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成功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培育出半克隆魚

2020-11-27 生物谷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供職的3名中國科研人員以青鱂魚為模式動物,成功培育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將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正常的未受精卵細胞中,培育出一條名叫「霍莉」的半克隆魚。

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教授洪雲漢及2名中國助手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記者16日從該研究小組獲悉,與常規克隆技術不同,「霍莉」魚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人工培育的胚胎幹細胞「父親」,另一半來自正常的卵細胞「母親」,因此為半克隆魚。最重要的是,「霍莉」能「生兒育女」,目前15個月大「霍莉」已育有300多個「兒孫」。這一研究為生殖醫學技術,特別是為人類不育症的治療帶來了希望。

研究人員介紹說,青鱂魚是一種小型觀賞魚,常被用於胚胎幹細胞的研究等。研究人員先用紫外線照射青鱂魚精子,將其遺傳物質滅活。然後將滅活的精子與正常的卵子相混,則卵子被「激活」,開始進行細胞分裂,最終發育成單倍體胚胎。這些單倍體胚胎的細胞分離出來後,研究人員將其放在培養皿中使其經過長時間的持續分裂生長,最終培育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研究人員將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未受精的卵細胞中,培育出「霍莉」。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至少在三方面取得突破。首先,他們首次證明了脊椎動物的單倍體細胞在體外條件下培養,其生長和發育能力足以媲美二倍體細胞,而此前則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其次,他們獲得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在生物醫學研究方面具有廣闊而深遠的意義。最後,他們利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第一條半克隆魚,打破傳統克隆研究只能對生物進行「複製」的局限。(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Science 16 October 2009:DOI: 10.1126/science.1175151

Generation of Medaka Fish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Meisheng Yi, Ni Hong, Yunhan Hong*

Haploid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combine haploidy and pluripotency, enabling direct genetic analyses of recessive phenotypes in vertebrate cells. Haploid cells have been elusive for culture, due to their inferior growth and genomic instability. Here, we generated gynogenetic medaka embryos and obtained three haploid ES cell lines that retained pluripotency and competitive growth. Upon nuclear transfer into unfertilized oocytes, the haploid ES cells, even after genetic engineering, generated viable offspring capable of germline transmission. Hence, haploid medaka ES cells stably maintain normal growth, pluripotency, and genomic integrity. Mosaic oocytes created by combining a mitotic nucleus and a meiotic nucleus can generate fertile fish offspring. Haploid ES cells may offer a yeast-like system for analyzing recessive phenotypes in numerous cell lineages of vertebrates in vitro.

相關焦點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利用類似的小鼠幹細胞技術,在人類胚胎以及胚外幹細胞中可以模仿很多受精 14 天以前的發育事件。她說,「我們非常樂觀地認為,這將允許我們不必在實際胚胎中就能夠研究人類這一關鍵階段的重要發育事件。了解發育過程通常使我們能夠明白為什麼它會如此頻繁出錯。」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兩種幹細胞以及一個三維支架,成功地在培養過程中創造出了類似於小鼠胚胎的結構。
  • 中國克隆魚,你為何如此沉默?
    ISI出版的《慶祝之年》專刊列舉了20世紀的突破性科學成就,其中克隆領域的突破包括:中國科學家在1981年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鯽魚;1996年,第一隻用成年羊細胞的DNA克隆的多莉羊誕生;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等在2003年培育出第一個人類克隆胚胎,並提取出幹細胞(當時黃禹錫的造假醜聞還未暴露。編者注)。 對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的中國科學家來說,這一認可來得實在太晚。
  • 科學家歷經6年成功培育「代孕父親」,由克隆羊多莉所在研究所親自操刀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在動物胚胎中敲除一種針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基因--NANOS2基因,這些動物胚胎將被培育成「代孕父親」。這些雄性動物出生時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但在研究人員將捐贈動物(供體)的幹細胞移植到它們的睪丸後,它們開始產生精子。值得注意的是,「代孕父親」所產生的精子只含有供體動物的遺傳物質。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李勁松研究員2007結束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回國擔任生化細胞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先後獲得「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因」支持,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率先建立小鼠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首次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小鼠白內障疾病即個體水平的治療。
  • 胚胎幹細胞研究成果集錦!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在兩個印記基因組區域中發生基因缺失的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培育出的雙母親小鼠在行為測試中表現異常並且具有較小的身材。為了讓它們更接近於正常的小鼠,他們隨後剔除了位於Rasgrf1基因上遊的第三個長12.1kb的印記基因組區域。他們選擇Rasgrf1基因是因為它在野生型成年小鼠和雙母親成年小鼠的大腦中差異性地表達。很顯然,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 科學家歷經6年成功培育「代孕父親」由克隆羊多莉所在研究所...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在動物胚胎中敲除一種針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基因--NANOS2基因,這些動物胚胎將被培育成「代孕父親」。這些雄性動物出生時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但在研究人員將捐贈動物(供體)的幹細胞移植到它們的睪丸後,它們開始產生精子。值得注意的是,「代孕父親」所產生的精子只含有供體動物的遺傳物質。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阻止胚胎幹細胞「脫單」,科學家找到關鍵基因
    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為遺傳篩選研究、製備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手段,是極具價值的遺傳學研究工具。然而,其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常常會發生二倍化現象,嚴重影響其發揮「基因篩選利器」的功能。如何抑制二倍化,高效獲得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成為幹細胞研究界的重要課題。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原標題: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重要一步   早在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Mitinori Saitou及其同事便培育出第一批人造原始生殖細胞(PGCs)。這些特化的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並最終形成精子或卵子。Saitou利用iPS細胞技術,通過將皮膚細胞再編程為與胚胎類似的狀態,從而最終在表面皿中培育出這些細胞。研究人員同時還能夠利用胚胎幹細胞培育出類似的原始生殖細胞。
  • 日本科學家首次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智齒細胞獲得iPS幹細胞,毋須使用胚胎惹起道德爭議,為致命疾病的研究開拓一條新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該名女孩因牙齒矯正治療,拔除了尚未成熟的智慧齒。
  • 【中國科學報】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建立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於低等生物中。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消息,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運城市首例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在市第三醫院獲得成功
    所謂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指供者受者(患者)有一半及以上染色體抗原相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匹配度要求降低,使得幾乎所有病人都能找到血緣關係很近的供體,比如患者的父母、子女,甚至患者的表親兄弟姐妹都可能成為供體,這就大大提升了患者能夠接受移植治療的可能性,從而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癒的希望。
  • 美科學家用羊水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圖)
    阿塔拉1月5日在實驗室中  美國科學家7日宣布,他們在不損害胚胎的情況下從女性子宮的羊水中提取出幹細胞,並用這些幹細胞培育出多種人體組織。該成果不僅避免了關於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論,而且為今後的醫學治療開闢了新途徑。
  • 人類胚胎幹細胞終獲克隆
    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經過多年失敗的嘗試之後,美國科學家終於通過使用與1996年製造克隆羊多利相同的技術,成功培育出了人類胚胎幹細胞(ES細胞)。這項重大突破發表在15日的美國科學期刊《細胞》網絡版上。
  • 法媒:科學家培育出試管北方白犀牛胚胎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 法媒稱,科學家7月4日說,在世界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死後幾個月,他們已經培育出含有其DNA的胚胎,從而有望拯救這個亞種免於滅絕。據法新社7月4日報導,由於現存兩隻北方白犀牛都是不育的雌性,科學家希望他們的突破性技術能有助於重新建立一個可繁育的北方白犀牛種群。
  •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08年08月23日 1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有望從哺乳動物中獲得更多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