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學家用幹細胞培育類"人肉"製品:緩解糧食危機

2021-01-09 快科技

據《每日郵報》北京時間3月15日報導,吃人肉這樣瘋狂的想法,會讓任何人望而卻步,甚至選擇成為素食主義者。

備受爭議的科學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表示,吃在實驗室培養的人肉可能有助於突破「同類不相殘」的禁忌。

他認為,人肉將成為「清潔肉」(clean meat)——利用幹細胞生產的一種產品,有助於減少屠宰動物數量。


道金斯的推文

道金斯在Twitter上表達了這一觀點。

道金斯是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維多利亞時代進化論的先驅,解釋了「我們對生命的所有認識」——忠實信徒。

他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給進化論帶來了一場革命。


清潔肉的生產過程

道金斯的最新評論,是對一篇新聞報導的回應,一家廠商在新聞報導中稱人工合成漢堡包的發售時間將早於預期。

人工合成漢堡包和其他清潔肉,是利用活家畜肌肉組織的幹細胞培育的。

2017年3月,孟菲斯首次利用幹細胞生產出了家禽肉。這些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被放入由糖和礦物質組成的營養液中進行培養。然後幹細胞被轉移到生物反應器內,生長成骨骼肌,數周后即可「收穫」。

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清潔肉公司JUST CEO喬希·迪特裡克(Josh Tetrick)認為,實驗室「生長」的香腸、雞塊和鵝肝可以「在2018年底之前」在亞洲和美國上市銷售。

道金斯在推文中稱,「我一直在期待著這樣的產品。」

他解釋說,這有助於人類突破「禁止同類相殘」的禁忌。

但粉絲顯然認可道金斯的說法。@strumpetchan在回復道金斯的推文時寫道,「道金斯,我的朋友、哥們兒,出於諸多道德和理性方面的原因,我們不想突破這一禁忌。」

另外一名Twitter用戶@jdredger在回帖時寫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動物福利?肉類消費對健康的影響?可持續發展?不吃肉不更簡單嗎?」

JUST CEO喬希·迪特裡克認為,實驗室「生長」的香腸、雞塊和鵝肝可以「在2018年底之前」出現在亞洲和美國市場。

然而,除道德方面的擔憂外,吃人肉也存在健康問題。

Medical Daily刊文稱,潛在的健康問題包括感染通過血液傳播的疾病,如肝炎或伊波拉病毒。

人類肌肉含有朊病毒——失去了功能並變得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

它們會改變健康的蛋白質,引起疾病連鎖反應。

特別是,如果這種蛋白質進入大腦,會導致人最終死亡。

一些公司預測,尚需數年時間我們才能大規模銷售由實驗室生長的肉類產品。

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價格——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清潔肉類公司孟菲斯,花費大約1800英鎊(2400美元)僅生產出450克(1磅)牛肉。

但是,隨著技術進步,成本正在下降,孟菲斯相信它將在未來三年內將第一批產品推向市場。

世界衛生組織稱,預計2030年肉類產量將從1997年至1999年的2.18億噸增至3.76億噸。

不斷增長的人口,使得對肉類的需求超過產量。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2006年的一份報告,農業工業化對氣候變化、空氣汙染、土地退化、能源利用,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產生了很大影響。

肉類產業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18%。

報告稱,隨著中國和印度等快速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的肉消費量增加,預計這一比例會增長。

相關焦點

  • 世界性糧食危機逼近 西方和中國誰是耗糧大戶?
    世界性糧食危機逼近 西方和中國誰是耗糧大戶?」,稱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14年過去了,糧食短缺沒有在中國出現,世界性糧食危機卻在逼近,中國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漩渦。一些西方大國政要將「耗糧大戶」的帽子扣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些西方媒體也紛紛列出中印龐大的糧食、肉類消耗數字,卻每每忽略了更加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中國一直以來自給自足的事實。相比之下,美國人和歐洲人的糧食消耗量更加驚人。
  • 美科學家用羊水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圖)
    阿塔拉1月5日在實驗室中  美國科學家7日宣布,他們在不損害胚胎的情況下從女性子宮的羊水中提取出幹細胞,並用這些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該成果不僅避免了關於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論,而且為今後的醫學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 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同類相食:實驗室培育的合成複製人肉你會吃嗎?
    ▲如果有合成的人肉可供選擇,你吃還是不吃?但是,如果是吃實驗室裡培育出來的複製人肉呢?這種設想目前還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比如2013年的科幻電影《病毒抗體》(Antiviral),導演布蘭登·柯南伯格],距離實現還有很長的時間。不過,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食用複製人類組織本質上是否可以被視為同類相食?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糧食糧食關乎國家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了擺脫糧食危機,人類在改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上做了不懈努力。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和人工育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科技發展極大地解決了糧食生產的極限問題。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科技從理論突破,到小範圍內的試驗,再到大規模的鋪開應用,並非一蹴而就。更何況,通過科技創新來化解糧食危機的邊際效益依然呈現遞減趨勢。如雜交水稻、複合肥料等的投入,確實使得中國糧食出現過增產高峰,但瓶頸也出現了,中國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1.3萬億斤徘徊的時間長達23年。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
  • 同類相食違反倫理 但如果"吃人肉"在慢慢實現呢?
    人類同類相食被認為能傳播衰弱性疾病,但人工培育的人肉不會存在這樣的風險。然而,這個世界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同類相食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名人為藍本,在實驗室裡培育出人造名人肉。或者吃掉以新婚夫婦身體合成物製作的美食,以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教授、《吃掉我:自然與非自然同類相食歷史》一書的作者比爾·舒特博士(Bill Schutt)表示:「在西方,同類相食是個巨大的禁忌,特別是近代發生在歐洲醫藥行業的同類相食事件。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時至今日,幹細胞生殖科學又到了什麼樣的研究階段?  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
  • 利用人類骨髓幹細胞培育嬰兒還有多久?
    時至今日,幹細胞生殖科學又到了什麼樣的研究階段?2007年,一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驚人的發現:他們利用從人類骨髓中提取的幹細胞培育出了「類精子細胞」。然而,短短兩年後,這項研究由於被控抄襲而被撤回。13年過去了,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精子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20到30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幹細胞中培育出功能正常的人類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聯合國發出預警:世界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據相關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百億,但可耕地空間卻在減少,糧食危機將成為一大生存考驗。用有限的土地空間出產更多糧食,關乎著每一個人類的命運。毫無疑問,現代化科技提升農作物產量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核心關鍵,黑科技農業必然是未來趨勢。
  • 人造肉科學拯救地球:實驗室培育肉類你敢吃嗎?
    畜牧業的主要飼料是穀物和大豆,全球牲畜能夠消耗掉全球33%的糧食產量,而且利用土地種植動物飼料是非常低效的。用糧食和用肉食養活一個人相比,前者所需要的土地比後者少20倍。僅在美國就有5600萬英畝的土地被用來種植動物飼料,而只有400萬英畝的土地是種植供人食用的農作物。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原標題: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重要一步   這項試驗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分化成幾乎所有細胞類型的一種再編程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些生殖細胞隨後通過體外受精技術產下了活體後代。   研究人員在12月24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德國科學家用骨髓細胞阻止器官移植排異反應  用胚胎幹細胞可以誘導培育出多種不產生排異反應的移植器官,這已被許多實驗所證實。但胚胎幹細胞來源有限,其應用也必須面對倫理爭論和法規限制,因此科學家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成體細胞上。  進行研究的基爾大學附屬醫院弗雷德·范德裡希教授等科學家,首先從一隻實驗鼠身上提取骨髓細胞,在實驗室中以特殊方式培養一段時間後,再植入另外一隻實驗鼠體內。
  • 科學家用「試管嬰兒」技術拯救北方白犀牛,目前只剩兩雌性
    北方白犀牛,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之一,目前只剩下兩頭雌性個體,然而一個太老,一個無法生育,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用人類「試管嬰兒」的方法,在實驗室製造了兩個北方白犀牛胚胎,給了這個種群渺茫的生存機會。前一段時間,科學家們成功地從她們身上捕獲了卵子,又找來兩頭已去世雄犀牛的遺傳物質,通過培育「試管嬰兒」的方法,製造了北方白犀牛的健康胚胎。
  • 良種培育推廣至關重要 山東糧食實現「十一連增」
    首先良種有效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汪洋副總理指出,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在諸多生產要素中,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最大。每一個重大優良品種的成功培育和推廣應用,都對農作物單產和總產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我省糧食生產情況看,自1978年開始到現在,糧食播種面積雖然減少近20%,但是總產卻翻了一番。
  • Science:成功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培育出半克隆魚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供職的3名中國科研人員以青鱂魚為模式動物,成功培育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將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正常的未受精卵細胞中,培育出一條名叫「霍莉」的半克隆魚。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教授洪雲漢及2名中國助手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Nature:科學家利用iPS細胞培育腎臟類器官
    文獻來源:Nature 2015 Oct.7澳大利亞和荷蘭的科學家宣布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培育出腎臟類器官,實現了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出可移植功能器官的關鍵性目標。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去年全世界的糧食危機,是5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受到疫情衝擊,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都遭受到重大波及,東非的蝗災先後席捲中東、東南亞地區,導致各國爭先搶購、限賣,國際糧價直線飆升。  全球數個產糧大國紛紛禁止糧食出口,包括越南,印度、泰國、菲律賓、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3國叫停糧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