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體檢之利用老鼠E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

2020-11-27 中國聯合商報

  現在很多人都去日本體檢,為什麼千裡迢迢的跑到日本體檢,國內無法做體檢嗎?國內可以做體檢,但是和日本體檢比起來,相差甚遠。在很多癌症方面,日本早期癌症發現率是中國的10倍之多,所以日本5年生存率也遠高於中國。

  為什麼同樣是體檢卻相差甚遠呢?首先,日本體檢中心都配備了全球先進的儀器,可以發現5mm以下的毫米級別的絕大部分的早期癌症或超初期癌症。

  而在我國大醫院人滿為患,普通的醫院或者體檢機構,沒有足夠的先進設備和專業人員,而且我國醫院重視治療,而不重視預防,不管是患者還是醫生,在國家範圍內,整個醫療體系都不夠重視體檢。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盛諾一家是一家專業的海外醫療/體檢機構,為國人提供了很多日本體檢的前沿資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利用老鼠E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以下為詳細報導。

 

  圖片中文字譯文: 這種「迷你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等,其搏動方式與實際心臟相同,其結構與小鼠胎兒的心臟非常相似。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首次成功地從能夠轉化為各種細胞的小鼠「ES細胞」中製造出了實際大小為1毫米左右的「迷你心臟」。

  這項研究是由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石野史敏教授的研究小組發表的。

  由受精卵製成的ES細胞可以轉化為身體的各種細胞,與具有相同性質的iPS細胞一起被稱為萬能細胞。

  小組在小鼠的ES細胞中加入高濃度的「層粘連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在胎兒心臟形成時經常出現,並進行培養。

  其結果顯示,ES細胞在轉變為心肌細胞等的同時立體聚集,大約2周後形成了直徑為1毫米左右的類似心臟的小結構。

  這種「迷你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等,其搏動方式與實際心臟相同,因此其結構與小鼠胎兒的心臟非常相似。

  據研究小組稱,此次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製造出立體結構的心臟。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石野史敏教授

  石野教授說:「今後,我們將研究人的iPS細胞是否也能產生同樣的小型心臟,並進一步闡明心臟產生的機理。如果能人工製造心臟,就有可能應用於藥物安全性的評價。」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院為盛諾一家的官方合作醫院,對於疾病,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關注國人健康,盛諾一家作為海外專業醫療服務機構,也在積極研究和推進日本健康體檢項目,也會為我們國人帶來越來越多的福音!

相關焦點

  • 前沿 | 日本科學家用ES細胞培育出一毫米大的迷你心臟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成功地從能夠轉化為各種細胞的小鼠「ES細胞」中,製造出了實際大小為1毫米左右的「迷你心臟」。這種「迷你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等,其搏動方式與實際心臟相同,結構與小鼠胎兒的心臟非常相似。此項研究由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石野史敏教授的研究小組發表。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用老鼠ES細胞,培養出1毫米大的「迷你心臟」
    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編譯,轉載需經授權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成功地從能夠轉化為各種細胞的小鼠「ES
  • 日本科學家用胚胎幹細胞成功試製世界首例「迷你心臟」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廣播協會(NHK)9月14日消息,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石野史敏領導的研究小組公布,使用老鼠胚胎幹細胞首次成功培育了實際發揮心臟功能的直徑約1毫米的「迷你心臟」。由受精卵培養的胚胎幹細胞可轉化為各種器官的細胞,和擁有同樣性質的iPS細胞一樣被稱為萬能細胞。
  • 日本筑波大學團隊成功研製「心臟中胚層細胞」
    據日本共同社8月10日報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家田真樹等的團隊在9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增殖的成纖維細胞中僅注入一種基因並激活後,便能成功轉換為能分化出各種心臟構成細胞的「心臟中胚層細胞」。 報導稱,下一步目標是確立由中胚層細胞製成律動的心肌細胞和血管細胞的方法。像藥劑一樣將基因注射入體內,希望有助於實現恢復心臟功能的治療。
  • 日本科研人員開發出能夠跳動的「迷你心臟」類器官
    該研究成功地將小鼠的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一個功能性的 「迷你心臟」類器官。在培養體系中培養大約兩周後,這些細胞形成了一個心形結構,寬約一毫米。該心臟具有心房和心室,具有與小鼠胎兒心臟相似的結構,可以像真實心臟一樣跳動,表現出心肌收縮和傳導的動作電位。同時研究者們發現在心臟類器官中能夠形成心房和心室樣結構。
  • 日本筑波大學團隊成功製得心臟中胚層細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10日報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家田真樹等的團隊在9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增殖的成纖維細胞中僅注入一種基因並激活後,便能成功轉換為能分化出各種心臟構成細胞的「心臟中胚層細胞」。
  • 日本利用iPS細胞和ES細胞製成可吸收營養並蠕動的微型小腸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ES細胞)和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出1釐米左右的小腸,並觀察到其成功吸收營養的動作。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做到上皮組織、肌肉、神經等細胞協同聯動。    小腸具有從食物中吸收營養、排送廢物,以及避免被細菌感染的免疫功能。在此之前,人們利用ES細胞和iPS細胞已經成功培育了具有吸收營養能力的上皮部分,但是沒能做到與肌肉、神經等細胞聯合起來,再現腸道蠕動。
  • 日本科學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 同時培育出三種迷你器官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據報導,研究人員首先利用人iPS細胞分別誘導分化出前腸、中腸,再將其聯結起來,隨後在前腸、中腸的邊界區域分化出肝臟、膽管和胰臟前體細胞,最終培養出分別約0.5毫米大的3種迷你版器官。據介紹,肝臟、膽管和胰臟3種器官在人體內是相連的,這套器官的尺寸總共只有1釐米左右,相當於受精後1個多月的人類胚胎的狀態。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日本利用新生兒臍帶血培養iPS細胞
    新華社東京8月17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利用新生兒臍帶血成功培養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方式培養的iPS細胞比來自成人體細胞的iPS細胞品質和安全性更高,將供給相關研究機構使用。iPS細胞一般來說是人體細胞經過誘導因子處理後轉化而成的幹細胞,其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具有發育成多種組織細胞的潛力。據日本《每日新聞》17日報導,將iPS細胞應用於再生醫療時,如果使用患者本人的體細胞培養iPS細胞並使其分化為所需細胞,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和極高成本。
  • 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iPS細胞同時培育出3種迷你器官中新網9月29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研究者合作,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同時培育出了肝臟、膽管和胰臟三種迷你器官,在全球尚屬首次
  • 日本科學家成功在老鼠身上培育出人類牙齒(圖)
    研究者已經將牙蕾植入到老鼠體內,做了觀察,並等待牙齒長出了牙齦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科學家近日成功的利用幹細胞培育技術,通過老鼠的身體培育出了真實的人牙齒,這些人工培育的牙齒同真的一樣會對疼痛敏感,能夠咀嚼食物。
  • 日本用iPS細胞培育出軟骨 有望治癒關節損傷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妻木範行等人利用人類iPS細胞成功培育出了軟骨。這種用iPS細胞培育的軟骨可用於治療關節軟骨損傷,如投球用力過度引發的棒球肘以及奔跑導致的「足球膝」等。
  • 日本京都大學使用ES細胞首次成功製作「精子幹細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12月7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齋藤通紀的研究小組在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一項成果:首次在老鼠試驗中,由能夠成為各種細胞或組織的「胚胎幹細胞」(ES細胞)成功在體外製作出了成為精子基礎的「精子幹細胞」。據報導,研究小組還確認從該「精子幹細胞」產生了精子。
  • 日本開發出納米纖維材料的iPS細胞培養布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京都大學的特定副教授龜井謙一郎(幹細胞工學)等2月8日宣布,使用納米纖維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布,用於大量培養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 日本用iPS細胞培養出視神經細胞
    新華社東京2月11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新一期英國在線科學雜誌
  • 這顆心臟替你「玩兒命」
    李登偉要尋找的PBM(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是一種細胞核圓滾滾的血液系統細胞。經過「重新編程」,它能變身為iPS(誘導性萬能幹細胞),是一顆蘊含生命的種子。  iPS是現代免疫學的明星,戲路寬,能化身多種人體細胞,衍生成各類組織,如神經元、腎和視網膜。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為利用轉錄因子成功誘導iPS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 日本利用iPS細胞成功治癒猴子心肌梗塞
    日本信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猴子皮膚細胞製作iPS細胞,並移植到患心肌梗塞的猴子體內,成功將其治癒。該成果發表在2016年10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小組從不易引起排斥反應的特殊免疫型食蟹猴的皮膚上提取細胞,將其誘導成iPS細胞,並注射到患有心肌梗塞的其他猴子的心臟內。經投放免疫抑制劑觀察,認定移植的細胞附著存活,與未移植的猴子相比較,其心臟收縮能力有一定程度改善。    另一方面,在移植後的14天內,被移植的所有5隻猴子均發生過「室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