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馬、騾都是大型家畜,都是主要用於馱東西,幹苦力的。這三者不僅體型差不多,用處差不多,而且還有一層親戚關係,那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所生。
在以往,農村家家戶戶主要靠體力吃飯的時候,那這驢、馬、騾可是個寶貝,不管是公社時期,還是之後各家各戶單幹,就算人餓著肚子,都不能讓這些牲畜餓肚子,因為都還指著它幹活出力。
所以普通人家所養的驢、馬、騾,通常是不會殺來吃的,但這並不代表這三者不能吃。不但能吃,而且都很美味哦!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龍肉誰也沒吃過,它的美味僅止於想像。而驢肉竟然能媲美只能是天上才有的美味—龍肉,可見它不僅能吃,而且味道非同凡響。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驢肉的天門氡氨酸和穀氨酸含量的總和,比牛肉和豬肉都要高,而這個成分是決定肉質鮮美度的關鍵成分。同時,驢肉中胺基酸的構成十分全面,它的營養成分也要優於豬、牛肉等。
我國也一直以來就有吃驢肉的習慣,關於驢肉的傳統美味也是各色各樣,比如驢肉火鍋、驢肉火燒、紅燒驢肉、滷驢肉、醬驢肉、燻驢肉等等等等。
馬肉,雖說它被人們的接受度遠沒有驢肉來得廣,但也是能吃的。
在國外,就有很多國家都將馬肉當成了日常食用的肉類之一。在中國,像少數民族哈薩克族就將馬肉作為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美食。還有廣西的滷馬肉,新疆的燻馬肉,這些都是當地很有名的傳統美味。
而且馬肉脂肪含量低,吃起來也是非常鮮美的。不過,它的肉質相比於驢肉稍稍粗糙些,而且它有一股濃鬱的鮮香味,如果烹飪不當,這股味道在有些人聞起來就成了很濃重的腥羶味。可能不習慣這個味道的人,就將它當成了「臭」味。
但其實,在烹飪中經過特殊處理,常人很難將馬肉和驢肉區分開來。因為馬肉的價格要低於驢肉,有一些商家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就會將馬肉充當驢肉。很可能,有些人支付的是買驢肉的錢,但實際上吃的卻是馬肉,或者騾子肉都有可能。
說到民間「餓死不吃騾子肉」這一說法,事實上也沒有這麼誇張。
實際上,騾子肉也是可以吃的,比起驢肉、馬肉,只是肉質更粗糙些,但很有嚼頭,烹飪得當,也算是道美味。
那民間為什麼會有「餓死不吃騾子肉」這一說法呢?關鍵在於,這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在人們眼中屬於血統不正,不倫不類的怪物,也就是人們所鄙棄的「雜種」,所以不是萬不得已,人們是絕對不會去吃這種「異類」的。
再者,馬、驢雜交所得的騾是幾乎沒有繁殖能力的。民間不是素有吃啥補啥的說法嗎?你想,吃了毫無生殖能力的騾肉,那意味著什麼?在老輩人的傳統觀念裡,傳宗接代那可是頭等大事,可不能因為任何疏忽給耽誤了。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這種想法純屬無稽之談。
所以呀,驢肉、馬肉、騾肉都是可以吃的,想吃就吃。朋友們,這三種肉,你們都有吃過嗎?味道怎樣?你最喜歡哪種肉呢?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