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2020-11-30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據了解,幹細胞是人體內一種具有再生和分化能力的細胞,根據特定的培養環境,可定向分化成為多種組織器官。許多動物的身體再生能力都是幹細胞的功勞,科學家使用幹細胞製造器官,正是利用了這一特點。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用幹細胞培育出動物器官。

2017年,據《科學》雜誌報導,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用兩種幹細胞和一個3D生物支架培養出體外人造胚胎,此人造老鼠胚胎與自然老鼠胚胎非常相似。同年,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團隊的研究人員實現了首例利用多能幹細胞生成人類胚胎結腸,並把該組織移植到老鼠體內,結果表明其結構與功能都如同自然人類組織。

幹細胞培育的器官在醫學領域應用甚廣。

據悉,當進行人體器官移植,人體的免疫系統並不能夠「聰明的」意識到移植入身體的新器官是有益的。相反,免疫系統同樣會把新器官視作入侵的異物,拼命攻擊排斥。但是如果移植的器官是用患者自身的幹細胞培養的,就不會產生排斥反應。器官移植之後,患者也不必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

見習編輯:周瑞峰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成功在老鼠身上培育出人類牙齒(圖)
    研究者已經將牙蕾植入到老鼠體內,做了觀察,並等待牙齒長出了牙齦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科學家近日成功的利用幹細胞培育技術,通過老鼠的身體培育出了真實的人牙齒,這些人工培育的牙齒同真的一樣會對疼痛敏感,能夠咀嚼食物。
  • 日本體檢之利用老鼠E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是一家專業的海外醫療/體檢機構,為國人提供了很多日本體檢的前沿資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利用老鼠E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以下為詳細報導。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首次成功地從能夠轉化為各種細胞的小鼠「ES細胞」中製造出了實際大小為1毫米左右的「迷你心臟」。  這項研究是由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石野史敏教授的研究小組發表的。  由受精卵製成的ES細胞可以轉化為身體的各種細胞,與具有相同性質的iPS細胞一起被稱為萬能細胞。
  • 日本科學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 同時培育出三種迷你器官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據報導,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人iPS細胞分別誘導分化出前腸、中腸,再將其聯結起來,隨後在前腸、中腸的邊界區域分化出肝臟、膽管和胰臟前體細胞,最終培養出分別約0.5毫米大的3種迷你版器官。據介紹,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器官在人體內是相連的,這套器官的尺寸總共只有1釐米左右,相當於受精後1個多月的人類胚胎的狀態。
  • 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
  • 為動物培育人工腎臟獲得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劉園園)日本東京慈惠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育的人工腎臟移植到豬和實驗鼠體內後,可以正常運轉並和自然的腎臟一樣排出尿液。他們表示這離人工培育功能完備的替代性腎臟又近了一步。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在此之前培育的人工腎臟一直存在排尿難題,這導致腎臟在巨大的壓力下破裂。
  • 日本科學家用胚胎幹細胞成功試製世界首例「迷你心臟」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廣播協會(NHK)9月14日消息,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石野史敏領導的研究小組公布,使用老鼠胚胎幹細胞首次成功培育了實際發揮心臟功能的直徑約1毫米的「迷你心臟」。由受精卵培養的胚胎幹細胞可轉化為各種器官的細胞,和擁有同樣性質的iPS細胞一樣被稱為萬能細胞。
  • 最新的老鼠實驗將解決人類器官移植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老鼠體內培育出了小鼠腎臟,這可能會使人類在解決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更進一步。當它們的胚胎,也應該是缺失的腎臟成熟時,小鼠的幹細胞就會發育成大鼠的腎臟。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為一種物種生長腎臟。這種方法為大約10萬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帶來了希望,但它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的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培育了小鼠的腎臟,這表明我們總有一天可以在其他動物身上培育出人類的腎臟,這將有助於解決捐贈器官短缺的問題。
  • 實現類器官「組團」培養 誘導多能幹細胞太「能」了
    誘導多能幹細胞具有早期胚胎幹細胞的發育能力,理論上可分化成任何成體細胞與器官類型。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迷你器官。古往今來,長生不老是無數人的夢想。
  • 這顆心臟替你「玩兒命」
    作為再心生物科技公司(Novoheart)的首席科學家,科斯塔帶領團隊培育出人工迷你心臟,原材料是人類心肌組織,成品能如真實心臟一般跳動,僅有拇指大小。  它們還遠不能成為人類心臟的替代品,卻可以為延續人的心跳發揮重大作用。該團隊的近期目標是,為治療心臟疾病的藥品提供實驗對象。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治療禿頂成為可能
    幹細胞也被稱為「種子細胞」,這是因為它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在特定條件下,幹細胞能夠分化成為機體組織器官所需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如神經幹細胞、肝細胞、胰島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因此,利用幹細胞進行人工組織或器官的再生,用於器官移植,也是目前再生醫學研究的一個重點。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前沿 | 日本科學家用ES細胞培育出一毫米大的迷你心臟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成功地從能夠轉化為各種細胞的小鼠「ES細胞」中,製造出了實際大小為1毫米左右的「迷你心臟」。這種「迷你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等,其搏動方式與實際心臟相同,結構與小鼠胎兒的心臟非常相似。此項研究由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石野史敏教授的研究小組發表。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全球首個3D列印「人造心臟」問世 自體幹細胞技術離我們有多遠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設計和列印出充滿細胞、血管並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
  • Nature重大突破:諾獎技術iPSC首次同時培育出3種類器官
    在幹細胞培養中,多器官整合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關鍵挑戰。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只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單獨培育特定的器官(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iPSC技術)。
  • 羊身上"長出"人器官?器官移植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美國,超過11.4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都有2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為了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研究人員正努力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按需培養器官,以消除尋找完美匹配供體的需求。但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符合人體尺寸的替代器官仍然需要幾十年時間。
  • 自噬調節幹細胞多能性,再生醫學有望取得新突破
    基於幹細胞的組織工程研究組織工程是指將在體外培養、擴增的幹細胞種植於多孔支架上進行增殖和分化以構建生物替代物(如肝臟、腎臟、心臟等),並將之移植到組織病損部位,起到修復、維持或改善受損器官與組織功能的作用。
  • 日本科研人員開發出能夠跳動的「迷你心臟」類器官
    >2020年9月,來自日本該研究成功地將小鼠的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一個功能性的 「迷你心臟」類器官。在培養體系中培養大約兩周後該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具有與小鼠胎兒心臟相似的結構,可以像真實心臟一樣跳動,表現出心肌收縮和傳導的動作電位。同時研究者們發現在心臟類器官中能夠形成心房和心室樣結構。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造血幹細胞首次培育成功!白血病將無需骨髓移植
    本文轉載自創新地標(ID:kejitouzi)公眾號上周,人類第一次將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成出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