅娟:潛心研究克隆牛技術的「牛媽媽」 」,成功培育出了我國首例和第二例健康成活的體細胞克隆牛,被學術界親切地稱為「牛媽媽」。
  •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壽終正寢」
    新華社東京5月14日電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能都」14日在日本石川縣死去。這頭牛年齡已經超過19歲,屬於自然死亡。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等媒體報導,石川縣農林綜合研究中心當天宣布了這一消息。該中心飼養的這頭克隆牛死亡時年齡為19歲零10個月,而牛的正常壽命為20歲左右。1998年7月5日,克隆牛雙胞胎「能都」和「加賀」在日本石川縣誕生,當天剛好也是世界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小羊「多莉」的兩歲生日。這兩頭牛都是利用成年雌牛的輸卵管細胞克隆而生的。儘管它們早產近40天,但發育正常,也都擁有正常的繁殖能力。目前「加賀」依然健在。
  •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牛21歲去世 高於牛的平均壽命
    (原標題: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牛「加賀」去世,壽命達21歲)
  •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在日本「壽終正寢」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在日本「壽終正寢」 世界第一頭體細胞克隆牛「能都」5月14日在日本石川縣死去。這頭牛年齡已經超過19歲,屬於自然死亡。
  • 中國第二頭克隆牛「科科」目前狀況一切正常
    華夏經緯網1月25日訊:據中新社報導,繼中國第一頭完全採用本土技術繁殖的克隆牛在山東省中大動物胚胎工程中心夭折後,十九日十五時三十分該中心迎來的第二頭克隆牛「科科」目前狀況一切正常。  在耐心等待其它十頭奶牛臨產之際,負責此次克隆牛項目技術的山東省農科院馬世援教授接受了採訪,他認為,克隆牛從實驗室到實現產業化發展,至少要在五至七年內連續上三個臺階才能真正完成。  在此次克隆牛實驗中承擔了克隆胚胎移植工作的馬世援認為,克隆牛要實現產業化第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克隆研究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問題。這次在曹縣做的克隆牛實驗存在著一個缺陷:受胎率低於實用水平,流產率高於正常水平。
  • 青農大博士培育出克隆黑牛 媲美"日本和牛"(圖)
    14年後的今天,在黑毛和牛體細胞的基礎上,使用由中國人掌握的克隆技術培育出的中國黑牛已經走向全國,成為與牛肉界神話「日本和牛」相媲美的優質牛肉。如大理石般優美的花紋,飽滿多汁的口感,當頂級黑牛邂逅核心高科技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讓我們進入這段勵志與驕傲並存的《尋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